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工业立县民营强县科教兴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8:45 天津日报

  静海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和“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全面实现跨入全市先进行列的目标努力奋斗。日前,静海县委书记张胜利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回顾“十五”期间的工作,张胜利说,过去的五年是静海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成功实现了“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的奋斗目标。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132.6亿元,财政收入9.55亿元,固定资产投入4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8.2%、26.3%和2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54元,增长11.6%。“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是投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时期,整体经济走出徘徊局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2年、2004年两次跨进全国百强县。

  对于今后五年的发展,张胜利充满信心地说,这一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充分利用成功的经验和良好的发展基础,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以两个新城和四个基地为支撑带动的全县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尽快跨入全市先进行列,率先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5.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290美元,年均增长14.3%;全县财政收入26亿元,年均增长22.3%,占GDP的比重超过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5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35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内外资150亿元和4亿美元,三次产业比重实现7:60:33。

  张胜利说,为加快发展,我们重点采取几条措施:一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农业上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走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建设无公害蔬菜、枣草、粮食、渔业、畜牧五大特色农业经济区,形成一批区域性、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90%,无公害农产品和畜产品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建设和完善六大农贸市场,密切生产和销售的衔接,“十一五”末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农户达到80%。工业上优化结构调整,促进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分散型向聚集型、传统型向高新技术型的转变,全力打造天津市加工制造业强县。依托大邱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使新产品和特种钢比重达到50%。依托县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食品、新材料和电子五大产业。第三产业上,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重点培育和建设以钢铁产品为依托的大邱庄钢材物流基地,以县城铁路货场、建材市场、津海商城等为依托的综合交易物流基地,以唐官屯货场为依托的煤粮油物流基地,以范庄子农贸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加快发展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依托团泊风景区和地热资源,加快水上旅游、温泉疗养和生态休闲度假娱乐区域建设,逐步建成华北最大的水上体育游乐中心。依托方舟天马都市农业观光园,建设集文体赛事、娱乐、休闲度假、传统文化等为主的生态旅游观光园。

  二是推进“工业立县、民营强县、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加快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教育、人才发展体系。以农业科技园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在标准化生产上达到新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要达到55%,主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面要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要达到95%。工业支柱产业每年用于技改的资金不低于10亿元,使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到40%,并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科研创新体系,使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与此同时,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是推进各项事业,构建和谐静海。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全面提高城乡富裕程度,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积极推进就业与社会保障,城镇失业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完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三大体系,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快体育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围绕建设“平安静海”,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构建有效预防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

  本报通讯员张红刘俊才

  本报记者何会文

  责任编辑:刘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