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黄英杰——与雷锋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09:02 锦州日报

  2006年1月13日夜,一位用雷锋精神写就平凡人生的老人,在三九天裹着严寒,带着他那慈祥和蔼的笑容和感人肺腑的话语,以古稀的身躯一个人走在冰天雪地里,永远离开了至爱的老伴和子女,永远离开了心爱的书房和手中的笔,永远离开了一起传播文明的同伴……他将一种永远不能磨灭的伟大精神留在了一生眷恋的第二故乡——锦州。这位老人就是我市著名思想政治工作者黄英杰。

  黄英杰,我们身边的“雷锋”。

  黄英杰,我们心中的“雷锋”。

  黄英杰,雷锋的同行者。

  黄英杰,感动锦州,感动中国……

  许多人至今还不相信黄英杰离开我们的事实,还能感受到他奔波于讲台、学校、社区,宣讲雷锋精神,奉献爱心,关爱未成年人,在参与着和谐锦州的建设。在人们的心中,这个永不下岗的老政工,依然在挑灯伏案疾笔,依然在晨曦朝露起步,又开始了第80本日记的写作,再一次整理着第8本书的书稿,认真准备着明天的演讲,还有那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通讯、人物专访、影评……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人格。“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这是黄英杰一生的真实写照。

  “终身学雷锋,乐此不疲;一心为人民,奋斗到底。”

  “我学雷锋为做人,像他那样做一个爱国守法为社会为人民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多做公益事、不做缺德事的人。”

  ——摘自黄英杰生前的人生格言录黄英杰学雷锋比别人要早两年。

  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先后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长篇通讯和以《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为题的《雷锋日记摘抄》,报道了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时任沈阳军区某部参谋的黄英杰如获至宝,从这以后,凡是有雷锋事迹的报刊和书籍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一个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形象走进了他的脑海。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春风化雨般的雷锋精神在黄英杰的心中生根。

  黄英杰的经历与雷锋有许多相似之处。雷锋是1940年生的湖南人,黄英杰是1937年生的湖北人,他们都是旧社会的孤儿,都只有小学文化,是党和人民军队把他们哺育成人,他们都在沈阳军区锻炼成长,都是共产党员。虽然没有与雷锋见过面,但雷锋精神却伴其一生。黄英杰深刻感到,学雷锋就要学根本,要学雷锋的思想,既要学雷锋怎样做事,更要学雷锋怎样做人。“走雷锋成长的道路,用雷锋精神铸造人生”成为黄英杰的人生坐标。当时,国外舆论评价雷锋是中国军队的“元帅士兵”,这句话给黄英杰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他理解雷锋是士兵的职务和军衔、元帅的风范和作用。40多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以后,他都以雷锋为榜样,学雷锋、比雷锋、做雷锋,践行雷锋精神,书写了辉煌的一生。

  在孤儿院长大的黄英杰吃尽了旧社会的苦,全国解放那年他才12岁。年幼的黄英杰多次迫切要求参军甚至住在部队不走,部队首长才破例收留了他,他也成了当时部队里年纪最小的战士。此后,黄英杰随部队参加了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里,黄英杰从写小快板、编顺口溜起步,爱上了手中的笔。

  在朝鲜战场,黄英杰在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的纪念册上写下:“祖国人民称我们是最可爱的人,我要永远为人民做最可爱的事。”这既是他的战斗誓言,也是他一生的承诺和座右铭。

  49年前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部队刚刚佩戴军衔,换上崭新夏季军装的青年军官们正是摆“酷”的时候,恋爱的恋爱,逛街的逛街;而在军直通讯营的操场上,一个19岁的指导员却汗流浃背地给几十名战士理发,一站就是一整天……49年过去了,那情景依然清晰地重现在战友、当年在部队机关工作的我市著名诗人易仁寰的脑海中。他以同龄人的好奇心,第一次看到的黄英杰——一个闲不住的黄英杰,一个喜欢做好事的黄英杰。

  黄英杰学雷锋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刚一读到《雷锋日记》,黄英杰就被吸引住了,每一篇、每一句对他都有很大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当时,黄英杰在沈阳军区某部任参谋,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独立起草训练工作计划、总结等材料感到十分吃力,尽管都能按时交卷,但首长并不十分满意。困惑中的黄英杰从《雷锋日记》中悟出一个道理:写日记既能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又能锻炼写作能力。于是他把写日记当成了“我的大学”,在部队无论军事训练、外出演习多么忙,到地方无论日常工作、外出开会怎么累,他都坚持天天写,从来不断线。日记内容有学习体会、思想记录、工作随想,还有诗歌、散文、杂文、影视评论等,到去世前一共写了79本,约600多万字。

  苦孩子出身的黄英杰生活十分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同志们开玩笑地说他“小抠”、“吝啬”。但在国家、他人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他总是慷慨解囊,济困扶贫,爱心无限。1953年国家发行第一批爱国公债,正在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本来没有购买公债任务,但为了表达爱国之情,黄英杰将当兵积蓄的155万元旧人民币(相当于新人民币155元)全部寄给国内人民银行。有的战士家中急等钱用,他就以连队党支部的名义,把自己的津贴寄去,这位战士直到复员回家才知道这件事。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后,黄英杰将当军官10多年的全部积蓄3250元寄给灾区人民,这在当时不啻一个天文数字,在全军引起强烈反响,引来惊叹和感佩。也有许多人心生疑窦:这么多钱是怎么来的?没有多久,驻锦某部政治部举办学雷锋事迹展览,大家在展室从黄英杰的日常生活用品--200多块打补丁的军棉衣、100多块打补丁的白床单、夏天常穿的草鞋、用铁丝加固的肥皂盒中找到了答案。

  1984年,黄英杰脱下军装,转业到两锦电业局工作,无论是当安装公司的党委书记,还是做局工会主席,岗位变了,学雷锋做事、学雷锋做人的人生坐标没有变。他看到架线队常年在野外施工,就自己掏出200多元钱买了大量图书,为野外的4个班组做了4个图书箱;在转业之初走访的1000多职工家庭中,看到一个职工两岁的孩子手里的惟一玩具是一个尿盆,于是他掏出30元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孩子买来玩具;他发现职工经常因自行车充气而烦恼,再一次地掏自己的腰包,一下子买来3个打气筒放在了收发室……

  1992年国家决定建设“三峡工程”的消息传来,黄英杰非常兴奋,因为“三峡工程”就在他的家乡湖北宜昌市。两年间,他先后5次向“三峡工程”累计捐款3700元。几十年来,他把所得稿费、奖金、节余津贴,都献给了社会和他人。

  黄英杰是工人演讲家冯守民“走向社会、传播文明”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推荐者。冯师傅退休后义务演讲活动开始不久,就遇到了“推销难”,心灰意冷地回厂挣“补差”去了。黄英杰找到冯师傅说:“锦州不缺你这个干活的,社会需要你这个演讲的。你要是为了那三五百元补差费的话,就从我的工资里解决吧。”台上演讲的是冯守民,台下活动的是黄英杰,诸如联络“推销”、包装宣传、活动设计、反馈研讨等,都由黄英杰包下来。就连一般的记录黄英杰都很上心,如在郑州工业大学138分钟的演讲获掌声98次,在长春东北电力学院的3个小时的演讲有155次笑声。黄英杰先后给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写推荐信300多封,将冯师傅推向全国,为14个省市60多万听众义务演讲1317场。他还对冯师傅跟踪采访报道,向新华社、《工人日报》等40多家报刊推介冯守民义务演讲的事迹,并将其事迹推荐给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三集专题片《冯师傅》使这位老工人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

  1997年,在一次陪伴冯师傅从绥中演讲返锦的车上,黄英杰得知市里评选劳动模范的消息后,立即给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写信,积极推荐冯守民。黄英杰说:“老冯虽然退休了,但传播精神文明不也是工作吗?”最后,冯守民当选了那一年的市劳动模范。2004年,冯守民在搭档黄英杰的协助下,走过了演讲路的10个风雨春秋。黄英杰觉得冯师傅的演讲该有一个小结,应该有一个纪念性的活动。他的想法与市委宣传部不谋而合,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冯守民演讲10年报告会、艺术研讨会和展览会。

  冯师傅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18年前相识的那一幕:1988年,省总工会在营口召开“基本路线教育经验交流会”,两个人住一个房间。黄英杰一进屋就掏出一个本子写东西,冯师傅问他写什么,黄英杰说是写日记。冯师傅看到日记本的封面上写着“47”,那一年那一月,黄英杰正走在书写第47本日记的路上。从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冯师傅念叨起黄英杰经常叮嘱他要注意身体,没想到老伙伴却积劳成疾,先他而去。

  “我头上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只有一个我自己感受到的‘紧箍咒’,就是这个‘紧箍咒’,它使我的一生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笔啊笔,你是我战斗的枪,耕耘的犁,生活的桥,求知的梯。”

  ——摘自黄英杰生前的人生格言录在黄英杰的家中,老伴黄蔚云非常伤心地倾诉着:“老黄,他是好人,他关心所有人,可惟独从不关心自己,他是用激情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熟悉黄英杰的人都知道,为了让黄英杰一心一意写作,老伴黄蔚云把家务活儿承包了。在同这位与黄英杰同样可敬的长者交谈中,记者能强烈地感受到黄英杰心中永存的两个情结:感恩和责任。感恩,就是感党恩和民恩,一生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责任,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还有在战场上倒下牺牲的战友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都加上了他的肩上。感恩和责任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支柱。

  让我们将时间回放到2006年1月11日和1月12日,也就是黄英杰离开我们的前两天。通过他的日记,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天他瞒着老伴、瞒着家人,瞒着进行演讲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一个人挣扎着、坚强地站在讲台上,讲了足足100分钟。

  黄英杰在2006年1月11晚的日记中写道:“1月11日,市委宣传部举行‘保先’教育演讲,我是同意了的。可是突然8日夜犯了一次病,把王坤(外甥女)、黄河(儿子)和晓东(儿媳)忙乎了好一阵。蔚云几次动员我把演讲推掉,我说‘不能推’……”

  在这篇日记中,黄英杰还简单回顾了22年前,从部队转业到两锦电业局就开始与市委宣传部接触的点滴片段。日记接着写道:“……在蔚云的关心、劝阻下,我一再表态,这场讲完至春节前,不讲了。我一定在家好好休息,我对自己既有信心也有些担心,担心犯了病讲不下来,又怕在坚持中摔倒在台下。中午1点(记者注:1月11日中午)我起来后,再次翻翻讲稿,力求讲的时间短一点,顺利一点。乘环路到市委。开始讲之前,我嘴含两粒药,一再提醒自己要稳住劲。刚讲10多分钟就觉得心口堵得慌,头上开始冒汗了,喝了几口水接着讲。因为注意力集中,慢慢又好些,当中虽有反复,我有信心坚持到底。”演讲结束后,市委宣传部罗冠华处长送给黄英杰几本书,其中《2005年理论热点面对面》和《“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学习读本》是他正急需的书。

  从这篇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出一个共产党员实践铮铮誓言的身影,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和执著,他知道自己有病在身,却坚持完成本可以以身体为由推掉的一次演讲;就在不久前召开的“锦州精神研讨会”,他因病重不能参加,就委托老伴给市委宣传部打电话请假。在日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老家人对他的关心和家庭亲情。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本可以打车,哪怕是坐“神牛”,可他仍然保持了一个勤俭节约的共产党员本色。他对自己却“抠”到了别人难以理解的程度,这让人们又一次回忆起在驻锦部队期间,他夏天不买凉鞋,而是穿着草鞋上街;在假日,他带着那时念小学的儿女上街,孩子看到别的小孩吃冰棍,也闹着要买,可黄英杰却舍不得给孩子买,他用《白毛女》的唱腔给孩子唱“你爸没钱买冰棍儿,回家喝点自来水儿”,孩子跟着他唱,就再也不要冰棍了。

  1月12日的下午,他来到锦州日报编辑部送来为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和迎新春撰写的春联,还和我这个编采人员再次谈起电视剧《亮剑》的得与失。这些年来,我曾多次在黄英杰的配合下采访,有工人技师尚毅,有著名票友,有夕阳红合唱团……在采访中,他都认真做着记录,以弥补我可能出现的缺漏。接触最多的是他来编辑部送影视剧评论,他看电影都是看弘扬正气的,看电视剧只看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他的评论不同于文艺评论家,他总是以讴歌时代、高扬主旋为主,总给编辑和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他在全国60多家新闻媒体上见稿3000多篇。辛苦吗?当然!但他总是愉快地说:“劳累后的休息是享受,休息后的劳累也是享受。”

  从部队到地方,黄英杰长期从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驻锦某部,黄英杰的“电影教育法”在全军和全国地方广泛推广,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总政表彰;在地方,他探索总结的“智力教学”、“活动熏陶”、“自我教育”、“报道激励”、“纵横比较”、“人格吸引”等十多种、几十个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多次在锦州、东北电管局乃至全国电力系统介绍,受到广大政工干部的高度评价。他潜心研究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正面灌输、礼仪培养、参观游览、阅读学习、活动熏陶、现身说法、艺术感染、体育激励等8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后,被全国几十家宣传刊物转载。两锦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李开明说:“黄英杰的一生,是平凡中见伟大的一生,是知奉献、无索取的一生,是求真理、臻完美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983年,正当黄英杰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时,组织上决定他转业。他在1983年2月至6月的日记中,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一个老战士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他在1983年4月17日的日记写道:“有人开玩笑说我是‘五点’干部:离休差一点(1949年12月入伍,只差两个多月);退休早一点(若走病退之路,46岁显然又早了);留队老一点(想在部队继续干,又超龄了);职务低一点(副团职干了14年,到地方还得低安排);转业晚一点(早走比晚走好安置)。在我看来,这都是从个人得失出发的,作为一名受党培育多年的老同志,应该有这样五点:目光远一点,胸怀宽一点,往下比一点,觉悟增一点,事业心强一点。”

  他勤于思考和笔耕,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应用科学的研究和推广。这些年来,他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7本,花费积蓄5万多元。

  退休后的黄英杰本该放慢生活的节奏,但他“没班可上却忙得够呛”。他每天4点钟起床进行写作;8点钟参加社会活动,为20多所中、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晚上学习、写日记,为第二天的演讲做准备,到深夜10点多才休息。直至去世前已义务演讲500多场,听众达16万多人次。

  黄英杰的忘年交之一、市环保局纪检组长杨国安眼里怎么也抹不掉与老人相识、相知的那一刻。那还是在2004年市政府办公厅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杨国安作为机关党委副书记认识了黄英杰。当时老人家亲自到办公室说明了来意,他是受市委宣传部的委托为各单位开展“保持先进性、为党添光彩”义务演讲,杨国安非常吃惊,都这么大年纪了,本应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还自己主动找上门来,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啊。

  “人生有太多的磨砺、困难和挫折,也有五彩缤纷的诱惑和不易识破的陷阱,一念之差善与恶,一步之遥对与错,一线之隔美与丑,一瞬之间福与祸。”

  ——摘自黄英杰生前的人生格言录

  “我攀登团市委的楼梯,时常光顾这个‘储蓄所’;存进去的是希望,取出来的是硕果;一元钱不算少,一千元不言多;用亿万爱心织成音符,谱写一曲中华希望之歌。”

  ——摘自黄英杰日记中的一首小诗黄英杰献温暖于夕阳,也寄深情于朝阳。

  黄英杰是我市20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当采访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欢乐时光的片段时,许多老师都哽咽着说:“黄老是可钦可敬的长者,是孩子们的最好‘伙伴’,许多孩子还不知道老人已经离开我们的噩耗,真不知道、也不敢想象到开学的时候,他们再也见不到那个讲雷锋、红领巾故事的老爷爷,那一刹那,天真的瞳孔会是怎样的泪水滂沱,抽泣涟涟……”

  30多年前,黄英杰在部队时,就是解放小学、国和小学的校外辅导员,配合学校和老师积极组织引导孩子们开展学雷锋活动。他在朝鲜战场上曾收到南京市中山门小学的一条红领巾,保存至今。他讲的《我在朝鲜当小兵》和《珍贵的红领巾》,是孩子们百听不厌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关心下一代是黄英杰退休后从事的主要工作。他是锦州市关工委委员、报告团副团长,市少工委顾问。多年来,他经常和老同志一起为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尽心竭力,奔波忙碌。他将在部队探索总结的“影视教学法”,运用到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上。他同学校组织师生观看《雷锋》、《鸡毛信》、《小兵张嘎》等多部优秀传统影片,看前提出思考题,看后开展大讨论,召开主题队会、班会,发动学生写影评稿3526篇。许多学生在影评演讲会上说,看了电影使我们懂得了国旗为什么这样红,因为国旗是用江姐、许云峰和小萝卜头等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孩子们纷纷说:“学习小英雄,不当‘小皇帝’,从小爱祖国,长大为人民。”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播下阳光和希望,这对于今天的社会而言,殊为不易。在志愿军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活动中,他自费1000多元,买了400册《志愿军壮歌》,赠送给孩子们……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后,为了提高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他撰写了四个版本的讲稿:对小学生讲《道德ABC》,即讲清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讲道德,怎样做有道德的人;对大中学生讲《成才与成人,道德是基础》;对社区居民讲《传好道德接力棒》;对机关干部和企业职工讲《敬业爱岗为人民》。为了讲得通俗易懂,学有兴趣,他采用自制的挂图和收集整理的古今中外30多个关于道德方面的故事,探索了一条观点通俗化、讲解形象化、阐述故事化和对小学生运用启发式、儿歌式、游艺式宣讲的路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人民日报》对他宣讲《纲要》的事迹作了报道,“点评”中写道:“针对儿童特点用形象化的教学模式,开启孩子的心智,这样的道德教育确有必要。”

  古塔区站四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大队辅导员赵迪是黄英杰的又一忘年交。有这样的一件事让赵迪铭记于心,感受到老人高贵的品格:“2002年的一天,黄老来到学校找我,当时我正担任大队辅导员,老人来了就直奔主题谈起孙子黄岩的事。在这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老人也没有告诉过我他的孙子在这里上学。起初,我以为老人是来走后门,让孩子当选大队委员,哪知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儿,黄老是要学校和老师给孩子更多的压力,更多锻炼的机会,不要照顾孩子,对孩子和其他学生要一视同仁。可是小黄岩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哪有当爷爷不为孩子讲情,反泼冷水的呢。”

  黄英杰十分关注锦州的两个文明建设,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市里召开的各种研讨会、座谈会、纪念会,他有叫必到,进言献策。几年来,他在认真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关于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社会公德宣传教育的建议》、《关于弘扬京剧,宣传锦州的建议》等,向市领导进言献策,引起了锦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先后三次作出批示,并责成有关部门研究落实。

  与黄英杰相识有20个年头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海滨动情地说:“在1986年全市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与黄英杰相识、熟悉。之后,他经常到部里来,几乎每周一次,来聊聊工作、演讲的感受,了解中央、省市又有什么新精神,需要他做什么或演讲能否用得上。印象非常深,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精神可贵,无私追求,精神满足,是当代的雷锋,我们身边的雷锋。感触较深的是在黄英杰退休以后,他把社区、学校作为舞台,学生、职工、群众成为他继续工作的对象,他用笔写、用话讲,宣传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人物,是一个社会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特殊贡献。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孙海滨指出:“从黄英杰的身上,我们看到他体现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一个普通公民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体现了退休老干部老有所为的晚霞精神。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锦州,实现‘三年大变样、十年大振兴’的宏伟目标,特别需要广泛宣传黄英杰的事迹,弘扬这种精神,激励更多的干部群众在不同的岗位,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锦州的发展,建设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献计献策、添砖加瓦。”

  接近一周的采访结束了,每次翻看采访笔记,都会有一次新的震撼和冲洗,忽然想到“英杰”这两个字真是名副其实,掷地有声,朗朗回荡在人间。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初次看到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我们以《感动中国》的主题歌,为辽宁省首届“雷锋奖章获得者”黄英杰送行!

  几十年来,他把所得稿费、奖金、节余津贴,都献给了社会和他人。

  黄英杰是工人演讲家冯守民“走向社会、传播文明”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推荐者。冯师傅退休后义务演讲活动开始不久,就遇到了“推销难”, 心灰意冷地回厂挣“补差”去了。黄英杰找到冯师傅说:“锦州不缺你这个干活的,社会需要你这个演讲的。你要是为了那三五百元补差费的话,就从我的工资里解决吧”。台上演讲的是冯守民,台下活动的是黄英杰,诸如联络“推销”、包装宣传、活动设计、反馈研讨等,都由黄英杰包下来。就连一般的记录黄英杰都很上心,如在郑州工业大学138分钟的演讲获掌声98次,在长春东北电力学院的3个小时的演讲有155次笑声。黄英杰先后给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写推荐信300多封,将冯师傅推向全国,为14个省市60多万听众义务演讲1317场。他还对冯师傅跟踪采访报道,向新华社、《工人日报》等40多家报刊推介冯守民义务演讲的事迹,并将其事迹推荐给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三集专题片《冯师傅》使这位老工人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

  1997年,在一次陪伴冯师傅从绥中演讲返锦的车上,黄英杰得知市里评选劳动模范的消息后,立即给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写信,积极推荐冯守民。黄英杰说:“老冯虽然退休了,但传播精神文明不也是工作吗?!”最后,冯守民当选了那一年的市劳动模范。2004年,冯守民在搭档黄英杰的协助下,走过了演讲路的10个风雨春秋。黄英杰觉得冯师傅的演讲该有一个小结,应该有一个纪念性的活动。他的想法与市委宣传部不谋而合,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冯守民演讲10年报告会、艺术研讨会和展览会。

  冯师傅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18年前相识的那一幕:1988年,省总工会在营口召开“基本路线教育经验交流会”,两个人住一个房间。黄英杰一进屋就掏出一个本子写东西,冯师傅问他写什么,黄英杰说是写日记。冯师傅看到日记本的封面上写着“47”,那一年那一月,黄英杰正走在书写第47本日记的路上。从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冯师傅念叨起黄英杰经常叮嘱他要注意身体,没想到老伙伴却积劳成疾,先他而去。

   “我头上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只有一个我自己感受到的‘紧箍咒’,就是这个‘紧箍咒’,它使我的一生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笔啊笔,你是我战斗的枪,耕耘的犁,生活的桥,求知的梯。”

  ——摘自黄英杰生前的人生格言录

  在黄英杰的家中,老伴黄蔚云非常伤心地倾述着:“老黄,他是好人,他关心所有人,可惟独从不关心自己,他是用激情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熟悉黄英杰的人都知道,为了让黄英杰一心一意写作,老伴黄蔚云把家务活儿承包了。在同这位与黄英杰同样可敬的长者交谈中,记者能强烈地感受到黄英杰心中永存的两个情结:感恩和责任。感恩,就是感党恩和民恩,一生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责任,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还有在战场上倒下牺牲的战友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都加上了他的肩上。感恩和责任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支柱。

  让我们将时间回放到2006年1月11日和1月12日,也就是黄英杰离开我们的前两天。通过他的日记,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天他瞒着老伴、瞒着家人,瞒着进行演讲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一个人挣扎着、坚强地站在讲台上,讲了足足100分钟。

  黄英杰在2006年1月11晚的日记中写道:“1月11日,市委宣传部举行‘保先’教育演讲,我是同意了的。可是突然8日夜犯了一次病,把王坤(外甥女)、黄河(儿子)和晓东(儿媳)忙乎了好一阵。蔚云几次动员我把演讲推掉,我说‘不能推’……”

  在这篇日记中,黄英杰还简单回顾了22年前,从部队转业到两锦电业局就开始与市委宣传部接触的点滴片段。日记接着写道:“……在蔚云的关心、劝阻下,我一再表态,这场讲完至春节前,不讲了。我一定在家好好休息,我对自己既有信心也有些担心,担心犯了病讲不下来,又怕在坚持中摔倒在台下。中午1点(记者注:1月11日中午)我起来后,再次翻翻讲稿,力求讲的时间短一点,顺利一点。乘环路到市委。开始讲之前,我嘴含两粒药,一再提醒自己要稳住劲。刚讲10多分钟就觉得心口堵得慌,头上开始冒汗了,喝了几口水接着讲。因为注意力集中,慢慢又好些,当中虽有反复,我有信心坚持到底。”演讲结束后,市委宣传部罗冠华处长送给黄英杰几本书,其中《2005年理论热点面对面》和《“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学习读本》是他正急需的书。

  从这篇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出一个共产党员实践铮铮誓言的身影,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和执著,他知道自己有病在身,却坚持完成本可以以身体为由推掉的一次演讲;就在不久前召开的“锦州精神研讨会”,他因病重不能参加,就委托老伴给市委宣传部打电话请假。在日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老家人对他的关心和家庭亲情。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本可以打车,哪怕是坐“神牛”,可他仍然保持了一个勤俭节约的共产党员本色。他对自己却“抠”到了别人难以理解的程度,这让人们又一次回忆起在驻锦部队期间,他夏天不买凉鞋,而是穿着草鞋上街;在假日,他带着那时念小学的儿女上街,孩子看到别的小孩吃冰棍,也闹着要买,可黄英杰却舍不得给孩子买,他用《白毛女》的唱腔给孩子唱“你爸没钱买冰棍儿,回家喝点自来水儿”,孩子跟着他唱,就再也不要冰棍了。

  1月12日的下午,他来到锦州日报编辑部送来为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和迎新春撰写的春联,还和我这个编采人员再次谈起电视剧《亮剑》的得与失。这些年来,我曾多次在黄英杰的配合下采访,有工人技师尚毅,有著名票友,有夕阳红合唱团……在采访中,他都认真做着记录,以弥补我可能出现的缺漏。接触最多的是他来编辑部送影视剧评论,他看电影都是弘扬正气的,看电视剧只看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他的评论不同于文艺评论家,他总是以讴歌时代、高扬主旋为主,总给编辑和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他在全国60多家新闻媒体上见稿3000多篇。辛苦吗?当然!但他总是愉快地说:“劳累后的休息是享受,休息后的劳累也是享受。”

  从部队到地方,黄英杰长期从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驻锦某部,黄英杰的“电影教育法”在全军和全国地方广泛推广,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总政表彰;在地方,他探索总结的“智力教学”、“活动熏陶”、“自我教育”、“报道激励”、“纵横比较”、“人格吸引”等十多种、几十个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多次在锦州、东北电管局乃至全国电力系统介绍,受到广大政工干部的高度评价。他潜心研究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正面灌输、礼仪培养、参观游览、阅读学习、活动熏陶、现身说法、艺术感染、体育激励等8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后,被全国几十家宣传刊物转载。两锦供点电公司党委书记李开明说:“黄英杰的一生,是平凡中见伟大的一生,是知奉献、无索取的一生,是求真理、臻完美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983年,正当黄英杰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时,组织上决定他转业。他在1983年2月至6月的日记中,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一个老战士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他在1983年4月17日的日记写道:“有人开玩笑说我是‘五点’干部:离休差一点(1949年12月入伍,只差两个多月);退休早一点(若走病退之路,46岁显然又早了);留队老一点(想在部队继续干,又超龄了);职务低一点(副团职干了14年,到地方还得低安排);转业晚一点(早走比晚走好安置)。在我看来,这都是从个人得失出发的,作为一名受党培育多年的老同志,应该有这样五点:目光远一点,胸怀宽一点,往下比一点,觉悟增一点,事业心强一点。”

  他勤于思考和笔耕,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应用科学的研究和推广。这些年来,他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7本,花费积蓄5万多元。

  退休后的黄英杰本该放慢生活的节奏,但他“没班可上却忙得够呛”。他每天4点钟起床进行写作;8点钟参加社会活动,为20多所中、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晚上学习、写日记,为第二天的演讲做准备,到深夜10点多才就休息。直至去世前已义务演讲500多场,听众达16多万人次。

  黄英杰的忘年交之一、市环保局纪检组长杨国安眼里怎么也抹不掉与老人相识、相知的那一刻。那还是在2004年市政府办公厅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杨国安作为机关党委副书记认识了黄英杰。当时老人家亲自到办公室说明了来意,他是受市委宣传部的委托为各单位开展“保持先进性、为党添光彩”义务演讲,杨国安非常吃惊,都这么大年纪了,本应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还自己主动找上门来,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啊。

  “人生有太多的磨砺、困难和挫折,也有五彩缤纷的诱惑和不易识破的陷阱,一念之差善与恶,一步之遥对与错,一线之隔美与丑,一瞬之间福与祸。”

  ——摘自黄英杰生前的人生格言录

  “我攀登团市委的楼梯,时常光顾这个‘储蓄所’;存进去的是希望,取出来的是硕果;一元钱不算少,一千元不言多;用亿万爱心织成音符,谱写一曲中华希望之歌。”

  ——摘自黄英杰日记中的一首小诗

  黄英杰献温暖于夕阳,也寄深情于朝阳。

  黄英杰是我市20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当采访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欢乐时光的片段时,许多老师都哽咽着说:“黄老是可钦可敬的长者,是孩子们的最好‘伙伴’,许多孩子还不知道老人已经离开我们的噩耗,真不知道、也不敢想象到开学的时候,他们再也见不到那个讲雷锋、红领巾故事的老爷爷,那一刹那,天真的瞳孔会是怎样的泪水滂沱,抽泣涟涟……”

  30多年前,黄英杰在部队时,就是解放小学、国和小学的的校外辅导员,配合学校和老师积极组织引导孩子们开展学雷锋活动。他在朝鲜战场上曾收到南京市中山门小学的一条红领巾,保存至今。他讲的《我在朝鲜当小兵》和《珍贵的红领巾》,是孩子们百听不厌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关心下一代是黄英杰退休后从事的主要工作。他是锦州市关工委委员、报告团副团长,市少工委顾问。多年来,他经常和老同志一起为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尽心竭力,奔波忙碌。他将在部队探索总结的“影视教学法”,运用到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上。他同学校组织师生观看《雷锋》、《鸡毛信》、《小兵张嘎》等多部优秀传统影片,看前提出思考题,看后开展大讨论,召开主题队会、班会,发动学生写影评稿3526篇。许多学生在影评演讲会上说,看了电影使我们懂得了国旗为什么这样红,因为她是用江姐、许云峰和小萝卜头等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孩子们纷纷说:“学习小英雄,不当‘小皇帝’,从小爱祖国,长大为人民。”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播下阳光和希望,这对于今天的社会而言,殊为不易。在志愿军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活动中,他自费1000多元,买了400册《志愿军壮歌》,赠送给孩子们……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后,为了提高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他撰写了四个版本的讲稿:对小学生讲《道德ABC》,即讲清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讲道德,怎样做有道德的人;对大中学生讲《成才与成人,道德是基础》;对社区居民讲《传好道德接力棒》;对机关干部和企业职工讲《敬业爱岗为人民》。为了讲得通俗易懂,学有兴趣,他采用自制的挂图和收集整理的古今中外30多个关于道德方面的故事,探索了一条观点通俗化、讲解形象化、阐述故事化和对小学生运用启发式、儿歌式、游艺式宣讲的路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人民日报》对他宣讲《纲要》的事迹作了报道,“点评”中写道:“针对儿童特点用形象化的教学模式,开启孩子的心智,这样的道德教育确有必要。”

  古塔区站四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大队辅导员赵迪是黄英杰的又一忘年交。有这样的一件事让赵迪铭记于心,感受到老人高贵的品格:“2002年的一天,黄老来到学校找我,当时我正担任大队辅导员,老人来了就直奔主题谈起孙子黄岩的事。在这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老人也没有告诉过我他的孙子在这里上学。起初,我以为老人是来走后门,让孩子当选大队委员,哪知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儿,黄老是要学校和老师给孩子更多的压力,更多锻炼的机会,不要照顾孩子,对孩子和其他学生要一视同仁。可是小黄岩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哪有当爷爷不为孩子讲情,反泼冷水的呢。”

  黄英杰十分关注锦州的两个文明建设,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市里召开的各种研讨会、座谈会、纪念会,他有叫必到,进言献策。几年来,他在认真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关于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社会公德宣传教育的建议》、《关于弘扬京剧,宣传锦州的建议》等,向市领导进言献策,引起了锦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先后三次作出批示,并责成有关部门研究落实。

  与黄英杰相识有20个年头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海滨动情地说:“在1986年全市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与黄英杰相识、熟悉。之后,他经常到部里来,几乎每周一次,来聊聊工作、演讲的感受,了解中央、省市又有什么新精神,需要他做什么或演讲能否用得上。印象非常深,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精神可贵,无私追求,精神满足,是当代的雷锋,我们身边的雷锋。感触较深的是在黄英杰退休以后,他把社区、学校作为舞台,学生、职工、群众成为他继续工作的对象,他用笔写、用话讲,宣传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人物,是一个社会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特殊贡献。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孙海滨指出:“从黄英杰的身上,我们看到他体现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一个普通公民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体现了退休老干部老有所为的晚霞精神。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锦州,实现‘三年大变样、十年大振兴’的宏伟目标,特别需要广泛宣传黄英杰的事迹,弘扬这种精神,激励更多的干部群众在不同的岗位,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锦州的发展,建设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献计献策、添砖加瓦。”

  接近一周的采访结束了,每次翻看采访笔记,都会有一次新的震撼和冲洗,忽然想到“英杰”这两个字真是名副其实,掷地有声,朗朗回荡在人间。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初次看到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我们以《感动中国》的主题歌,为辽宁省首届“雷锋奖章获得者”黄英杰送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