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吉林延边277人煤气中毒 异常天气成隐形杀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7:15 华商网-华商报

  13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吉、龙井、图们、和龙、汪清、安图六县市发生异常天气,致使部分居民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截至16日下午4时,3天内共有277人出现中毒症状,死亡15人;住院人数为32人,其中重症患者8人,病情基本平稳。吉林省已启动应急预案,卫生专家赴延边指导救治工作,全力救治32名住院中毒者。

  “最初的病例出现在2月13日傍晚,之后越来越多。”延边州政府办公室的一名工作
人员说。据统计,从2月13日下午5时起,陆续到各级医院就诊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277人。

  家中烧火炕引发中毒

  “死亡人员主要集中在14日当天和15日凌晨。”延边州政府值班人员对记者说,“中毒和死亡的人员都是因为家里烧火炕而引发的一氧化碳中毒,以前每年也都有类似的案例,但像今年这么多还是第一次。”

  短时间内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的突然增多很快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延边州卫生局随即向各县市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医疗单位启动应急预案,开设绿色救治通道,集中力量做好救治工作,确保中毒患者的生命安全。

  发短信向居民预警

  2月14日中午,延边州委、州政府以两办名义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渠道,尽快向居民发出预警通报,提醒做好防范工作。同时加强入户提醒工作。组织乡镇、街道、社区、派出所等工作人员,对平房区、棚户区及火炕楼居民实行逐户走访,入户提醒。对出现疑似中毒现象的居民,组织及时就诊。

  对此,吉林省卫生厅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抽调省级专家奔赴延边,指导当地卫生部门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同时要求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监测,对新增患者采取零报告制度。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新文化报》

  -中毒成因

  气压低无风煤烟排不出去

  此次事件与2月13日突然出现的异常天气变化有直接关系。延边州气象局局长邹吉存说,2月13日晚,天气异常转暖,气压偏低,形成230米厚的逆温层,正赶上当天几乎没有风,空气流通不畅,导致6个县市出现大面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盆地地形容易导致低气压、无风的天气,在冬季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这些年来,每年都有因为煤烟中毒死亡的居民。此次大面积中毒事件,发生地多为小盆地居住密集区,在那里人员集中,因为没有风,烧火时,烟出不去,容易往回倒烟,导致中毒。

  -预防措施

  关键保持房间空气流通

  避免煤气中毒,关键在于保持房间空气流通,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首先,屋中空气要流通,保证氧气的供应。如果是平房,屋内玻璃上要留有通风斗,保证随时通风。其次,火炉要有烟筒,并且保持其畅通,定期做清理工作,因为在点火炉一定时间以后,残留的煤烟会形成煤渣,堵塞烟筒。第三,烟筒在通往屋外的部分低于在屋内的部分,也就是说,火炉应该垫高,这样防止倒烟。第四,床位尽量离墙有一定距离,不能紧靠。因为睡在离墙近的地方更容易煤烟中毒。第五,居民烧火炕一定要等到煤炭完全燃尽之后再入睡,同时要保持炉灶和火炕的通风。第六,睡觉前一定要检查火炉是否封好。

  -权威提醒

  严防冬春一氧化碳中毒

  我国部分地区近日出现群发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对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为此,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16日发布室内环境污染警示,严防冬春交替时的一氧化碳中毒。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主任宋广生分析,目前一氧化碳污染中毒高发事件发生,天气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冬春交替夜间和早间出现不同程度的雾气,由于降雨、降雪和气温回升使气压偏低,空气的扩散能力很弱,这种天气容易导致一些使用煤炉取暖和做饭的家庭和使用燃气

热水器、取暖器的家庭,出现煤烟和燃气热水器的废气排放不畅甚至倒灌的现象。

  为防控群发性一氧化碳污染伤害事件的发生,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建议: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一氧化碳污染防治的控制预案,公安、质监、工商、物业、居委会、职工所属单位要密切配合,认真开展冬春季节的预防煤气中毒宣传检查工作;各地气象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发布冬春一氧化碳污染天气气候警报,建立室内通风指数预报体系。居民最好使用T形煤气排放管道,以防止发生倒灌。

  -相关链接

  2月14日凌晨,安徽省合肥市发生多起一氧化碳中毒病例,87人因一氧化碳中毒入院,3人死亡。截至当天下午5时,仍在住院治疗37人,重症2例。

  2月10日至11日上午8时,山东省青岛市六家

医院接诊了30多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其中大多是因家里生炉子,排烟不畅而出现头痛、头晕症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