全国政协委员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09:52 人民政协报 | |||||||||
本报记者王慧峰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举国庆贺之日,也正是昆曲站在死亡线上徘徊之时。演出阵地缩减、人才严重流失、大量传统剧目失传、艺术水准整体下滑,曾享有“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已是千疮百孔。为抢救昆曲艺术瑰宝,保护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底,全国政协京昆室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到长沙
在抢救昆曲的同时,全国政协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也一直不遗余力,如京剧音配像工程。这项工程由李瑞环同志从1985年创意策划,并组织人员研究、试录,到2002年9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共录制京剧355部,制作光盘总计582张。从2002年9月开始,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期工程的录制工作,已录制剧目66部,制作光盘104张。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近年来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查民间文化现状、抢救民间艺术、宣传民俗文化上。他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工程于2003年启动,随后开始了大规模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时隔两年,抢救成果陆续出版,成果卓著。 另外,何星亮、陈醉、陈晓光等一大批政协委员都通过提案、发言、调研等多种形式积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立法鼓与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