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吐口痰50元,教我咋说“埋汰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8:42 沈阳今报

  

吐口痰50元,教我咋说“埋汰人”

  近日,首都文明办主任表示,今年,针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和宠物随地便溺等突出不文明行为,北京市将配置保洁桶(箱),在上面放置纳痰袋,同时将增强即时处罚、现场曝光力度,随地吐痰最高将罚款50元。(2月20日《新京报》)

  沈峰(职员):随地吐痰可以传染疾病、污染环境,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明知故犯呢?我以为,这其实是缺少重点治痰的手段。诚然,文明不是罚出来的,罚款只是一种辅助方式而非主要手段。但对于治理不文明行为“罚”却不可缺少。

  孙广勋(教师):我以为,除了严格的执法治理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加强各种辅助措施,比如温馨的提示、热情的引导等,让这样一些软性的举措从心灵上去感化人们,逐渐形成自觉抛弃陋习的意识。当然,这需要有关部门长期的坚持。

  张东阳(教师):随地吐一口痰现场罚款50元,对于京城的普通人来说,当然是不太“值”,毕竟,50元尽管不是太大的数字,但还是能买上一个小物品什么的。但是,对于一个现代文明的中国都市来说,一口痰则关乎整个北京城的形象,关乎整个中国的国家形象,从这一点来说,随地吐一口痰罚50元显然是太少了。

  黄海涛(学生):我以为,靠这种简单的罚款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别说“治本”,恐怕连“标”也治不了———文明并不是“罚”出来的。也许,处罚可以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让人罚不起,会心疼钱,而如此一来,“不文明”也就被迫变得“文明”起来了。与处罚的措施相比较,我更青睐于文化与知识的宣传与熏陶,这虽然有一个艰难与漫长的过程,但其所带来的影响是持续的。

  陆钦(职员):在日常生活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会:到一个一尘不染的干净场所,也看不到一个人随地吐痰,那么我们也不会无所顾忌地随地吐痰;而到了一个痰迹遍地的肮脏地方,见到别人都随地吐痰,我们也会不假思索地随地吐痰,而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好东西人们会尽量保护它,而差的则会使人自觉不自觉地任其变得更坏。

  王玉初(公务员):对吐痰者进行罚款是一种惩罚,但更主要的应该被当作一种教育手段,因为其目的不外乎是要让大家都讲文明、卫生,不随地吐痰。就此目的,我认为,与其对吐痰者进行罚款,倒不如吐痰一次罚当事人做几个小时的义工。对罚款的去向和使用也要对社会公众有所交代,让大家口服心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