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市加快应急体系建设 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9日14:20 首都之窗

  2月5日23时30分,北京市交管局11楼会议室灯火通明。市交管局局长李建华正在部署雪后交通秩序维护工作:“气象部门预报明天将有一场中雪,各交通支、大队要严防重特大交通事故……”

  2月6日清晨,天空刚刚飘雪,市交管局就立即启动了三级雪天交通应急保障方案。6时30分,各交通支队的民警提前半小时上岗;7时许,二三环主路上的室外电子显示屏上,
出现了“雪天注意安全行车,尽量不要自驾车出行”的字样;8时许,在桥区、主干路还有路口及交通枢纽周边的道路上,到处可以见到交警的身影。

  早高峰时期,122报警台只接到1起拥堵报警、39起事故报警。当天,在市交管局指挥中心的监控屏幕上,始终显示着:全市二三四环路、主干道、主要道路基本保持畅通。

  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北京市变得更加成熟、自信。

  “非典”:危急关头催生应急体系

  2003年5月,当北京市力挽狂澜,成功控制住“非典”时,也尝到了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甜头。只有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才能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后,北京加快了全市应急体系的建设。2004年10月,北京市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提出:北京是一个拥有13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人口众多,建筑稠密、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突发性公共事件不可避免。政府应将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突破口,作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5年11月27日,总体预案进行修订后再次向社会公布。《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13分类34种,提出建立预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决策和处置、信息发布、社会动员、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7大机制。根据总体应急预案,34个专项应急预案、18个区县应急预案和7个应急保障预案正在修订和制订中。

  2005年4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成立,市应急委统一领导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而应急委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这是北京公共安全管理的历史性转变,表明了以往以部门为主的单灾种管理体制,已经转变为由政府主导、专业处置、多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社会参与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

  目前,全市各区县已全部成立了区县应急委员会和应急委办公室,13个专项指挥部的整合组建工作正在进行。

  禽流感:一场真正的考验

  2005年11月2日,在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候鸟检测员朱辉发现了一只绿翅鸭的尸体。要是平时,死一只鸟太平常了,然而这次朱辉并没有掉以轻心。他先在方圆15米内撒上了一圈白石灰,用来消毒和警戒,然后通知了动物防疫部门。半个小时后,动物防疫部门来人了,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取走了死鸟去化验。当朱辉得知这只鸟是正常死亡时,松了一口气。

  2005年11月4日下午4时,在106国道最南端的大兴榆垡卫生检疫站,一辆满载着乌鸦的山东牌照的车辆驶入站内。检疫员察看了车主出示的当地卫生检疫合格证,进行了登记,然后引导车辆驶入消毒通道。另一名检疫员拿消毒机的喷洒管对车辆仔细消毒,从车身到轮胎,从栏杆到鸟笼,每一处都弥漫着过氧乙酸消毒液的雾气。

  2005年11月24日,在北京第二医院。发热门诊的分诊记录上,一位外地患者的地址栏中只填了城市名,市卫生局的人禽流感防控督导专家发现后,立即提醒分诊护士:对每一位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的职业、病状、旅行史和联系地址、电话,都要详细询问和记录,为今后可能进行的人禽流感流行病学追访做好准备。

  两个多月以来,这些事每天都在发生着,对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来说,似乎是微不足道的。2005年秋天,当禽流感在全球爆发,中国一些省份发生疫情时,北京张开了一张由农业、卫生、检验检疫、公安、工商、城管、园林、水务等32个部门组成的防控网。以往一个灾种由一个部门负责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不仅处置越来越专业,多个部门实现了联动,而且逐步实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医院、社区、市场、建筑工地,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专业人员的身影,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的那份责任。

  政府部门快捷高效的协调行动,换来的是普通民众的安全和健康保障。

  地铁演练:随时随地的“应急”

  2005年6月11日零时10分,地铁西直门站突然响起广播:“全体工作人员请注意,地铁设备发生故障,请各就各位,疏散站台内人员!”站内的工作人员立即组织站台的乘客撤离;另外一部分人手拿照明设备,进入隧道,指引车上乘客迅速走出百米长的隧道,撤离到地面上。20分钟后,站内的所有乘客撤离完毕。

  这是一次“地铁停电应急疏散演练”,从2004年以来,这样的演练已经不是新鲜事。北京在应急体系的建设中,上到政府部门,下到普通群众,都意识到应对灾难,不是一人、一个部门的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要未雨绸缪。

  首先力求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在2005年两次大规模的排查工作中,共排查出安全隐患1116项。现在北京市已建立了安全隐患定期报告制度,即每年一季度向国务院报告首都的安全隐患排查情况,四季度报告整改情况。

  社会各界的“应急意识”明显增强,综合减灾思想得到广泛认可,危机教育蓬勃开展。从商场,到写字楼,都开始进行火灾演练、自救技能培训、地震避险演习;安全教育进课堂工作已在10余所高校推进;全市已建成16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再建11所应急避难场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准备越充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就越从容。(黄秀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