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芦苇荡里的“刀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10:49 南方新闻网

  潘松刚图 钟和文

  有人说,辽宁盘锦有“三田”——油田、苇田和稻田。而其中的苇田,芦苇蜿蜒百余里,看上去如同海洋一般。位于 辽河三角洲的这片神奇景观,是辽河、双台子河和大凌河在入海口附近冲积形成的,有沃地8万公顷,植被类型保存完好,滨 海芦苇沼泽湿地为世界之最,年产芦苇四五十万吨,规模之大,产量之高,在世界首屈一指。

  芦苇是造纸的原料,经济价值极高。每年冬春两季,盘锦的苇田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刀客”,他们是从河北、内 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来收割芦苇的农民。由于他们曾用最原始的镰刀劳作,因而有“刀客”之称,现在虽然部分人用上了 割灌机,但这个称呼依然保留了下来。

  2006年元旦,记者来到辽河三角洲的大苇塘,记录了“刀客”们的身影。

  这些顶着零下近20摄氏度严寒在芦田里劳作的“刀客”,大多是结伴而来的乡里乡亲,有的是夫妻,有的是父子或 兄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负责千余亩作业区,超强的劳动强度,使“刀客”的两手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刀客”大都以口头形式与包工头订立雇佣合同,然后在接下来的近100天的时间里,收割芦苇。他们分散在三角 洲4个苇场的十几个分场上,住的地方叫“塘铺”,而在苇塘里割苇子则称为“下塘”。记者看到,“刀客”或20人,或40 人,甚至50人不等,男女合住在简陋的工棚内。早晨,没有洗脸盆,就用一口破锅将就;缺水,就用洗菜水洗脸;午餐,“ 刀客”们吃的是白菜炖豆腐和大米饭,虽然菜里不见肉和油花,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

  在浩如烟海的芦苇中,“刀客”们忍受着寒冷、艰苦和背井离乡的煎熬,完成他们订下的合同。据说最快的“刀客” ,一天能割6吨芦苇。

  59岁的罗中兴告诉记者,他来这儿“下塘”已经连续3年了,每年割苇子能挣到500至600元。要说苦,确实 很苦,可还是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岁的王家来是辽宁林海市石山乡下洼村人,高中毕业,有多年“刀客”的经

  59岁的罗中兴正在忙着打捆。他连续三年来这儿下塘,每年能挣到五六百元蜒百余里,看上去如同海洋一般

  每年冬春两季,来自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刀客”大批涌入盘锦的芦苇中,部分人仍用最原始的方式,挥舞 镰刀,收割芦苇;也有部分人用上了新的工具,但“刀客”的称呼还是延续了下来

  刀客”不分男女,合住在简陋的工棚内

  从前年开始,“刀客”用上了小型割灌机,一台机器的工效能顶上10把镰刀

  “刀客”的午餐是白菜炖豆腐和大米饭,虽然菜里不见肉和油花,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来源:

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