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把忠诚写在鲜红旗帜上(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10:20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把忠诚写在鲜红旗帜上(图)

  许志成善于琢磨、敢于想像———靠他的胆识和魄力带领祥峪沟人走上了富裕之路。(记者张万山摄)

  

把忠诚写在鲜红旗帜上(图)

  “农家乐”已经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靠发展“农家乐”走上了富裕之路。(记者张万山摄)

  

把忠诚写在鲜红旗帜上(图)

  空调、彩电、冰箱等一应俱全的祥峪沟村农家,一点也不比城市家庭逊色。(记者张万山摄)■吴克敬王润年拓玲

  他面对一座座满目疮痍的大山,面对一代代吃尽苦头的乡亲,勇敢地挑起了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两副重担。这一干就是整整二十多年。

  他深居大山,却有着长远的眼光,比国家出台政策早20年提出了消灭荒山、退耕还林和科学靠山吃山的思路,使一座座原本遭到破坏的山岭,重新披上了绿装,成为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他领导的祥峪沟从昔日“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一个贫困山村,发展到今天西安地区第一个“生态村”、“旅游村”、“别墅村”……

  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胆识,用经营理念建设新村,用企业模式管理村庄,用创新精神发展经济,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成功之路。

  他,就是省人大代表、长安区东大街道祥峪沟村党支部书记许志成。

  只要能拔掉穷根,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是再苦、再累、再难,也无怨无悔

  今年52岁的许志成生在秦岭深处木竹坪村,长在秦岭北麓祥峪沟。艰难的家境迫使亲生父母将他从小送给了别人,艰难的家境也同样迫使养父母在他小学毕业之后,便无力供他继续上学。

  转眼到了1972年,刚满19岁的许志成,由于肯吃苦,人忠厚,点子多,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队长。

  看到山区地陡,天气寒冷,种庄稼广种薄收,养不活人,而在山上成片开荒,又劳民伤财,年轻的许志成,冒着随时“挨批”的风险,带领群众上山挖药材、割条编箩筐、下夹子打猎、采拾天麻伐木等。短短三五年间,当群众的手头活便了,生活逐渐好转了时,“离经叛道”、“重副轻农”的许志成还是被公社连同“资本主义尾巴”一起割掉了。

  下台后的许志成,曾痛苦过,也曾灰心过,他不知多少次一个人坐在沟道里,望着哗哗的河水和绵延的青山,在思索,在自问:难道祥峪沟的乡亲们一辈子都要窝在这个穷山沟里受苦么,难道“穷”字永远都是祥峪沟的代名词么。

  1984年,祥峪沟村第一次有了民主选举。数百名群众齐刷刷地举手,将自己庄严神圣的一票,投给了精明能干的许志成,也将自己的希冀、期望一同交给了这位年轻有为的后生。自此,担任了村委会主任的许志成便挑起了乡亲们的重担,也把自己这百八十斤交给了这座贫瘠的大山。

  此时的祥峪沟村,全村160多户、600多口人,全部散居在绵延十公里的三十六条沟里。“吃糠咽菜饿肚子,衣衫褴褛遮身子,家家住的草屋子,出门走的羊肠子,砍柴挖药过日子”,这首民谣真实描写了祥峪沟村民的贫苦生活。

  此时的祥峪沟村,党员干部人心涣散,村里群众靠天吃饭。30多个光棍娶不上媳妇,就连深山里的姑娘也不愿意嫁到这里来。村里集体经济更是一无所有。许志成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光杆村长”。

  在那些彷徨困惑的日子里,有着大山一样性格的许志成,始终坚信一条真理:“人定胜天,穷能变富”,也给自己暗暗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决不让一家一户在致富路上掉下队。于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了以前村里给村民摊派的45元人头费。虽然其他干部有意见,也差一点把他轰下台,但村民们却拍手称快:“娃村长就是不一样,这一票咱没投错。”

  其实,他的这一念头由来已久。当队长时,他挨家挨户收款,看到多少人诉说着艰难和困苦,又有多少人从裹了又裹的手帕里拿出皱巴巴的度命钱,这情景常常使他心如刀割,泪流满面。那时候他就想,如果有一天能当上村长,就是自己把头挣(方言)个枣核大,也坚决不多收群众一分血汗钱。

  不久,土地大包干在全国各地兴起,许志成认为,中央政策最终是让农民富起来,只有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之路,大伙儿的生活才会更加富裕。于是,他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领着祥峪沟村偷偷办起了木器加工厂。仅仅两年时间,这个小厂子就获利8万余元。

  1984年,春风得意的许志成又领头办起村里集体企业———关中食品厂,但由于市场经验不足,加之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两年后,食品厂倒闭了。苍天没有圆他为民致富的梦,反而给他甩下了24万元的债务,全村人均负债400余元。

  消息传开后,村里像炸开了锅似的,埋怨声、风凉话响成一片。这时,又有人向上级反映许志成有经济问题,要求查账。一时间全村上下人心惶惶。有人建议许志成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也有人劝他,安分守己过日子别再折腾了。而刚强的许志成则更是夜不能寐。他想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寄人篱下的窘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母亲诀别时的嘱咐,想到了村民那一双双企盼的目光。经过无数次的思想斗争,他毅然宣布:“食品厂造成的24万元债务我一人背,一分钱也不往下摊。”

  为了挽回这一巨大损失,许志成再次承包了村办木器厂,别人一年3000元都不敢承包,他却以2万元的承包费包了下来。事后,好心人说他太傻,家里人说他疯了,他却说,咱当干部忍辱是小事,群众的信任是大事。之后整整五年时间,许志成苦心经营,还清了食品厂亏欠的绝大部分债务,又一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村办企业的潮起潮落,生产经营的成功失败,使许志成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山村群众要脱贫,随波逐流走不通,只有走依靠资源、科学发展之路,才能使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许志成在村两委会上动情地说:靠山吃山必须先封山育林,使大山休养生息。也只有让荒山绿起来,才能使经济活起来,群众富起来。在他的提议下,一张通告张贴出来:全村境内禁止乱砍乱伐、乱捕乱打、乱开乱挖、乱采乱取,同时鼓励群众造林、护林和承包荒山。并对举报破坏山林者进行奖励。但不料此举却招来一片责骂声。难怪,要知道这一决定比国家封山育林政策的颁布提前了十年多。

  面对着找上门来情绪激动要饭吃的乡亲们,面对着“我们瞎了眼,选了你这个断了我们财源的祸害”的咒骂,他流着眼泪,掏着心窝子:“这山是咱的山,沟是咱的沟,树是咱的树,光砍不栽,光打不护,等山光了,动物完了,祥峪沟就只剩下一座空山了。咱们的子子孙孙只有打光棍,穷到底了。”

  随后,他召开村民大会,围绕“退耕还林坡地不能种怎么办?”“封山育林副业不能搞怎么办?”“野生动物保护,粮食吃光怎么办?”开展大讨论,并走东家、串西家,给村民讲利弊得失,教育大家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医得头上疮,剜却心头肉,因眼前的小利益而耽搁了祥峪沟今后的大发展。

  从那年冬天起,许志成和他的一班人风里来雪里去,到处筹钱购苗,带头上山栽树。为保证栽有所成,村里专门成立了护林队,每与群众发生冲突,他总是站在最前头,和大伙促膝谈心,对比算账,算着算着,大伙的眼睛亮了,心里服了。到了八十年代末,祥峪沟村先后完成用材林基地建设1000多亩,经济林建设2000余亩。随后,许志成又鼓励扶持30多户群众承包荒山荒坡,家家建起“绿色银行”,先后涌现出高志成等大批“林老板”,成为祥峪沟绿山富民的模范。

  之后10年间,许志成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封育用材林2万多亩,杂果经济林0.3万亩,森林面积由30%增长到91%。人们惊喜地发现,多年缺水的祥峪沟内36条沟沟岔岔,瀑布成群,清潭遍布,森林里百鸟归巢,以前很少见的羚羊、羚牛、野猪和山鹿等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

  恰在此时,国家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许志成趁热打铁,带领村民包山包坡,栽植刺柏、油桃、洋槐等用材林1000多亩,栽植板栗、核桃、柿子等经济林2000多亩,使一座座山头,一条条沟壑重新又披上了绿装。如今,采不完的山野菜,摘不尽的山杂果,成为大山对祥峪沟人最好的回报。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滋润了,脸色也鲜亮了。1999年,祥峪沟以其突出的成绩被授予“全国植树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

  后来,有很多人解释许志成这二三十年的为“官”行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山富民三大工程,让祥峪沟变成了金山银沟,也让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里的村民懂得了人生贫穷不是命,科学实干能致富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

  蛮干、苦干,摆脱不了贫穷落后,只有巧干、实干,才能走向文明富裕

  在长安,在东大,在祥峪沟,不少人告诉我们,许志成就像一架永不停歇的播种机,把智慧、希望、幸福的种子,播洒在了千年封闭的山沟,也播洒到了父老乡亲的心田。

  祥峪沟村尽管处在浅山区,但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对村民来讲是天方夜谭。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这里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方式仍然是刀耕火种,运输依然靠肩背担挑。1999年,兼任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许志成从当地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着眼教育,采取引导、疏导、指导的办法,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灌输给了村民。

  开发山区资源,扩大招商引资,这是许志成和他的一班人在基本解决群众温饱之后,推出的又一个治村方略。但当这一想法刚刚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来时,有人说,干部的工资都没钱发,还招商引资哩!有的说,你这是给瓜娃上汤呢,还是在说天书呢?还有的说,“穷山沟谁来呢?开发是几百年后的事……”

  面对群众的议论和不理解,许志成在村民大会上开口吼出一句:“蛮干、苦干,摆脱不了贫穷落后,只有巧干、实干,才能走向文明富裕。”他领着干部到礼泉袁家村去参观,到户县东韩村去学习,到家家户户去“游”说:我们祥峪沟村拥有三万亩大山,这么大、这么丰富的资源,再不能让群众尽快致富,我们这些当干部的还有啥脸面?

  针对有些群众怕招商引资失败负债的心理,许志成在村民大会上承诺:资金问题一不摊派,二不贷款,一旦失败,由我一人承担。

  经过半年多的走访调查,80多次村民大会的激烈争论,许志成将祥峪沟今后发展思路在党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和盘托出:甩下斧头,保护绿山,丢掉猎枪,还禽家园,把祥峪沟建设成一个以旅游为先导,工商贸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决策,使祥峪沟村日后走上了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

  祥峪沟自古以来通往山外的一直是沿溪水而上的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如果说过去仅仅是群众行走不便的话,那么现在则将一批批原本打算进沟的投资商挡在了山口。许志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刚刚吃饱穿暖的群众腰包没积蓄,村里经济没实力。这条全长7公里的进山路咋样修?400万元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不修路又怎么迈出第二步?又怎能迎来大发展?村民们也都觉得这是梦里的事不能想,而许志成却认准了路,铁下了心。

  于是,他和其他村干部走上了四处奔波寻求资助的漫长之路。他的“法宝”是请各级领导到祥峪沟看看,给祥峪沟以支持,让客商到祥峪沟看看,给以优先投资开发。

  1998年冬天,好不容易凑到万把元准备开工,谁知先是三、四组群众视稻田如命,说啥也不准在田里修路,后是五组一村民代表双腿叉开,手持铁锨,坚决阻止在稻地上修路。许志成得知后转念一想,这也不能全怪大伙儿。1962年一场大雨,使祥峪沟变成了一片乱石滩,是村民们一挑土一挑土挑出了这片稻田啊。他也深深理解这些与之朝夕相处的群众,毕竟这是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啊。

  许志成急得嘴上起了泡,他和村干部一连开了几个通宵大会,逐家逐户地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说服村民,终于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在稻田上修路容易,可要开山劈石新修9米宽的大路,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生来认准目标就一头牛也拉不回来的许志成,面对崎岖的山路和有限的资金,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和村干部商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建设。即利用两年时间完成路基处理,用一年时间铺设沙石路,再用两年时间全部实现道路硬化。

  在修路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许志成带领村民顶着寒风、吃在山沟,开山凿石、改河砌渠、铺路架桥。在工地上,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施工员,哪里有险情,他总是第一个到现场;哪里活最重,他总是抢先干在前。乡亲们见他常年泡在工地上,脸晒黑了、人劳瘦了,心疼地劝他哪怕在家休息一天也好,可他总是笑着说:“群众都在工地上,我们这些当干部的咋能躺得下。”

  在修路的整整五年时间里,祥峪沟村硬是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人挑手抬,苦苦奋战,先后投入劳动日5000多个,开山改河3公里,搬运石方6万多方,新架桥梁4座,新修涵洞10个,使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连接山外的宽阔大道。

  路修通了,走了的客商又回来了。看见一群群游客结队而来,招商开发热了起来。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许志成过人的眼光。长安绿园开发公司总经理马宏毅感慨地说:“几年前,我来这里考察,深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纯朴民风所吸引,但交通状况的落后不得不让我犹豫再三。现在路修好了,环境更美了,我们投资的千万元项目也启动了。”

  隆冬季节的祥峪沟村,只见两山脚下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造型别致,一户户农家绿染门前,花开庭院。采访中,随行的村干部韦双社指着山沟,激动地告诉我们:“祥峪沟村能有今天这般模样,多亏了许书记这位实干、能干和巧干的带头人。”

  让山里人也搬进小区,住上楼房,这不是做梦吧。1998年秋,当许志成和他的一班人准备将星星点点散居在山沟里的乡亲们集中起来,统一建成小区时,自古以来,依山势而居的村民认为他这是白日说梦话,咱庄稼人以种田养殖为生,猪圈在哪儿盖,牛羊往哪儿拴,路远地怎么种,钱从哪里来?一连串问题摆在了许志成的面前。

  然而,一向善于琢磨、永不满足的许志成深知,要想发展山区旅游业,就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实行有序开发,就必须将群众迁移出来。于是,打破村民间组与组的界限,将部分自留山、自留地收起来,统一经营管理,把散居在三十六条沟里的农户集中起来,建立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成为许志成在大力改善村里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启动的又一大兴村富民工程。

  1998年10月,在600双怀疑的目光中,祥峪沟村在基础条件好的四组拉开了居民小区的试点建设工程。许志成提出了“统一计划、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价格”的小区建设方案,并从设计方案、工程预算、建筑材料、施工过程等环节,逐一审查,严格把关,杜绝干部及亲友承包工程,所有账目公布于众。几个月下来,当5套、2800平方米的小楼全部矗立在沟边的时候,村民哪家不眼馋,哪户不心热?可这得多少钱才能住进小区啊?想不到的是,通过开发筹集一点,集体补贴一点,群众劳力顶一点,三算两算,每户才拿出一万多元,就住进了外镶磁片、内铺地砖的二层楼房。

  认准的路就必须走到底。更何况是为民造福的好事、实事。许志成常对村干部这么讲。1999年,祥峪沟村彻底打破了组与组地界,统一建设居民小区工程全面拉开。由于资金难以周转,当让村民先交一部分钱时,你看我,我看你,就是谁也不愿意先交。那些天,一向不愿意在人面前说一个“难”字的许志成白天怀揣干馍,四处筹集资金,晚上躺在床上,整夜难以入眠。他坚信建设新农村,就得从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入手,这个决策不会错。于是,他带领村干部硬着头皮开工了。

  1999年底,一字排开的16套二层楼房终于建成了。谁知,由于散居习惯了的村民,还不适应集中生活,加之家家户户经济不够富裕,没有一户村民主动愿意买。干部们急了:我们厚着脸皮找钱,累死累活地干,图个啥?也有的干部生气地说:咱村这些人世代就是住在山沟野岭上的命。尽管许志成不断地安慰大家,可他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他的难处又向谁去诉说?于是,他和其他干部分头到村里有思想、有经济实力的农户家作动员、讲前景,鼓励他们带头入住。很快,16套楼房被购买一空。

  一排排充满着现代气息的二层“洋楼”,与七沟八梁上的破旧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逐渐缩小了村民心理上的差距。随后,祥峪沟村一鼓作气,又相继建起了中心小区、青山小区、卧龙小区、金桥小区、果园小区、青水小区,总投资达到1560万元,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目前,全村已有142户山沟里的村民,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整齐划一的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在许志成的头脑里,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基础条件,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只是基础,最终目的就是要发展村里集体经济,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建设现代文明新村。

  楼房一栋栋矗起来,小区一个个落成后,许志成和他的一班人特别注重村容村貌的整洁和提标。先后启动了“四季春”建设工程,绿化美化道路6公里,庭院20多亩,引进栽植各类名贵树木50多个品种、40余万株。安装路灯近百盏,治理河堤4.2公里。同时建起了污水处理厂,购置了生态公厕,使祥峪沟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全村绿化面积达到了95%以上。

  许志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彻底打好祥峪沟的翻身仗,只能靠自我积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在采访中,当我们常常为祥峪沟的日新月异和巨大变迁感到惊异时,似乎也读懂了许志成的非凡与胆识,也解开了外界人心中的一个个谜团。

  近些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和已经形成的发展态势,给祥峪沟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祥峪沟招商引资、扩大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许志成认为,如果将全村作为一个集团型企业,丰厚的三万亩大山就是赖以发展的资源、资本和资产,600多名父老乡亲既是企业的员工,更是企业的股东。源源不断的投资既是注入祥峪沟经济活力的杠杆,又是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源泉,而村两委会的干部则是企业的决策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有了这样一个全新的经营理念,许志成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每一个项目的引进和布点都坚持按照长远利益和整体效应出发,绝不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一位客商看上了祥峪沟村两山相夹的一片开阔地带,多次登门提出征用,许志成笑着说:“这不是给钱多少的问题,这是祥峪沟600多名村民未来的‘金饭碗’啊!”有一商家寻找许志成要出重金买下祥峪沟通往深山的主干路,许志成断然拒绝:“这条路是我们村的印把子,也是以后发展祥峪沟经济的黄金通道,卖了它,不是断了乡亲们的财路么?”

  其实,熟悉许志成的人都知道,精明的他招商的不仅仅是一二个项目,在他的胸中其实早已绘出了一幅祥峪沟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2002年冬天,大雪封山,祥峪沟村民突然发现,他们的老书记每天早出晚归,领着一大帮人肩扛仪器,手持标尺,翻山越岭,测量绘图。后来才知道,这时的许志成已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建设祥峪森林公园上来,才明白,许书记要把祥峪沟的山与水、沟与壑、人与景纳入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的轨道上。把这里的自然环境变成财富作为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本钱。

  也就是这个冬天,许志成的妻子总是不明白,天还不亮,老许就出门了,而常常深夜时才悄悄回到家。直到有一天傍晚,许志成一推开门,就高兴地吆喝:“快擀一碗面,让我美美地吃一顿。”妻子才知道,老许这些天忙的原来是祥峪森林公园手续审批的事。

  终于拿到了创办公园的审批手续,可村里没有一分钱的启动资金,许志成和他的一班人怀揣可行性分析报告和批文,四处奔波,寻找资金。然而跑了三年多,与客商谈了30余家,毫无结果。2003年6月,好不容易与一家投资商达成了联营协议,谁知中途对方因资金、管理等诸多原因提出了撤资。是转由村里集体经营,还是不接受客商撤资?在村干部之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也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产生了不同的反响。许志成在村民大会上讲、在党员干部小会上说,畅谈公园发展前景,把村民代表拉到蓝田王顺山公园去看,坚定大伙儿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念。最终把干部和村民的思想及时统一到了兴办集体制森林公园上来。

  2004年下半年,西安市首家集体制森林公园基本建成,投资达到800万元,试营业收入26万元。去年,村上又相继投入300万元完善了景区基础设施,建起了人工湖、水车园以及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制定出一系列规范化管理措施,使公园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收入超过60万元。

  与此同时,被人们戏称为“博士村长”的许志成一边唱活公园兴村这台戏,一边巧下“农家乐”富民这盘棋,充分利用居住优美、生态优良、环境优越这个独特条件,组织村民大力开展特色旅游,积极兴办山区“农家乐”。为使这一富民产业形成气候,早日成为村民的“钱袋子”,许志成和他的一班人采取集体无偿提供服务配套设施,统一组织小额贷款等办法,扶持鼓励村民兴办“农家乐”。目前,全村已有80%的农户从事“农家乐”经营,全村营业收入达到200多万元。

  “没有许书记,就没有祥峪沟的今天,我们就过不上今天这样的殷实生活。”在采访中,村民周军平、陈春前夫妇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以前,俺们家靠种一点山坡地过日子,如今我们办起了‘农家乐’,光去年一年收入就达七八万元。”

  “为了使村里‘农家乐’发展起来,许书记又是请人来村里办培训班,给我们讲礼仪接待常识,又是手把手地教我们掌握烹饪技术,又是领着我们去外边参观学习。眼下,‘农家乐’已真正成了我们村民的‘小银行’。”村民田社利话语里充满了感激与自豪。

  道不尽、说不完的心里话,表达了村民们对自己书记的爱戴,而许志成每每看到沟里人来车往,农家院内欢声笑语时,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半山腰上,静静地向山下眺望,用许志成的话说:再苦再累,只要看到祥峪沟这幅山青水绿、业兴人旺的景象时,心里会感到说不出来的安慰和欣喜。

  这些年,随着祥峪度假山庄、西安安祥万蛇园、祥云苑山庄、长安绿园度假村等5家企业的相继入驻,祥峪沟的开发热潮逐渐升温。许志成好言谢绝了上级领导、亲戚朋友的“盛情加盟”,而是帮助村民购买农用机械58台,组建起村里专业建筑修缮队,将所有外协工程全部由村里承揽下来,实行统一施工、分别计酬。既扩大了集体经济,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去年仅此一项,全村年产值达到500万元。

  村里经济逐步好转了,农民生活慢慢富裕了,不能完全说明祥峪沟就村兴民强了,只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了,祥峪沟才能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许志成谈起村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总是有着自己一套治村“理论”。

  短短几年来,祥峪沟村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7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30万元,村公共积累1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000多元。目前全村拥有彩电农户150户,程控电话普及率86%,有线入户率达87%,村民自有农用机动车辆103台。全村已基本实现了道路水泥化、吃水自来化、居住生态化、经营产业化、管理规范化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当干部,就要不怕多吃亏;是党员,就要为群众谋福利

  在祥峪沟最早、最漂亮的建筑要数学校。始建于五六十年代的村办小学,由于年久失修,仅有的24间土木结构教室,不是山墙有了倾斜,就是大梁出现了裂缝。每逢下雨天气,天上下大雨,教室下小雨,学生无法正常上课。许志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9年5月,当他把建校的想法提到两委会上时,有的村干部说,村里这几年又是修路又是建小区,钱已花得精光,不如凑合几年再说。也有干部提议,由群众每人集资50元。可许志成说:“钱确实紧张,但娃们学习耽搁不起,要知道他们是祥峪沟未来的希望呀!干啥事都从群众口袋掏钱,要咱们这些干部干啥?”之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筹措建校资金的路。

  一个月下来,凭着一腔热血和苦口婆心,许志成奇迹般地从外面拉来了一笔笔赞助款。经过4个月的精心施工,一座两层26间、7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竣工了。这一天,老师乐了,学生笑了,从沟沟坡坡赶来的村民,看到新建的学校这么漂亮,一个个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摸着一排排崭新的课桌,望着一扇扇光洁的玻璃门窗,老人们含着泪,拉着许志成的手说:“春林子(许志成的小名)你圆了咱沟里几辈人想都不敢想的梦啊!”

  在许志成的眼里,用精神文明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是党支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为了给村民开设一个文化活动场所,给党员建立一个教育活动中心,2004年,祥峪沟村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63万元建起了3层9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定期举办政策、法律以及旅游知识培训,每一个月都要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村里重大经济活动,同时在全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多年来,全村未出现一例群众上访,未发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祥峪沟村连续被陕西省委评为综合示范先进村党组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和综合治理先进村称号,被中共长安区委评为基层先进党支部。

  提升村里的文化品位,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是许志成和他一班人如今的又一大建设目标。去年初冬,祥峪沟村要投资200万元,率先在全区、全市建设村级一流文化休闲广场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在惊叹之余,又一次把目光聚集在许志成身上。在采访中,双眼不时透出睿智目光的许志成,依然那么的充满自信:“如今我们村已没有一亩可耕地,将山村变成城镇,村民变成市民,不远会变成现实。”目前,经省市专家规划设计,占地20多亩的广场已破土动工,进入了绿化美化阶段,可望“五一”前后对外开放。

  在近30年的“村官”经历中,许志成深知他这个村组长、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是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一个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他用最真诚、最纯朴的情感担起了这副担子。

  祥峪沟村共有3户五保户和6户特困户,这些年老体弱的村民,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生活艰难,他就做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思想工作,从开发收入中抽出3%作为扶贫基金,每年定期进行补助。为了彻底解决这些五保户、特困户的后顾之忧,使这些老人充分享受生活的温暖,去年村上又投资30万元,建起了13间两层“敬老院”。不久,首批入住的老人将在这里安度晚年。

  78岁的孙金林老人,住在偏僻的银洞沟,家里只有一间用牛毛毡和破塑料搭起的破房子,自己年老体衰,老伴双目失明,仅有的一个儿子还是个低能儿,生活过得异常艰难。许志成视为己家,每次去看望时,不是扛着面粉,就是提着菜油。1999年7月的一天,天下暴雨,洪水差点冲走孙金林一家,许志成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于是他多次到民政部门争取扶贫贷款,之后村里资助2000多元,将孙金林老人一家从沟里搬出沟外,住上了砖瓦房。感动得孙金林逢人就说:“没有许书记想着帮我,就没有我们这家人的今天。”

  采访中,村民吕安平这样说:“祥峪沟600多口人,谁家缺吃少穿,谁家小事大事都挂在许书记的心头。”村民胡玉侠,两个孩子小,丈夫患上糖尿病,家庭负担很重。几年前丈夫病逝后,生活更加陷入了困境。许志成和村干部一起帮助其安葬丈夫之后,定期送钱和救济物品,帮助胡玉侠渡过了难关。五组孤寡老人孙明彦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许志成带着全村党员干部来到他家问寒问暖,让老人无忧无虑安度晚年。

  五组贫困户张宏贵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父亲又是肢残,两个年幼孩子正在上学,家中仅靠他一人打短工维持生计。村里在发展“农家乐”时,许志成第一个想到了张宏贵。村里一次给解决了启动资金3000元,帮助他建起了“农家乐”。如今,仅此一项年收入达到了1万余元。

  村民高志成,过去因家境贫困,走过一段弯路,曾被劳教过。回乡后,妻离子散,情绪低落。许志成经常找他谈心,主动与他交朋友,随后又积极帮助他解决资金,鼓励他承包荒山,购买农用车、装载机、兴办“农家乐”,使高志成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成为村里致富的带头人。2002年,高志成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祥峪沟有一个敏感的话题,那就是一项项让外界人看来挣钱最快、致富容易的建设工程。实诚、厚道的村民们经不住接踵而来这块肥肉的诱惑,纷纷托关系、找门路想承包工程。一向埋头实干的村干部也想借机坐享“近水楼台”。看到这情景,许志成在村两委会上语重心长地对干部们说:“当干部,就要不怕多吃亏,是党员,就要为群众谋福利。尤其在工程建设上,咱们干部更不能与群众争,要把碗里仅有的这些肉留给群众,特别是贫困户。”之后他又在会上“约法三章”:不准干部个人承包工程,不准干部亲属承包工程,不准任何方式干预开发工程。并当场表示,请村干部首先监督自己。

  其弟许志贵原以为自己家穷,哥哥是村里一把手,抬抬手照顾一下自己没问题的,谁知刚刚一提起话题,就被许志成断然回绝了。许志贵又托其他村干部做哥哥的思想工作,同样又被许志成挡了回去。从小就与哥哥相依为命的许志贵看到哥哥这么不念兄弟手足之情,一气之下便与许志成断绝了来往。

  1999年2月12日,许志成的母亲去世了。出殡那天,许志贵想到自己日子过不到人前头,惟一的哥哥又不近人情,就跪在母亲灵前抱头痛哭:“妈你生他(许志成)为啥还要生我啊,今天你走了,从此我就再也没有一个亲人了……”站在一旁的许志成心里流泪了,他却无言以对。

  晚上,忙了一天的妻子和帮忙的群众发现许志成不见了,便四处寻找,最后人们在村外山坡上才发现,许志成正长跪在母亲的坟前放声痛哭:“妈呀,小时候你对儿说,长大后,若能当官,一定要当个清官,儿这辈子念念不忘您这句话。那年村里要把咱家门前您亲手栽的三棵核桃树分给其他群众,您想不通,我坚决让分,伤了您的心。外甥张建设想承包居民小区工程,我不让干,他至今还恨我。如今,为了不让人戳脊梁骨,我又得罪了志贵,这些还望您在九泉之下原谅儿吧。”好在通情达理的许志贵,看到哥哥一年四季拼着命为群众办实事、办大事,赢得了群众的一片喝彩,心里的疙瘩也慢慢地解开了,并全力支持哥哥开展工作。

  在祥峪沟村民的眼里,许书记是他们的“福星”,在外界人眼里,许志成是农村一位善于理财的行家能手。然而在妻子、儿女心里,许志成是一位最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你看,村里几乎家家都办起了‘农家乐’,人家都在跑运输、包工程,可我爸光知道一天瞎忙活。”女儿埋怨地说。“许书记要是也搞起‘农家乐’,就凭他那个精明劲,几年下来,可能就是百万元户啦!”朋友惋惜地讲。而许志成却说:“一个党员干部,不为群众谋福利,光打自家的小算盘,那还算啥党员呢。”之后,不管家人和别人怎么劝说,

  许志成就是不领这个情,不动这个念。

  群山依旧在,情怀终不改。几年来,许志成在农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上,用睿智的目光和扎实的足迹,忠实履行着共产党员的光荣职责。先后被评为新世纪陕西省农村十大杰出新闻人物、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文明市民标兵,连续被选为省、市、区人大代表。2001年,原中共长安县委做出了《关于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开展向许志成同志学习的决定》,去年底,长安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又一次在全区深入开展了“向许志成同志学习”的活动。

  许志成,一位普通的农民党员,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带向了文明小康之路,也把他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巍巍的大山上,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庄严地写在了鲜红的旗帜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