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王选病逝专题 > 正文

王选:用一生诠释创新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21:14 央视《经济半小时》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他就是被称为当代毕升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2月13日上午11点,70岁的王选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王选,被称为当代毕昇,激光照排之父,他发明的激光照排改写了我国印刷业的历史,也几乎囊括了国内外重大的发明奖项。

  1994年,王选先后被评为工程院和科学院的两院院士。同年他还荣获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科学奖,我国迄今只有袁隆平和王选两人获得这个奖项。

  2002年,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就在他去世的当天,

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开始连夜布置一个沉痛悼念王选院士的灵堂。从2月15日到19日,王选老先生的灵堂在这里对外开放。阴沉寒冷的天气没能阻挡住前来吊唁的人们。纪念堂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北京大学物理系老师赵立群,这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一听说王选的灵堂对外开放了,就很快赶了过来。赵老师说,王选院士为了我们国家的科研和事业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力量而没有任何可图,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王选院士的精神普照北大校园,令他从内心感到敬仰。另一位北京大学教师对记者说,中国人的创新在王选身上体现的最清楚,为北大和中国争了光。她感到非常荣耀,同时也非常痛惜。这位女士在王选老先生的遗像前站了10多分钟,似乎久久不愿离去。

  在纪念堂的外面,全国政协风范摄影工作室首席摄影师张建设从车里拿出了王选先生的一幅画像,这是他头一晚上用7个小时赶制的,想换下来现在这幅。让张建设惋惜的是,没想到王选先生走得这么快。他说王选先生灵堂里所用的遗像是他在10年前照摄的,不过他觉得8年前他照的这一张更好。8年前,王选先生在张建设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留言: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就再也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样生活法,必然会失去常人所能享受的很多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不少乐趣。张建设回忆起8年来自己重读这段话时,依然带着对王选先生的那份感动。他说,因为有了更多这样的人,我们才能感受到做中国人的骄傲。

  前往灵堂缅怀王选先生的除了他生前认识的亲朋好友,还有不少是从来没有见过王选先生的人。

  几个北大和信科院的大学生这样告诉记者,王选是他们特别景仰的前辈。虽然从来没见过面,也没有听过他的课,可是大学生们已经把王选当做是他们学术上的楷模。

  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厚厚的六本留言册就已经装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哀思。

  大家对王选院士的悼念,的确是发自内心,不仅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更因为他深深的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王选有很多职务,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但人们更多的时候把他称为当代毕升。

  1975年,年仅38岁的王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其中一项是汉字精密照排。一向喜欢挑战难题的王选一下子兴奋起来了。那个时候,王选因病在家中已经修养了十年,每月只领40多元劳保工资的。顾不上身体的虚弱,王选立即投入到方案的设计中。

  王选决定跨过当时国际上正在探索使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照排系统,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助教的王选拿出的方案竟然被选中。王选后来回忆说,可惜的是当时他是一个小助教,一点名气都没有,所以当他提出来用数学的办法来描述字形,使信息量极大地压缩。这些构思在当时都是纸上谈兵。

  尽管拿到了国家的748项目,然而围绕王选和激光照排的各种嘲讽和怀疑就一直没有停息过。

  当时,基本上是相信的人极少,所以就把王选讽刺成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说他想搞第四代,别人还想搞第八代。就在这一片质疑声中,王选的实验室在北大的这栋老楼里诞生了。时间大概是1975年的5月份。那时候地方很小,能称为老师的人很少,大部分是学生。因为748工程还没展开。

  从那个时候开始,王选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此后的18年,身体病痛缠身的王选甚至没有休息过一天。回想起来当时初期的情形,王选和他的朋友形容这是藏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关。 各种各样的难关数不胜数。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王选所带领的研发小组终于成功研制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1988年,《经济日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了中文铅字的印刷厂。

  从1988年开始,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以强大的功能,仅有进口产品五分之一的价格称雄市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定货款就已经超过1亿元大关,一年后,来华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都退出了中国市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出现,在商业和技术跨越上都是一个飞跃,它逐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1986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选也获得了1987年首届毕昇奖。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5%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系统,这就是那场被称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

  就在王选挂帅研发的激光照排系统大获全胜,迅速铺满全国市场的时候,王选的眼光又盯上了一个新的领域。

  肖建国,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重要研发人员之一,成功开发出报纸排版软件。1989年的一天王选跟肖建国说,他做的东西基本上差不多了,应该有更大的发展,要承担更艰巨的事情。以后要做图像,还要做彩色图像,把印刷品升级成做彩色印刷品。肖建国回忆说,当时王选跟他讲这些的时候,国内只有几个是彩色的,省市大报没有一家是彩色。让肖建国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王选让他牵头开发的彩色出版系统,几年后将给中国的报业和出版业带来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然而就在研发的初期,这个彩色出版系统研发小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肖建国告诉记者,王选让他做彩色印刷品,在当时彩色不但没有生产设备,连供我们做实验的设备都没有,他们就根据想像和推测开始去研究。两年后,彩色出版系统终于成功研发出来。然而新的麻烦又出现了。

  好不容易研发出来了一个好东西,市场却没人买账。王选决定曲线救国。1991年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将他们研发的第一套彩色出版系统卖给了澳门日报,几个月后第二套系统卖给了香港的大公报。在国际上,中文报纸的彩色化,在世界上王选他们是第一份。当时在那点了两把火后,这个需求才蔓延到国内。第三套系统在北京卖给科技日报。

  此后国内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开始使用彩色印刷。1992年春节,北大计算机研究所里从事彩色出版系统研发的三名研究人员在澳门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假期。

  事实上,王选的创新步伐就一直没有停息。在成功地研发出激光照排系统和报业流程管理系统以后,1995年以后王选又率领北大方正集团进军广播电视领域。目前省级电视台80%采用的是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研发的电子播控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说,王选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真正继承者和开拓者。激光照排不止是一项技术,其实他发明的也是一个原理,一种理论。这个原理到处都在,包括大家熟悉的中文短信和电子邮件都和王选的发明一脉相承。不过,王选的创新,并不仅仅限于对技术的追求,他在推动技术产业化上,也同样表现出自主创新的勇气与智慧。

  王选的激光照排项目最初被称为748工程,而方正电子一直在使用着一个叫“748”的内部局域网域名。748对王选具有特殊的意义,1974年8月,遵照周总理的嘱托,他担当起汉字激光印刷项目小组的总负责人,直到现在,这项工程已经连续不断地开展了30多年,而创新一直是王选坚持的理念。

  对王选来说,北大方正就像是他一手带大的孩子。在王选逝世之后,方正集团也发出了两千字的长文缅怀这位老人,文中说,没有王选及其激光照排技术就没有方正集团,更没有方正集团的今天。而王选说,我不是企业家,我只是一个对市场有判断能力的技术专家。

  刘秋云,原北大方正集团副总裁,北大计算机研究院党委书记,与王选共事了十几年,他告诉记者,王选不仅对科研有非常敏锐的判断力,而且对市场的洞察力也超乎寻常。他从事科研的步伐始终与市场紧密相连。

  王选对市场非常敏感。“如果不把研究的成果商品化,相当于白研究。” 这是1981年王选在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时,他第一次提出要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当时由于王选的实验室没有资金和人力去开拓市场,王选决定将这个技术交给一些企业去生产经营,双方按利润分成。然而,令王选没有想到的是,国内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不愿意同王选合作。刘秋云说,这是对自主创新的怀疑。于是,王选把目光投向一些规模不大的小企业。后来,王选找到了山东潍坊的华光。山东潍坊的华光厂成为了第一个代理销售王选研究的激光照排系统的企业,王选负责的实验室可以在销售收入中获取1/3的收入,从而缓解了研究经费的不足。但是,在与华光合作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

  刘秋云解释说,华光是王选当时找到的唯一的一家合作企业。面对这种现状,王选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华光的市场推动效果并不理想,王选与北大商量,让北大的一家校办企业也来生产销售激光照排系统,从而形成一种竞争机制,这家企业就是后来的北大方正。可以说没有王选,就没有北大方正。就在王选实施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战略的时候,他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许多单位只认国外进口的设备。已经有几十家报社用大量的外汇购买了进口设备。

  王选大学同学毛德行说,一定要进口的,人家的东西多好,他们北大的东西土里吧叽的,不行。在这种压力下,王选就坚信自己的方案,有极好的性能价格,就是觉得要很好把它做出来。

  当时,国内市场被世界上最先发明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的英国蒙纳公司和美国HTS照排系统公司占领。王选在加紧升级产品的研制的同时,与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合作,试用激光照排系统。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勇试华光Ⅲ型机的报纸,第二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了中文铅字的印刷厂。

  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以强大的系统功能优势和仅有进口产品1/5的低廉价格,迅速占领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市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定货款就超过一个亿。1989年底,所有在中国的外国照排系统公司,全部退出了中国内地市场。美国HTS公司宣布彻底破产。

  仅三年时间,王选和他的激光照排系统在海内外市场上创造了一个神话:占据了中国报业百分之九十九,海外中文报业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王选也获得了很多殊荣。但是,此时的王选却感到的是沉重。

  1995年,王选牵头成立了方正技术研究院,建立起了一个从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一条龙体制。他提出了"顶天立地"的著名论断,开始探索和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产学研的创新模式。王选说,他一直有一种"负债心理",觉得还未形成产业,国家投资尚未收回,这种"负债心理"能促使他们不断进取。"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广、服务,顶天和立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之路。

  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之路引领北大方正从一个最早只靠激光照排技术生存的企业,发展到现在拥有几十个项目的集团公司,在王选的带领下,北大方正在国内中文专业排版领域的年营业额超过15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校办企业。

  在北大方正,大家都叫王选为老师。而王选是这样看待这个称呼的,“我知道我的优点,我知道我不行的地方,我也知道我已经60多岁了,在计算机这种新兴领域里,60岁很难跟得上技术的迅猛发展,我这个年龄容易阻碍年轻人的发展,退下来后绝不做太上皇。”做为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把机会和资金都留给了年轻人。

  当年在北大的校园里,唯一步行和骑自行车上班的董事长,就是王选。他给同事和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普通而朴实的科研工作者,根本没有一个大的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的派头。刘秋云告诉记者,走在教师中,你找不到王选,因为他太普通了。王选曾经获过多项海内外重要奖励,光百万元以上的就有好几项。因此有不少人认为,王选的生活一定很不错。但是刘秋云告诉记者,王选的生活与他的名气和财富都不相干,他的生活一直极其简朴。在与王选共事的十几年里,刘秋云只见过王选穿过三种衣服。夹克、西服和短裤。就一条领带,放办公室抽屉里。几年前,北大调整住房,王选完全可以住进新建的140多平方米的教授楼,但王选依然和妻子住在80多平方米的老楼里。

  邹维告诉记者,王选对待自己,近乎是苛刻和吝啬,但对于学校和方正,对于科研事业,他却是慷慨大方一掷千金。2002年,他拿出自己获得的900万元奖金设立了“王选科研创新基金”,支持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课题研究。他在海内外获得的其他奖金,也被他捐赠给了北大的有关院系。

  王选对当年做的一切,根本没有想到金钱上的报酬,名誉上的这种荣誉。在王选的一生中,他感到最激动和最有趣的事情,不是他获得了多少奖金和荣誉,而是当他看到他研究的技术正在被社会广泛地推广使用。有一次王选到香港的星岛日报,看到这个系统开足马力在那儿运转,这个系统一天要出几百个版面,看完那个场景,王选感到非常的动人,非常的兴奋。

  王选曾说,他最大的心愿是把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今后评价他的贡献,要看他培养了多少年轻人,这是国家和方正继续创新的希望。

  生活中的王选是一名京剧票友,他曾经用京剧来解读科技创新,他说:京剧讲究‘一招鲜’,名角总会保留一些绝招,所以久演不衰,科研也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有‘一招鲜’甚至‘几招鲜’,这就是创新精神。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王选的一生的话,那就是创新。

  我们注意到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确定的目标是:经过15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标志着党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王选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这是王选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激光照排背景

  纸和笔发明之前,中国人把字刻在骨头和龟板上,后来有了笔,就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纸发明了,人们在纸上写字,但手写仍不能使文字大规模复制,后来,雕版印刷出现了,但这种印刷方式既消耗人力造价也昂贵,印出来的东西还常常不清晰,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他把每个汉字作成一个泥的字母,再用这些字母拼成整版的文字,但这种方法在中国一直没能取代雕版印刷术,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又从西方引进了铅活字印刷技术,这种印刷方法一直主宰了中国印刷业100年,它不仅劳动强度大,排版的效率非常低,且铅的污染很大,印刷一张普通的报纸就需要150个工人,1985年,王选教授发明了用数学描述的方法对汉字进行分解压缩铸字储存,解决了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压缩还原技术,极大减少了汉字数据的存储量,使我国的计算机激光照排得以实现。把一张报纸排版所需的时间从以前的4个小时降到20分钟,从此,我国的印刷技术告别了火与铅的时代,迎来了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王选的发明被称为中国印刷术的第二次革命。

  主编:梁军 编导:殷莉 曾晓琳 曹莉 摄像:毛运李 樊建恩 整理:孙思媛

  相关专题:王选病逝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