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如何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11:32 南方新闻网 | |||||||||
2006年2月13日,著名科学家王选院士去世。2月16日,经王选院士夫人的同意,北京大学新闻网公布了王选院士五年前患病以后所写的遗书的部分内容。 在遗书中,王选除了表示要与病魔搏斗和可能实行安乐死外,同样对所有后来者及未来的中国寄予厚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选着重谈到了21世纪的中国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
应该说,王选院士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极为珍贵的东西。 其一是一份丰厚的遗产。它既包括王选掀起的方正及汉字排版系统的革命,在技术上拓展了汉语文化的出版空间。“当代毕升”的称号见证了这一荣耀。王选的一生证明,一个真正做到自我实现的人,一个甘于寂寞的人,一个把自己一生当做自己的远大前程的人,才是真正将自己最大可能贡献给国家与世界的人。 其二是一份沉重的“遗产”——我们如何要求一个领导者提拔一个比他更强的人到一个重要的岗位?在遗言中,王选院士提到,“……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毋庸讳言,王选院士在遗言中如此语重心长,足见我们在这方面的作为常不尽人意。 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彼得效应”,或称“向上爬原理”。譬如说:一位称职的教授在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位优秀的作家被提升为主管文化的官员,同样可能无所作为。彼得先生指出,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换言之,无论你有多聪明,有多进取,总会有个你胜任不了的位子在等你,而且你一定会获得这样一个不胜任的职位。在一个组织中,当被提拔到不称职级别的人员达到一定数目,就会造成组织平庸低效,“劣币驱逐良币”。由此可见,组织内“论资排辈”式的提拔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将迫使一个试图有所作为的组织必须将自己转化为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 无疑,自上而下的提拔仍是今日中国后来者脱颖而出的主要途径。古人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不常有的伯乐中,无私的伯乐更是世所罕见。同样,逻辑学告诉我们,“无私”并不必然意味着“大公”。由此可见,一厢情愿地指望某位手握权柄者抖擞精神,不拘一格出于公心降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为使一个组织运行良好,我们不能完全冀望于某个领导者无私的德行,更应该冀望于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让更多的人才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看到了建设一个开放的社会、进行开放式企业管理和组织一个开放型政务系统的重要性。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不仅有自上而下的提拔,更有自下而上的选举。这是一种智力与知识上的良性对流互动,是一场关乎政治与传播的革命。 在遗书中,王选院士寄托着他对年轻一代的殷殷希望以及对国家的拳拳热忱。“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有论者追思王选,称“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无疑,我们前后几代国人,莫不多以“国家复兴”为己任。我们相信,所谓“国家复兴”,应该正视国民关于自由与幸福的真实诉求。则假以时日,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然而,在此征程中,我们这一代或下几代人的追求,必是以个体的幸福生活与自由发展为一切追求与奉献之根本。换言之,以“凡国民皆可自由发展”为尊严的国家需要建设,以“凡国民皆应幸福生活”为价值的国家值得捍卫。 (南方都市报) 相关专题:王选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