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藏宝地”压心底20多年最后告诉给晚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9:03 沈阳晚报

  

“藏宝地”压心底20多年最后告诉给晚报

  曾宪法埋藏心底20多年的“宝藏”秘密,实为“古城子南山遗址”

  

“藏宝地”压心底20多年最后告诉给晚报

  曾宪法珍藏的夹砂红褐陶罐“我是古城子村农民,我知道一个文物‘宝藏’埋在心里20多年,一直没对别人说。我十分信任《沈阳晚报》,愿意将我心底的这个秘密告诉你们。”2月21日中午,接到古城子乡农民曾宪法的电话后,记者当即驱车,赶往位于浑南新区东湖社区古城子街道的古城子村,打探究竟。

  无意得宝

  今年56岁的曾宪法,曾经担任过古城子村副村长兼治保主任。1982年春季一天,曾宪法到古城子村砖厂办事,见到走廊窗台上摆放着两个罐子,便向厂长索要。厂长说,这算啥,喜欢就拿去,烧砖取土时挖出不少这样的坛坛罐罐呢,工人们觉得没用,都扔到东陵灌渠里了,剩下这两个,便摆到窗台上了。曾宪法觉得,既是从土里挖出来的,就一定有来头。他便将这两个罐子捧回家,珍藏起来。

  无意献宝

  1989年八九月间的一天下午,曾宪法拿着一个罐子,来到当时辽宁省博物馆院内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打算请文物专家鉴定真伪、年代、价值。当时,辽博大门右手一间平房里,有3位50左右岁的专家、一名近30岁的女士。一位专家仔细观察罐子后,兴奋地说:今天是个好日子,上午,东陵区下伯官村民,送来一对儿青铜剑;下午,又来了这件红褐色夹砂陶罐。

  当曾宪法要带走这个罐子时,那位专家委婉地说:这是件珍贵的文物;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你肯定带不走啦!专家们当场画图、登记,还将罐子缠上写有曾宪法名字的标签,以记载该罐子为曾宪法捐赠。

  指点“宝藏”

  2月21日下午2时许,曾宪法拿出另一个罐子,让记者观赏。该罐子土红色,双系、鼓腹、有颈,为夹砂红褐陶器,其一系口沿缺残,通高21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厘米。

  曾宪法带领记者查看他保守秘密20多年的“文物宝藏”地点,位于古城子村砖厂院内。曾宪法在砖窑东南角处介绍说,1982年烧砖挖土时,这些夹砂红褐陶器,就从这里出土的。在古城子村砖厂西北角处,为横跨东陵灌渠的一座平桥。曾宪法指点说道,当年出土的陶器,都被工人们扔到了平桥附近的东陵灌渠里。曾宪法说,自从这里发现了众多的陶器后,20多年里,他每年都要时常到砖厂转悠转悠,防止有人破坏出土文物。

  记者在现场看到,古城子村砖厂砖窑附近的地面,已经被逐渐填平,其南面绵亘约两公里的丘陵地带,当地人称“南山”。南山北坡,业已被烧砖挖土挖掘成一溜断面。记者在当地寻找良久,未能发现夹砂红褐陶残片。

  专家说“宝”

  2月21日下午,记者请教了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考古专家。文物专家介绍说,曾宪法埋藏心底20多年的“文物宝藏”秘密,应为“古城子南山遗址”,位于古城子村南1.5公里处,为黄土丘陵,主要分布在南山山坡北侧,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20米。1972年以来,曾在此先后发现了陶片和磨制石刀、石斧等遗物;1982年,沈阳市文物考古部门曾对“古城子南山遗址”进行了文物普查;1987年又进行了文物复查。

  由于古城子村砖厂烧砖取土,致使南山断崖上裸露出厚约0.6米文化层,出土遗物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火度较低,陶质粗糙。考古人员曾采集到的遗物标本,有夹砂红褐陶鼎足、鬲足、器物口沿、器底,以及磨制石器等,可辨器形有鬲、鼎、壶、罐等。据此分析,该遗址的文化面貌,与沈阳新乐上层文化面貌相近,属青铜时代遗址,距今约3000年左右。

  文物专家认为,农民曾宪法具有文物保护意识,值得弘扬提倡。他们呼吁,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可行地保护好这个沈阳周边为数不多的青铜时代遗址。本报高级记者邱宏摄影潘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