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平潭走海现象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03:39 中国青年报

  平潭走海现象调查

  岛上只长山芋和花生,人均可用于种植的土地不到1分

  2月17日傍晚6时,阴雨笼罩着这次海难中遇险船员最多的福建省平潭县东澳镇。镇四周除了黄土,就是低矮的石头房,最好的一条马路此时已泥泞不堪,路旁堆满了海蛎壳。

  拧开村民屋边高高的水龙头,只“滴滴答答”掉了几滴水,一位村民说:“这地方缺水,想种点东西,你知道有多难啊!”

  平潭县位于福建东部,距离台湾72海里,由126个岛屿组成,主岛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拥有海域面积2164平方公里。全县有渔港22个。

  平潭县人口近39万,全岛几乎没有耕地,岛上沙化的土壤里只能生长山芋和花生,人均可用于种植的土地不到1分。

  这里与内陆隔绝,交通不便,岛上淡水和电力资源紧缺,价格比外界高出一大截。“村民走海,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本地经济不发达造成的。”当地官员告诉记者。

  据相关人士介绍,平潭县周边的几个乡镇,都有许多村民走海,多为壮年男性,保守地估计了一下,有半数以上的家庭都靠家中的男性走海为生。

  几乎每个船员的家庭都负债,多半是因为娶妻、盖房

  “他们是因为生活困难才铤而走险的。”一些村民说。

  32岁的俞兆才是此次海难失踪者之一。他家在平潭县东澳镇南赖村,一间低矮的石头房子建在半山坡上,50多平方米的面积,却住了他们一家4口人。

  俞兆才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20多年全家就靠他一个人辛苦赚钱。为了娶妻盖房,家里借的十几万元债没有还。而与此同时,他年迈的母亲、怀孕的妻子、6岁的女儿,都在等着他拿钱回来买米、交学费。“窝在家里已经没有挣钱的门路了。”俞的妻子陈美珠说。俞兆才走海3年,之前两年多,每个月都只有1500元收入,去年8月刚加了工资,每个月扣掉生活成本,还剩2000元左右。

  来俞兆才家看望的一位邻居说,他们也知道走海危险,整天和风浪打交道,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命送掉了,可总比整天待在家里好。

  他告诉记者,他年龄大了不能出海,只能养殖海蛎,种些花生,一年下来挣不到千把元。而走海的人,收入比他们高许多。

  一名经常走海的村民说,走海很辛苦,但总是条出路。他指着村中的一幢小洋楼说,这栋楼房的主人是个走了十多年海的船长,村民们都很羡慕。当问及他怎么看待海上危险时,他说:“哪行哪业没风险呢?”

  有遇难者的妻子说,看人家走海挣钱,生活慢慢好起来了,也就想让自家的男人去走海。可男人一上船,自己经常担心得吃不香、睡不好。

  船员们其实也都害怕自己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但“怕归怕,可是又能有什么办法?”据记者了解,他们几乎每个人的家庭都负债,多半是因为娶妻、盖房。

  一名船员说,在船上每个月能赚2000多元,虽然危险,但他打算继续干下去,为了能够还清家里的债务,给孩子挣学费。

  码头上的一名船工说:“这几年,从这个码头上已经送走了数不清的平潭人,当中有不少人再也回不来了。”

  “老走海”手把手教新来的,就是最好的培训了

  在走海的村民中,许多是家族成员,有的是一家三代,有的父子同在一条船上。他们不管年龄大小,文化水平如何,都敢上船。船员从业素质不高,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只是粗通水性,基本上没有受过系统的海上航行培训,甚至连救生、逃生的技能都没学过。“一些‘老走海’会手把手教新来的,这就是最好的培训了。”一位村民说。

  相关人士还告诉记者,有许多船东为了节省成本,通常购买一些由非正规厂家打造的次品船、二手船,甚至超龄船。由于走海的船只许多都挂靠在省外甚至境外的船舶公司,很难对其进行监管和监控,安全漏洞很多。

  针对平潭海难的多发现象,当地政府曾经提出过一些整治措施:一是提倡船舶管理公司强强联合,选好经营管理人员;二是请有关海事部门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船员异地培训,提高船员准入门槛。但据相关人士说,这些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很大,也很难落实。

  平潭有600多年走海血泪史,近年数起海难遇难者中都有平潭人

  在近年来的数起海难中,都有来自平潭的遇难者。

  2003年6月15日,平潭“闽连渔1873”号与上海新海天航运有限公司的“恒春海”号相撞,“恒春海”总吨位16623吨,一下子就把总吨位132吨的渔船撞沉。这场海难导致11人失踪,仅1人生还。失踪的11人都是平潭人,其中有7人为亲戚关系,包括船长郑建武和他的双胞胎弟弟,以及哥哥、姐夫、外甥等人。

  据不完全统计,仅近3年,平潭县死于海上事故的渔民已经有数十人。“平潭已经有600多年走海的血泪史了,这次海难,只是无数场悲剧中的一次。”福建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一位研究福建地方史的教授说。

  该教授指出,从明朝开始,由于自然灾害、战祸和生活压力,平潭人开始“赤脚下南洋”,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出洋”、“走番”,走时是“一条短裤、一根扁担”。

  最初,走海的目的地,主要是新加坡、

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大多数人当小商贩,少数人拉人力车,或做码头搬运工,或从事垦殖;后来逐渐扩展到日本、欧洲、北美洲,甚至南美洲、大洋洲。这批人后来大多成为在国外定居的华侨。据称,现在每10个平潭人中就有1个是华侨。本报平潭2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林天宏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