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寻摸20年坐拥三面“帽筒”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09:43 沈阳晚报

  

寻摸20年坐拥三面“帽筒”墙

  

寻摸20年坐拥三面“帽筒”墙

  “帽筒”是什么?“帽筒”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初始,“帽筒”用于置放帽子;后来,发展成为居家摆设、女儿出嫁时的必备
陪嫁品。“帽筒”以制作工艺、制式、绘画等,饱含了我国一个半世纪的民风民俗,成为雅俗共赏的古董

瓷器之一。

  高大航家的卧室,在沈阳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除了窗户外,三面墙壁都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帽筒”,在收藏界可谓标新立异。2月15日,高大航夫妇讲述了他们20年的收藏古董旅程———

  ●照相换古董

  高大航是在昌图县八面城镇平安堡村长大的,他从小就对家里的古董摆设十分喜爱。“文革”期间,高大航和奶奶一道,将家里的“帽筒”、瓷瓶等10余件古董,用塑料布包好,然后悄悄地埋藏起来。1984年夏季,高大航萌生了收藏“帽筒”的强烈欲望,便回到八面城镇平安堡村,将“文革”时期埋藏的8个“帽筒”、3个瓷瓶等古董重新挖掘出来,拿回家中摆放、把玩。其中,一个六角形、粉彩“八仙过海”图案“帽筒”,题款为“同治年制”。

  从1985年起,高大航就开始了专门收集“帽筒”生涯。他酷爱摄影,从老家平安堡村开始,登门为村民照相,刻意寻摸“帽筒”,一旦发现“帽筒”,便用照相收入购买下来。他边走村串户,为农民照相、摄像增加收入,边处处留心,收集、购买“帽筒”,20多年来,高大航收集的450余个“帽筒”中,有一多半是从农村收集、购买的。

  ●地摊寻“帽筒”

  高大航“帽筒”的另一个来源,便是动迁地摊。10多年前,小津桥地区动迁时,一位大爷听说高大航收集“帽筒”后说,他有一对儿“帽筒”,但“文革”时期藏到了房梁里,20多年一直没动。高大航立即登梯上高,钻进房梁里找到了那对儿“帽筒”,弄得浑身灰土。大爷开价100元钱,高大航慷慨地给了150元钱。2月12日,记者在高大航家看到,这对儿“帽筒”身上6处菱形镂空,彩绘老者捧桃、童子肩扛拐杖,题款“延年益寿”,底部印记“同治年制”。

  ●赏心阅“帽筒”

  说高大航家卧室是“帽筒”墙,一点儿不过分。他收集的“帽筒”,均高28厘米左右、直径12厘米左右,形状有圆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不镂空、镂空等,均为瓷器,有彩绘、青花等;除10余对儿“帽筒”为“同治年制”印款外,全部为上世纪前半叶制作。除了花鸟鱼虫、山水松竹外,“帽筒”图案大多为民间故事、历史掌故等,如空城计、木兰从军、竹林七贤、踏雪寻梅、西厢记、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孟母择邻等等。不少“帽筒”图案,绘制了上世纪前半叶的人物服饰、当时风俗、市井娱乐场面等,令人回味。

  一对儿黄铜质地“帽筒”引人注目,上面有6个菱形镂空,镌刻脱靴钟馗,题字为“贺福寿仁兄八十寿辰”,落款为“光绪乙丑清秋古陶天石”。有关专家说,“帽筒”多为陶瓷制作,这个黄铜“帽筒”实为少见。

  专家说,“帽筒”的突出特点,是将纸、绢上的国画,用于陶瓷质地“帽筒”上,工笔、写意手法具备,山水、花鸟、人物、建筑等一应俱全,做到雅俗共赏,堪称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员。高大航收藏的“帽筒”如此之多,在沈阳地区实为罕见。

  ●牙缸伴“帽筒”

  在高大航家卧室“帽筒”墙上,间杂着众多玲珑可爱的牙缸。这是高大航妻子王颖的杰作。

  受高大航影响,一直与丈夫走村串户照相、摄像,收集“帽筒”的王颖,无意中发现陶瓷牙缸上的图案,与“帽筒”十分相像,便开始收集牙缸。至今,王颖的牙缸已达300多个,其图案也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文革”时期、仕女肖像、蔬菜昆虫等图案,已初具系列,保留着各个时期的印记,使人顿时回忆起所经历过的年代。这些牙缸与“帽筒”相依偎,相映成趣。

  近日,在本报举办的“十大魅力家庭评选”活动中,高大航一家获得了“收藏之家”一等奖。本报通讯员康英伟本报高级记者邱宏摄影黄绪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