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阿房宫前殿遗址遭遇史上最大人为破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16:55 法制周报

  前殿遗址遭遇史上最大“人为”破坏

  “如果还不加以保护,历史就要在这里断裂,到那个时候,我们都是罪人啊!” 说话的人眼里布满血丝,他叫孙安民,是西安普通市民,一位热爱历史和文物的退休工人,一位在阿房宫前殿遗址附近生活了8年的老人。

  如果说“一座废墟就是一部悲剧”,那么大秦帝国始皇帝的阿房宫就是2200年前最沉痛悲剧的主角。历史上秦朝建国时间极为短暂,仅15年,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能发现并保留下来的秦代遗址、遗迹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早在1961年,“秦阿房宫前殿遗址”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遗址周边村民在利益驱动下,在融入城市化的进程式中,不惜牺牲曾让他们引以为豪的“阿房宫”,在最后的一点遗址上肆意破坏,几乎彻底毁掉了“不可再生”的遗址。记者在现场调查发现,大小“遗迹”虽有多处,但均已面目全非。拯救阿房宫,刻不容缓!

  “国宝”级遗址命悬一线

  “阿房宫遗址现在的处境和‘

兵马俑’、‘始皇陵’等相比,有着天差地别,真是太不公平了!”面对记者的采访,孙安民的情绪十分激动。

  秦阿房宫遗址地处西安以西约13公里的三桥镇附近,遗址目前只留下一个巨大的夯土台基,当地群众称之为“郿邬岭”或“阿城”遗址。据当地村民反映,解放初期遗址顶端还有一条南北走向、高约一米多的垒墙,现在已完全消失了。

  老孙向记者打了个比方:现在的阿房宫遗址犹如一片大桑叶,四周上下爬满了正在吞噬桑叶的蚕虫,满眼都是疮疤,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过不了几年阿房宫遗址将变得更加残缺不全,直至彻底消失。“假如哪一天你站在阿房宫前殿,看看遭到破坏的遗址,再想想2200年前70万人花费两年时间修建阿房宫的壮观场景,你一定会为她任人糟蹋、宰割、破坏的惨状而落泪、惋惜、愤慨!”

  老孙所说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这个“国宝”级遗址目前已是“命悬一线”。

  公路将遗址拦腰斩段

  为了解实情, 2月12日,记者从西安市区出发,在距市区西12公里处,就可看到红光路到西宝高速的辅道。这是1996年西安市政府在遗址保护区域内修建的一条公路,就是这条公路,将阿房宫遗址拦腰截断,此前遗址两边还全是田地。“因为修建了这条辅道,国家罚了西安市政府8万元钱,当时许多媒体都报道了”,一位知情人向记者介绍。

  不可否认,这条路加快了阿房人城市化的步伐,阿房宫遗址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越来越多,楼房也越长越高。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条路,“这条公路对阿房宫遗址算得上是致命一击,原本联结在一起的阿房宫遗址被切割成了几段!”一些文物工作者提到这件事就感到痛心疾首。

  垃圾污水重围前殿

  继续驱车前行不到一公里,记者就到达了阿房宫前殿遗址前。如果不是遗址前立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记者还真没看出这就是著名的“阿房宫”。

  小心避开地面的脏物,记者从遗址正面进入,映入眼帘的是西安市文物保护部门设立的“阿房宫遗址前殿保护标牌”。这块标牌被垃圾重重包围着,在离标志以东20多米的地方,砖块散乱地堆放着,放眼过去尽是荒芜的杂草。这里到处是建筑垃圾和农家粪便,杂草丛生,野鼠四窜,一片凄凉景象。

  在前殿遗址夯土层西部,被人为挖了一个深达10多米的垃圾坑,经有关人员丈量,占地约2400平方米,夯土层西南部已被垃圾堆满。在红光路北边、遗址南侧,一堵围墙将 “垃圾景观”和“污水湖”围了起来,墙内垃圾污水遍地,墙外公路宽敞明亮,真是里外两重天!

  路人竟在遗址内“方便”

  沿着围墙往西南方向行进,记者赫然发现,光天化日之下,一名路人竟然在遗址内的草坪上随地大便。在围墙外的缺口处, 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排污口,不断向遗址内排放污水。

  污水源源不断流向遗址内部,形成了一个面积4亩左右的污水湖,臭气熏天,路过之人无不掩鼻。

  专家声音

  李毓芳 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员、阿房宫考古工作队领队

  说实话,我对阿房宫前殿遗址现在的保护很不满意,我简直义愤填膺,请有关部门不要总喜欢谈这个规划那个规划,而不解决实际问题。

  陈伯君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阿房宫遗址的境遇每况愈下,使人痛心疾首。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支付的代价。城市化水平远比我们高的国家,对哪怕是细小的历史文物都呵护有加,更何况是享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大遗址。

  本报特派记者 陈安庆 文/图 发自西安

  法评天下 历史怎忍毁弃

  本报评论员 李敏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面对今日阿房宫遗址的窘状,当年杜牧咏叹阿房宫的经典警世名句成了一种恰切的自状。本报记者的调查表明,我们到了打一场阿房宫遗址保卫战的时候了。

  一座废墟本来就是一部悲剧。现在,我们却还要在废墟之上踏上被物欲软化的一脚,其悲剧成分中更有了悲哀与愤慨的双重意义。

  悲哀是国人对历史的粗暴践踏,愤慨是对当地村民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不择手段——那样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短命王朝,那样一个深蕴历史辩证法的废墟,一个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的遗址,历史不容我们毁弃,文化不容我们颠覆。

  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体或群体看来,市场经济或城市化进程成了一个幌子——从重庆歌乐山被垃圾与歌舞厅围困,到东北军最后一幢建筑物沈阳“北大营”遭毁,关于历史文物的尴尬遭遇不止一次地在挑战公众的承受底线。

  对于生活在阿房宫周围的部分人而言,他们可以没有历史使命感,但不能对法律缺乏起码的敬畏。但记者的调查告诉我们,无论是利益驱动下的蚕食,还是对历史物质的毁弃,一切发生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一切发生在相当完备的法律体系背景下。贪婪是短视者的内动力,无畏是被物欲奴化者的最好借口。如果没有斩钉截铁的决意,没有重典治乱的铁腕,阿房宫遗址就可能窒息于畸形利益的灰色链条中。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行动起来,打一场保卫包括阿房宫遗址的保卫战,周围部分人对它的蚕食可能猛于当年楚霸王项羽的那把火,几缕黑烟过后就是荡然无存。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