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点点滴滴”的深情—同事学生眼中的王选院 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00:1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键盘点击出的每一个文字,遍及于世界的汉字印刷品,都无声地告慰着他的在天之灵,寄托着人们对他永恒的悼念。

  王选,中国的“当代毕昇”。是他首先采用数学描述的方法进行信息压缩,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项发明引发了中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这是外界给王选的荣誉,但是他身边的人却知道,王选是一个谦虚的人,是个节俭的院士,是一个“急性子”的科学家,是一个爱惜人才的领导,是一个顽强奋斗的实干家。

  2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学宣传部在王选院士当年工作过的“实验室”———现北大档案馆召开了纪念王选的座谈会。几位王选生前的同事、学生一起回忆了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原副所长刘秋云说,在北大档案馆里,有很多两面都打了字的材料,这是在原来条件困难的时候,为了节省纸张,王选自己写的文章或者是让秘书打的文章一般都使用纸的双面,后来条件好了,可这种习惯还依然保留着。

  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邹维提到一个故事:当年王选院士从收到他的求职申请,到亲自打电话通知他被录用,只用了11个小时。身边的人都说王选院士是“急性子”。“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项目’。原本想缓一缓的事情因为他的坚持,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完成。”因为王选知道,时间就是生命。

  王选曾这样说过:“我知道我的优点,我知道我不行的地方,我也知道我已经60岁了,在计算机这种新兴领域里,60岁很难跟得上技术的迅猛发展,我这个年龄容易阻碍年轻人的发展。我退下来,对方正的发展更好。退下来后绝不做太上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拿出了200万,集中建设50多套房子,让计算机研究所的骨干住了进去,有的刚到所里两年就分到了两室一厅的住房。

  刘秋云深情地回忆到:“王选院士上班很少坐在办公室里,他经常是到各个研究室找学生和工作人员交谈。每个月发奖金,发工资的时候,他都会对有贡献的学生给予奖励。”

  他说:“直到现在还有王选老师的奖金存在研究所的账户上,他把自己的很多奖金都用来奖励学生和技术骨干,甚至还设立了一个创新基金,用来鼓励年轻人创新。”

  潘爱民是王选带过的博士生。2003年,潘爱民要毕业之时,正赶上王选病情加重。王选躺在病床上看完了潘爱民长达100页的毕业论文,又在5天内给他提出了修改意见。

  “送别铅迎来电当代毕昇绘蓝图,起于秦盛于唐辉煌中华巧奠基。”这是悬挂在会场上的一副挽联,它也在无声地诉说着人们对于王选院士的缅怀。正如在北大新闻网上开设的王选院士网上悼念馆上,一位北大学子所写的:“每个使用方块字的人们每天都在和您对话,人们每天都会从心里说———我们爱您!您永远也不会寂寞!”

  中国人应有超过外国人的信心

  在搞激光照排过程中,我最苦恼的就是中国人不相信自己的产品能够超过外国人,不相信淘汰铅字能由中国人来完成,中国人在新领域应该有超过外国人的信心。

  我总有一种负债感

  在全身心地投入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出版系统的研制时,我总有一种负债感,国家投了资,我不能只满足于通过鉴定,要让成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实际效益!

  院士未必总是学术权威

  本来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知识价值,这是对的。但是社会把院士抬得太高,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有些没评上院士的科学家与当选院士的科学家并没有鸿沟,不要总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正因为院士不都是当前该领域的学术权威,所以最好不要什么鉴定会都参加,什么话都说。

  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获奖是10岁,老师让选一位品德最受大家欢迎的同学,大家选了我。我的长处是懂得自己的不足,懂得依靠集体。今天我的成就是依靠一大批同事共同协作、艰苦奋斗20多年而获得的。

  ——王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