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央开年的“话”:建设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7:59 宁夏日报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

   连续出台3个中央“一号文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

  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使命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以往“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有所不同:过去,多是着眼于某个领域,如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以此为抓手寻求突破。在此基础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农民群众自己的家园,谁不为此欢欣鼓舞呢?农民朋友们,实在是太希望这样的好机会了。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明显扩大,目前仍达到3.2∶1。而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更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小病可以上村卫生站,大病就看不起了。”这是河北滦平县偏桥村农民苏洪喜最担心的事情,也是让许多农民犯难的共同问题。目前全国九成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其它一些统计数字同样让人揪心———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民只有不到四成,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全国约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六成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一个“新”字道出亿万农民心声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何处?对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能够发现“一号文件”有许多新思路和新举措:

  “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新农村建设正在破题

  “一号文件”还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更多地开始关注和支持农村,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农村,一系列好政策也相继出台:

  财政支农方面,财政部提出,“十一五”期间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农村道路方面,交通部提出,“十一五”期间将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

  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方面,水利部提出将优先解决1亿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建设,实施中部地区低洼地排涝工程。

  农业生产方面,农业部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等“九大行动”,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全国各地也在积极行动。浙江正在积极酝酿准备出台一批新的政策措施,内容涉及农村综合改革和户籍、劳动就业、土地管理、金融改革等诸多方面;山西将扩大扶贫资金直补范围,帮助山区农村2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河北每年将新建沼气池30万户以上,实现“十一五”期间新发展用沼气农户150万户以上,沼气普及率达到20%;河南今年继续加大力度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政策,种粮直补资金总额将比去年增长2.7亿元,平均每亩15.34元……

  人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九亿农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宽裕。(据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四管齐下”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中央开年的“话”:建设新农村

  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这是2005年6月14日,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农民张爱青(右一)和家人一起在田间收获小麦。均新华社发

  

中央开年的“话”:建设新农村

  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去年9月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赵沙村的农民匡小丫(左一)在赣榆县海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室报销药费。

  据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文件确定,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不久前表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去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6%左右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但是同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稳定粮价的难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影响农民收入。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农民外出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稳定性较弱。

  部分经济界人士提出,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此外,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等。

  针对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有关人士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要求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同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直补方面,“一号文件”提出粮食主产区今年要将种粮直补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

  扶贫方面,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国务院扶贫办有关人士还表示,将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同时,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

  让现代流通业走进农村

  据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感觉衣食住行很不方便,连个大点的商店也没有!”张先生这样向记者谈起他沂蒙山区农村的家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这有望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的现状,让现代流通业走进农村。

  据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办公室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100多万个食品生产单位约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或城乡接合部。绝大多数食品经营户没有履行商品进货验收登记和索票索证制度,一些地方的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针对农村市场流通不畅、市场体制不充分等问题,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供销合作社要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重点将在“多予”上下功夫

  据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上述“三个高于”,表示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1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较大幅度增加投入使“三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支农政策较好地得到落实,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大提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

  对广大农民朋友来说,新农村建设诸多“看得见”的利好政策和实惠值得期待:

  今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

  今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从今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华社记者 董峻 姚润丰 )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