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植树走向滨湖 避免植数造"零"建议打歼灭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11:26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林业工作的老同志。今天我借贵报呼吁:为了避免植树造林流于走形式、报数字,“年年植树不见树”、植“数”造“零”的怪现象,建议从今年起,合肥将植树重点放在滨湖地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打一场有实效的歼灭战。

  大家可能都记得,在邓小平同志提议下,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得到广泛开展,也大大提高了国民的绿化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回顾合肥的造林史,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打一次造林“歼灭战”,总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先说“大蜀山故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大蜀山还是别名“刮蛋岗”、“红毛冲”的秃山岭,在省政府的号召下,广大群众纷纷到大蜀山义务植树。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风吹石头跑”的荒山才得以变成现在的翠绿苍山。2005年5月,在《合肥晚报》倡议下,大蜀山脚下立起了李世文铜像,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在大蜀山上造林的英雄。

  接着是“环城皆园”。合肥成为在全国都有影响的“绿色之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环城公园。1951年起,合肥人在原古城墙上广植刺槐、白杨等树木营造环城林带,其最宽处可达90米,至1965年,已形成一定气势。1980年始建总长8.7公里的环城公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题写的“环城公园”园名碑石的背面,有用楷体刻写的“合肥环城公园碑记”,其中就记载了合肥人这一段的绿化情结。

  再就是“灭荒时代”。省委从1989年起规划“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拥有5126亩面积、“草多石多兔子多”的肥东龙泉山,就是从那时起变成一片林海的。

  后来又迎来了“退耕还林”的“造林黄金时代”。据市林业部门2002年统计,“退耕还林”政策激活合肥林业,“一年等于栽了十年树”,全市成片造林面积12万公顷,是正常年景的10倍!2003年,全市造林41万亩,是建国以来至2002年合肥造林保存面积的总和。

  如今,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2005年,“保护母亲河——中日青年生态绿化示范林”项目之一选定在我市肥东县六家畈镇、巢湖东岸的四顶山境内,从今年起分3年分批造林310公顷,其中第一期工程将于今年3月动工。

  今年全市的义务植树活动又要开始了,我在想可不可以集中全市的植树力量,到我市范围内沿巢湖一带种树,集中建一个“滨湖林区”,并据此形成一个“滨湖公园”。若能办成,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呀!

  贵报读者:王建新

  编后

  就王建新读者的这一建议,本报和市绿化委员会共同设立植树热线3538497、4249465、3225300,欢迎广大读者来电参与讨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