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新,比的是“耐力”——记“肿瘤及其他组织增生性疾病靶向药物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负责人苏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8:06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任荃实习生李哲

  人物看点

  苏勇,42岁,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

  2000年获浙江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复旦大学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曾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上海市科技重大项目等。

  去年底,“肿瘤及其他组织增生性疾病靶向药物的开发与产业化”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苏勇担任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共包含6个抗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其中2个药物将在今年上市销售,其余4个将在2008年前陆续完成临床研究并申请新药证书,预计全部量产后,总销售额将突破10亿元。

  除了错过公司的成立仪式,苏勇几乎经历了复旦张江所有重要的创业历程。十年磨练,让技术出身的他对市场的认识胜过了技术本身。商海搏击,苏勇体会最深的,是企业究竟该如何创新。面对即将到来的生物医药产业的春天,苏勇认为,与其一次性爆发,不如练就一身持久创新的“耐力”。

  铁哥儿们相约创业

  苏勇与复旦张江的创始人、总经理王海波的交情始于学生时代。虽是低王海波几届的研究生,但因承担同一个课题,时常在一起交流讨论,“就连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王总推荐的。”

  毕业四年后的一天,刚刚创立复旦张江的王海波驱车赶到杭州,和苏勇从晚上9点一直聊到第二天清晨6点。“我们聊上海,聊浦东,聊复旦张江。”最后,苏勇辞了杭州的工作,举家来到浦东。

  两次重返校园回炉

  如果熟悉苏勇的教育背景,没人敢否定他做研究的天份。西北师大生物学学士、复旦大学分子生物学硕士、浙江大学肿瘤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即便是在工作最紧张忙碌的阶段,苏勇始终未放弃学习。

  苏勇说,这决不是为了一份光彩的履历,而是现实的需要。当年,在杭州九源基因公司,苏勇正以副总工程师的身份带领团队在国内第一个研制出基因工程产品G-CSF。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药品开发过程后,苏勇深深感到,要做好新药就必须懂得医学。于是,他来到浙大攻读肿瘤学。到了复旦张江,苏勇的视角再次转变。因为,做产业与实验室里的研究完全不是一回事,产品如何设计、公司如何定位都成了苏勇心里有待回答的问题。就在艰难的创业初期,苏勇又一次重返校园。

  两难抉择轮番考验

  十年创业,每每有新的项目进入公司视野,立项总是最难的一关,而苏勇就是那个做决定的人,痛苦和责任常常轮番考验他。

  2003年,“药物传输技术平台”项目提上议事日程。开会讨论,一半以上的管理层因难度高、风险大而表示反对。仔细分析,苏勇觉得,尽管复旦张江在此方面没有太多积累,但与全球排名第六的实验室合作,就用不着从零开始,公司也就有了比较优势。最后,管理层决定先花笔小钱做预立项研究,待结果出来时,苏勇的坚持把大家都说服了。如今,凭借这一平台,复旦张江已开发出系列抗肿瘤新药,成为国内脂质体药物开发的先行者。

  摄影:本报记者金昊

创新,比的是“耐力”——记“肿瘤及其他组织增生性疾病靶向药物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负责人苏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