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综述:农民畅谈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05:3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有7000多万农民的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全省各地各部门都在立足河南实际,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从解决农民最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中原·新农村篇》专栏,充分报道广大农村生产生活中发生的新变化,广泛反映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呼声和建议,及时宣传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气象、新探索和新做法。敬请关注。

  三个村干部说乡风

  “新农村就该有新风气!”近期接触到几位村干部,谈及新农村建设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文明乡风的憧憬。

  鹿邑县马铺镇姬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东发困惑的是,农村群众联络交流的渠道少,树新风讲美德的活动少。“过去说书听戏看电影,还有个麦场,如今连个开会聚堆的地方都没有。有了场地,搞些文艺演出啥的,说说新风尚,唱唱新文明,总比光靠大喇叭喊话、办黑板报强。”

  李东发希望,在农村应该多开展“美德在农家”等形式多样的文明新风活动。他说,新农村不能光有蔬菜大棚,不能光有水泥路、不能大家低头忙挣钱,还得形成“一人有事大家帮,全村有事共商量,敬老爱幼学贤良,和谐助人成风尚”等良好村风民俗。

  “房子盖高了,思想境界也得高上去不是!?”李东发说。

  封丘县留光乡榆林村的郭启义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农村一些陈规陋习和不文明现象就让他感到头疼。他告诉记者,村里要集中村民们的意见,制定符合实际,能治“坏习气”的《村规民约》。“像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都要建立起来,让大家参与,共同抵制歪风邪气,弘扬社会正气,改变‘遇事没人管,谁管遭白眼’的现象。”

  “要想让农村家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好转,关键还得靠大家。”原阳县太平镇雁李村的村委会主任张书民说。“人人争当新农民,村干部也好当了。”张书民期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本报记者 朱殿勇

  “咱先当个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咱农民也不能盘着腿儿坐在炕上干等。别的大本事没有,那咱先争取当个新农民行不行?”

  如果不是面对面坐着聊天,真不敢相信这话竟出自一个黑瘦的普通农民之口。

  说这话的叫徐廷锋,浚县钜桥镇路屯村村民,是记者妻子家的一位亲戚。随着妻子这边的称呼,记者喊他宏哥。

  宏哥30多岁,在村里属脑瓜比较活的人。农村的生产、生活天天变,他也与时俱进,一次次抓住了赚钱的机会:务农之余,他学会了木工手艺,农闲时给别人打家具;农村建房的多了,他又赶紧买了个电夯,专门帮人打地基;机收一兴起,他马上和几个朋友购进一台联合收割机,从河南的正阳县开始,一路收获到河北。

  “过去家家户户都用木工来打家具,现在连凳子都是买的,谁能想到,当个木匠这么快就过了时。”宏哥感叹农村的变化大,举了这个例子。这个对变化敏感的人,当前最担心的事就是“新农村”要来了,自己会不会“过时”?

  多学点东西,抢先当个新农民,这是宏哥自己思来想去拿定的主意。

  “听说政府以后会给咱办更多的事,但要等政府直接把钱给咱装兜里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得赶紧学点新本事,免得‘新农村’来了把咱淘汰出去。”宏哥说。

  “新农村”是个什么样子,宏哥没想过那么多。但他清楚,未来他还得生活在这片天地里,所以说到底还是农民自己的事,经营好这片天地对自己可是好处“大大地”。

  让宏哥谈“新农村”这一概念,他说不出太多,但我感觉他却已把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看得透透的,那就是赶紧转变自己。

  本报记者 龚砚庆

  种粮大户想当“农场主”

  “你问我五年后俺们村会是个啥模样?那肯定是家家住洋房,种地机器帮忙,宽带通到家里,自来水流到厨房……”电话里,固始县南大桥乡农民刘老杆用农民式的

幽默,描绘了他心中新农村的俏模样。

  曾经穷得叮当响,前几年在外面打工发了家的刘老杆回家承包了本村150亩耕地,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原来,在外打工的刘老杆回家后发现,由于村里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了,农田撂荒的情况非常普遍,村里对此既头疼又无奈。

  去年10月,从报纸上看到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消息后,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刘老杆,心里开始扑腾起来。他寻思,眼下农业税全免了,如果能把本村100多亩撂荒的耕地承包起来,进行机械化耕作,应该是一件既能治好政府“头疼病”、又可以免除外出务工乡亲后顾之忧、自己也能挣大钱“三全其美”的大好事。

  说干就干,老杆当即启程回到了村里,并很快和当地政府、村民达成了承包本村150亩耕地10年的协议。

  “乡亲们都说我老杆有眼光,其实明摆着,年轻人都头尖得跟锥子样往城里钻,将来农民越来越少,闲田越来越多,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用机器种,那是早晚的事。”刘老杆分析起未来新农村的发展趋势,头头是道。

  说到今后,刘老杆的声音高了八度,“如果这100多亩地承包顺利的话,我还会考虑承包别村的。到时候,俺也像外国一样,建自己的农场,用机器种地,用电脑管理,做穿西装、打领带、开小轿车的新农民。”

  本报记者 陈学桦

  本报通讯员 陈思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