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南海力破农村文化“四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16:00 新华网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12月11日,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全面部署。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

  解决农村文化“四难”成为时代课题

  张晓明认为,这个《意见》出台得非常及时,充分显示出中央对发展农村文化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解决以“四难”为代表的农村文化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与此同时,由于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不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总体上还比较贫乏,存在着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中央高层深刻意识到,农村发展不起来,整个国家就发展不起来。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关键。因此发展农村文化,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也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张晓明说,《意见》为解决农村文化“四难”提出的措施和目标很具体。如实施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基层艺术团体使用、改编并为农民演出;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等。

  他评价道,《意见》把以前各个部委的单独行动整合起来,将农村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非常有力度。随着下一步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相信农村文化“四难”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解决农村文化“四难”是政府的责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解决农村文化“四难”,政府责无旁贷。为此,《意见》对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

  张晓明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文化需求,就应该由公共文化服务来承担。我国从2003年开始提出整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重点就在农村。为此,近年来国家还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的文化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加大了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文化“四难”问题。

  《意见》在提出继续加强包括这些重大工程在内的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落实责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但我国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才刚刚破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机制需要健全。比如,应该尽快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益评估机制。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地方不是将国家的文化投入用于农村文化建设,而是在城市里大搞文化形象工程。为此,张晓明建议成立专业的评定委员会,对需要政府投资的文化项目进行筛选,用好这些钱。

  发展文化产业 满足农民需求

  解决农村文化“四难”,除了政府扶持外,还必须重视市场的力量,这是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必由之路。为此,《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自办文化,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当然,要搞活农村文化市场,还要发挥好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主力军作用。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县乡文化事业单位,他们占据了人员、资源优势,但由于体制原因,并没有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张晓明举例说,我国有国有院团数千个,每年上演4000多台节目,数量之多,世界罕见。但由于缺乏市场意识,这些节目寿命极短,到第二年又被新的4000台节目所取代,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些单位转企改制后,就会重视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为破解农村文化“四难”发挥重要作用。(记者 王秀真)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