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沈阳八旬老农民成国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12:05 北方热线网

  北方热线网——沈阳日报讯2月21日,记者采访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有关工作人员时得到证实:经过30 天公示后的全国首批5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会减少、改动。沈阳申报的《谭振山民间故事》排在第一大类“民 间文学”中的第20号,与全国广泛流传的白蛇传、梁祝、孟姜女、济公、董永、阿诗玛等民间传说故事列在了一起。由此可 以确定,谭振山这位82岁的老农民,已成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国宝”。

  元宵佳节这一天,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古屏流光,花灯溢彩,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开展。展厅里,映入眼帘的 有民族服饰、东北大鼓、唐宋古琴……3000多件难得一见的图片、实物集体亮相,这些是从501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中精选出来的。其中,来自沈阳的谭振山民间口头文学,作为惟一的个体申报,特别令人关注。谭振山与众不同, 能讲1000多个民间故事,目前全国无人能及。2月18日,记者专程来到位于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的谭振山家中,进 行采访。

  小时候淘气是奶奶的宝

  八旬高龄的谭振山老人身材高大、满头白发。仔细观察他家不足15平方米的小偏厦,屋里除了炕柜、一个小单人床 和一把椅子外,也没什么了。这就是普通农民的家———一个“国宝”的家。

  老人与记者交谈很随便,经常会带着手势,而且语音洪亮、抑扬顿挫、速度很快,这可能与他多年讲故事有关。

  记者问:“您今年81岁了吧?”

  谭振山说:“我82岁,1925年生的。就生在往西不远的新安堡子,18岁才搬到这个村居住。”老人说的是虚 岁,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

传统文化

  记者:“您从多大开始接触民间故事?”谭振山:“自打小就常听老人说故事,那时也就五六岁吧。”

  谭振山所住的太平庄村别看不打眼,可在历史上却名声显赫,它坐落在石佛寺山山脚下,据新民市志记载:清朝初, 该村方圆百里都是“大清皇家马场”。光绪皇帝曾在此立过“皇图永靖曾归马,天驷常禋尚执驹”的大石碑,以示赞美。当时 ,石佛寺山山脚下的那条辽河,也是千帆竞过。这里有驿站、码头,于是,石佛寺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大镇。谭振山的奶奶娘家 姓孙,就在镇上开大车店,每到夜晚,大车店里南来北往的商人、过客都要聚在一起喝酒论茶、聊天下、讲故事。

  当时,五六岁的谭振山特别调皮,不是东屋窜西屋,就是蹦蹦跳跳找人闹,很少有消停的时候,他是奶奶心中的宝贝 疙瘩。为了不打扰客人们吃饭聊天,奶奶总是抱着他,给他讲故事听。奶奶会讲的故事真多,什么鬼神、仙女、传奇的,让小 谭振山听得非常入迷。说来也怪,只要一听奶奶给他讲故事,他就变得特别温顺听话,而且听一遍就能记下来,并能学得活灵 活现。正是从那个时候,民间故事开始深深扎根在谭振山的心中。

  说起那些往事,谭振山深有感激:“从小奶奶用故事告诉我,人要有德有义,我不会忘了。我的一位叔伯大爷给我讲 过不少鬼狐的传说,一位教书先生叫国升武,他讲了不少文明故事。还有沈斗山、崔文,以及后来奶奶又嫁的那个后祖父,他 们都是特别爱讲故事的人,对我影响都

  很大。”

  谭振山

  记忆特别好,他听别人讲过的故事全凭脑子记,而且几十年也不忘。老人德高望重是村中的宝

  正在与谭振山老人唠着,他的大儿子谭文杰进来了。54岁的谭文杰十分纯朴,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与父亲同住在 一个村里。他笑着向记者揭了老人的“短”:“我父亲是个大孝子,对我爷爷奶奶相当好。但他的胆子很小,从不敢出远门, 从小读过六年小学,现在至少也是高中水平了。后来要不是家里出现变故供不起了,他都能考上大学。他一辈子与世无争,有 好多次离开农村的机会,他都不去。”

  谭振山老伴、75岁的刘淑琴老人告诉记者:“这老头子,胆量小命也好,一辈子在农村也没干过重活。”原来,正 因老人有文化、为人善良,他当过文书、会计、管过水利。

  本来,太平庄村一直种旱田靠老天吃饭,收成也没有个保证。1982年的一天,谭振山站在村边望着成片的苞米地 ,心里发沉:村里如果不改种水田,乡亲们的生活永远不会好。于是他主动找市里、跑县里,谁也没想到,这位平时胆小的人 ,最后竟然打动了上级领导,专门拨款为村里修了水利、打了深井,让全村都种上了水稻,吃上了喷香的大米饭。说起这些, 人们都念道这是谭振山为全村做的一件大好事。今天,全村已有2000多亩稻田。

  谭振山为人做事讲德讲义,在村里德高望重,谁家红事写对子、白事书挽联都少不了请他,邻里有了纠纷,夫妻吵架 拌嘴,他也主动去劝。用村干部的话说:“老爷子出场,谁好意思不给面子?”

  谭振山虽是农民,但他有自己的生活乐趣,那就是愿意给别人讲故事。每逢春种之后、秋收之前的这段日子,谭家东 边的树趟子里便成了谭振山专场故事会。每天都会有二三十位村民和不少孩子围在他的身边,听他讲《笑话出人命》、《乌龟 谢恩》的故事,每讲完一个,大家都催老人再来一段。就这样,老人的故事仿佛从来也讲不完似的,会讲上一个又一个。他是 全家人的宝

  问谭振山老人这辈子有什么嗜好?他说:自己不吸烟、不饮酒、最烦耍钱,最大的爱好就是讲故事。在长达六七十年 的时间里,听过他的故事的人何止成千上万?

  谭振山的老伴刘淑琴说:“他可是我们家的老宝贝了。”说是老宝贝,可谭振山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宝贝待见,老两口 都是农民,年纪也大了,地都让孩子们种了,生活来源全靠孩子们支助。孝顺的五男三女8个孩子都想接老两口去一同生活, 可是他们就是不去,宁肯在三儿子的房东侧搭建了一个十四五平方米的小屋作为自己的家,而不愿给子女们添麻烦。

  谭家大儿子谭文杰说起父亲来有一肚子话:“我父亲对儿女的教育很特别,孩子小时做错了事,他不打不骂,就让你 写检讨。有一次我逃学被父亲知道了,他很生气,但没有动怒,只是让我反思写检讨。一遍不行重写,一连写了四五遍,父亲 才点头通过了。写检讨也让我明白自己确实做错了。父亲讲的许多故事,潜移默化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看到谭振山老人身体不错,记者向他讨教健身秘诀,老人笑说:“也没啥秘诀。我一是对亲情看得重,心态好;二是 每天早上出去沿村子小河边走一走,能有3里路吧。隔一段时间再到5里外的石佛山去一趟。”

  到了谭大爷这个年纪,身体好就是人生一大福。这其中也包括了子女们对他的关心,就在谭振山老人拎个桶想去喂猪 时,三儿子冲他大声说:“快放下吧,千万别摔了,你现在可是个宝

  贝

  啊。”谭大爷也笑呵呵地说:“没事、没事。”

  会讲故事成国家的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在沈阳田间地头说故事的老人说出了名,在他绘声绘色地演讲中,上千个具有辽沈地区文化 风情的神话、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地名故事、道德教育等故事给听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992年7月老人专门赴日本参加“世界民间艺术博览会,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民间故事家。出版部门还出版了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谭振山故事选》,粗算一下,里面的故事有1000多个。中国故事家协会、辽宁省、 沈阳市分别授予老人“故事家”、“优秀民间故事家”、“民间文艺家”的称号。

  2月20日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去年9月初,根据《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 》等文件,我省向国家推荐了38个项目,沈阳占5个,其中就有“谭振山民间故事”。参与评审的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理 事长乌丙安教授告诉记者:这是全国首次,共有1315个项目申报,最后被列入公示名单的仅有501项,评选有两个重要 的标准,一是有较大影响力;二是濒危程度。

  当谭振山的名字出现在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示名列之中,人们猛然发现,这位住在新民罗家房乡的普通老农 民,这位在沈阳这块黑土地上生活了80多年的老人,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成为中国仅有的一位个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当老人听记者说,他就要成为“活国宝”后表示:“能不能把我这些故事传下去,是我最担心的。”老人的担心不是 没有道理。目前,谭振山是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共有40多人了,但只有两个孙子辈的孩子爱好讲故事,但是并没有正式、系 统地向谭振山学习。

  沉默了一会,谭振山好像对记者又好像对家人说:“这身子骨要能多活几年,让民间故事找到继承人就好了。”

  离开谭家时,回头望去,谭振山独自一人站在大门口目送着记者,老人的话仍在耳边响着:“民间故事要是没人讲, 那就真成遗产了。”本报记者陈凤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