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陈水扁想在今春激怒大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15:31 国际在线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陈 星

  从春节开始,陈水扁多次公开声称,要在台湾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据台湾媒体报道,2月15日,陈水扁更是专门宴请民进党前主席及岛内部分“急独”分子,征求他们对“废统”的意见。会后,与会人士表示,陈水扁“废统”基本已定调,只差宣布日期。而有消息透露,这个月底或3月初,陈水扁将正式宣布这个决定。

  舆论认为,陈水扁关于“废统”的政治表态,犹如一块巨石投入湖心,搅乱了两岸关系这一池春水。他这样做,最想达到的目的是激怒大陆,以便在岛内营造“大陆打压台湾”的悲情假象。

  “废统” 是陈水扁无力感的表现

  

陈水扁想在今春激怒大陆

  国民党“立委”痛批陈水扁“废统”是“狗急跳墙,赌输搏大”的勾当

  众所周知,陈水扁放言“废统”的今年2月底3月初,是个两岸关系极为敏感的时间段。一是今年是大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一周年的日子,二是2006年是“1996年台海危机”十周年,三是每年3月初,大陆要召开全国“两会”,四是民进党将在3月进行大陆政策大辩论提出“新宪”版本。

  陈水扁千挑万挑,选择在这个“最佳时机”抛出“废统”议题,可谓是费尽了心机。同时,这也反映出,陈水扁在当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力求扭转颓势而进行的政治赌博。

  首先,陈水扁的权力基础在不断流失。陈水扁在2005年底的县市长选举后,就陷入了权力基础不断流失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陈水扁选择了向“急独”派靠拢的做法。即不断抛出“台独”议题,满足“急独”分子的“台独”幻想,争取他们的支持。

  从操作手法上来看,陈水扁的做法和从前基本如出一辙,即在两岸政策上走“激进台独”的路线,企图以此激怒大陆作出激烈的反应,然后再在台湾岛内营造悲情,制造“大陆打压台湾”的假象,从而将问题的焦点再度转移到两岸冲突上,来掩盖自已执政不力和道德沦丧的问题。

  其次,泛蓝阵营的发展及其整合的加速使陈水扁当局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国民党正在经历着一次巨大的转型,台湾政坛上一个团结的泛蓝对抗泛绿的局面不久就会出现。这在蓝大绿小的台湾社会,对民进党自然不是好消息。

  第三,当前,两岸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大。从发展势头上来看,“台独”实现的机会也越来越渺茫。此外,由于祖国大陆一直对台湾民众持友善态度,争取了不少民心,而不与民进党在统“独”意识上纠缠,这使民进党以往操作两岸议题的手段顿时失去了着力点。

  但是,在目前状况下,民进党除了抬出两岸关系外,似乎没有什么牌可以挽救其越来越明显的颓势。因此,推动“台独”路线就成为陈水扁惟一的救命草。而他声称“废统”的资本,也只能是再一次尝试“法理台独”,沿用以往模式,即先抛出议题,然后看各方的反应,如果各方反应太强烈,则开始向后退缩。

  曾被迫承诺“四不一没有”

  

陈水扁想在今春激怒大陆

  台湾各大报纸纷纷狠批陈水扁“废统”

  近来,陈水扁叫嚣“废统”的声音愈加频繁。1月29日,也就是农历大年初一,他迫不及待地声称,目前已是认真思考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适当时机,要“好好处理这个问题”。

  他还宣称,“这样的国统会、这样的国统纲领追求什么共同的统一,甚至在纲领中来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这都是非常有问题的。”进而,他又提出“要考虑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以彰显台湾的主体性”。

  其实,早在陈水扁上台后,出于消除台湾人民对其“台独路线”疑虑的用心,在2000年的“5·20”讲话中,陈水扁也不得不做出过“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但是,陈水扁在宣称“四不一没有”的同时,却又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千方百计将“国统会”和“国统纲领”继续虚化。

  2004年,陈水扁成立“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小组”,并亲自召集小组成员举行首次会议。按照陈水扁的说法,“两岸小组”未来将转型为“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订定“两岸和平发展纲领”,委员会主委将由陈水扁亲自出任。

  陈水扁此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两岸九人小组筹组“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毁弃“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当时就有人指出,所谓“四不一没有”在那时已划上了休止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