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2:48 杭州日报 |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四个突出”,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911.39亿元,年均增长13.6%,比“九五”期间增长0.9倍(按当年价格计算),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实现了从3000多美元到5000多美元的跨越;财政总收入1691.85亿元,年均增长29.5%,比“九五”期间增长2.6倍,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7.5∶51.3∶41.2调整到“十五”期末的5.0∶51.2∶43.8,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领先地位,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都市农业扎实推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67.8%,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的格局基本形成。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连续九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大力实施林业水利“双十大”工程,水利建设总投资70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62.8%。全面开展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完善工作,全市村级完善率达98.7%。实施和深化九件为农民办实事项目,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建设“两港五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为16760.78亿元,年均增长28.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拥有高技术企业450家,实现的工业销售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1%。利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大。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化工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9.6%。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旅游、金融、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发挥。粮食市场稳定,各类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十五”期末,全市城市化率达62.1%,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城区面积从683平方公里增加到3068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注重基础设施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大都市形象日趋呈现。投资297亿元,建成高等级公路974公里。市本级投入城建资金301.12亿元,主城区拓建、新建82条道路、9座桥梁、6条隧道,全面完成9个入城口等环境整治工程。开展截污纳管河道综合整治、西湖疏浚和配水等环境治理,改善了城市水环境。房地产市场发展健康有序,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钱江新城显露雏形。西湖综合保护等工程的实现,使西湖更美杭州更靓。西湖风景名胜区荣获“全国文明旅游区”荣誉称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力度加大,民营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一位。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为56.5%,比“九五”末提高19.7个百分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调整并组建了工业、商业、城建、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国资营运机构。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清理和公布行政许可事项。事业单位改制逐步展开,完成市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75家。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发展,现代市场体系正在建立。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进口总额353.14亿美元、出口总额616.95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2.6倍和1.6倍,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建立了贸易关系。实际利用外资51.57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4倍,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外资进入领域逐步从制造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国内区域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省会经济”、“总部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创新民营科技企业扶持、培育体系,实施“双百双十”创业计划。率先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高等教育实现跨跃式发展,毛入学率达47%。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杭州大剧院、红星文化大厦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文艺、广播电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204项。举办了五届西博会及萧山观潮节、千岛湖秀水节、新安江之夏旅游节、天目山森博会、富春江山水节等活动,并成功承办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积极实施“四改联动”,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基本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结核病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达45家、220家,实现了市区街道全覆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镇覆盖率达100%,参保人数达350.61万人,参保率为89.6%。贯彻落实《杭州市爱国卫生条例》,爱国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建立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稳步发展。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7%以上。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十五”期末,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71.7%和56.4%,两者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00年的42.4%和41%降低到2005年的34.8%和35.7%。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5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使用住房面积达到20.7平方米,比2000年末增加5.8平方米。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五年来有78.4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05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7.58万人、187.71万人、118.37万人、111.03万人和96.41万人,比“九五”末有较大幅度增长。全面落实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制度,19.36万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开展“春风行动”,对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稳定,市民有较高的安全感。市政府每年为民办成十件实事项目,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1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财政总收入520.79亿元,增长17.6%;工业销售产值5332.83亿元,增长2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5.43亿元,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6.68亿元,增长15.3%;外贸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增长30.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7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16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新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2.16万亩。实施农村帮扶工程项目321个,总投资额2.1亿元,其中帮扶集团投入资金4159.88万元。 工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建立“两项制度”,开展“两项活动”,积极争取和筹措用地指标,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开展新的园区申报工作,工业功能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通讯设备制造、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明显,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加快,示范、试点企业逐步扩大。关停小水泥、小化肥、小煤矿工作取得成效。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创中国名牌13个、浙江名牌56个。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作稳步推进。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召开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出台政策、完善机制、制定规划,促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发展,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业健康兴起。数字电视发展迅速,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成为新的亮点。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旅游西进”战略持续推进,旅游业态转型步伐加快。西湖博物馆等新景相继推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建成并对外开放,“十大休闲基地”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接待国内游客3265.96万人次,入境游客151.36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22.6%。 (二)城市化步伐加快,市域网络化进程扎实推进 城市各项规划加快编制。新一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经国务院审批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报省政府。完成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和谐杭州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萧山、余杭两区与主城区的规划协调。进一步推进阳光规划工作。 城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完成“一纵三横”道路整治一期等工程,复兴大桥建成并投入使用,七格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试通水,启动德胜快速路项目。全面启动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钱江新城建设项目不断推进。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展顺利,违法建筑得到有效遏制。 城市管理成效明显。城市管理网络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主城区长效管理覆盖率达80%。精心组织实施城市序化专项整治,完成363条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城管试点城市之一。城市管理中主城区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和县(市)综合执法试点成效初步显现。 交通网络逐渐完善。“交通西进”、“东网加密”骨架性工程顺利推进,干线畅通工程建设加快,杭新景(杭千)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05省道、淳安千岛湖大桥全面竣工。杭徽、杭浦高速公路和杭甬运河建设进度加快,钱江九桥及接线工程开工建设。建成通村公路2515公里,农村路网进一步完善。 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1278”环境污染整治和“1250”生态示范工程。加强环保执法和环境管理,开展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创模”复查。 (三)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全方位开放水平得到提升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进口总额100.7亿美元,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30.5%。企业开拓市场能力明显增强,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呈多元化发展。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7.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金融、中介服务等领域引进外资有新的突破。开发区和功能园区招商引资作用得到提升,继续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国内经济合作迈出新步伐。全市实际利用内资2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接轨上海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双对口”和“山海协作工程”进一步推进。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大文明”共同进步 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孵化器面积比上年增加19.1万平方米。推进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全市新增企业研发中心44家。组建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等一批创新载体,建成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实施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化项目4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8项,新增省级高技术企业75家。推进国家专利试点城市建设,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9486件和407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9.9%和53.3%。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6.1%,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达95%。职业技术教育持续稳步发展,职普招生比保持在53∶47。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社区教育全面推进。加强农村教育,实施对桐庐、建德、淳安三县(市)教育帮扶工程。教育资助券和人民助学金制度全面落实。近10万外来人员子女及29个国家的400多名外籍中小学生在杭入学。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组织实施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工建设杭州图书馆新馆,开办全省首家少儿英文图书馆,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建成30个社区图书馆。建成8个省级和17个市级“东海明珠工程”,努力丰富活跃基层文化活动。加快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出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政策,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医疗救助机制,进一步办好市惠民医院。实施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措施,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以区、县(市)为单位的统一筹资、统一管理制度。加强艾滋病、禽流感等防治工作,严密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积极实施“安全放心水工程”,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2%,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2%。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体育锻炼人口达45%。成功举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等重要体育赛事。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杭州籍运动员获得8枚金牌、11枚银牌的好成绩。 人才事业协调发展。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引进各类人才4万余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900余名。 法治政府加快建设。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政府法制工作有效推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广泛开展民情民意调查和人民建议征集活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实行重大事项公示制和听证制,落实人民群众对地方重大事务的选择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村委会组织换届选举中成功试行“自荐海选”方式。建立健全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预防和打击犯罪能力,积极推进“平安杭州”建设。开展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五)改革攻坚取得新突破,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组建了新的市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体系进一步完善。规范国有企业改制行为,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启动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组建了市发改委、市口岸办、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稳妥开展区、县(市)公车改革试点。因地制宜地调整部分县(市)乡镇行政区划。积极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社会领域改革逐步扩大。稳步推进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放开医疗市场,吸引民资、外资兴办医疗机构,新批准开设民营医疗机构121家。省市联动,全面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组建市文广集团,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 (六)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2005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1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0.1%。 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市区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11.8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110.8万平方米,公开销售经济适用住房52万平方米,推出廉租住房配租249户。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5.51万个,比上年增长10%,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3.09万人,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1%。取消外来人员就业登记证制度,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开始向农村行政村延伸。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扩大了企业退休人员门诊统筹约定医疗机构家数。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病种门诊医疗费结算方式得到调整。全市99%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五险合征”顺利开展。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05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已全面完成。 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人防、信访、统计、计生、档案、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口岸、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不断加强,工会、青年、妇女、科协、红十字会、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事业等健康发展。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自觉查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自身建设,机关效能进一步提高。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化。 “十五”期间和2005年我市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时,市政府的工作也得到了市人大、政协及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效监督,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驻杭部队、预备役部队,中央、省属和兄弟省市驻杭单位及广大海内外投资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市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严峻形势的挑战,全市上下振奋精神,克难攻坚,积极应对,再创辉煌。这五年,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硕果累累,一个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杭州展示在我们面前。回顾“十五”期间的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核。“十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把握机遇,抓住市场取向改革的先发性优势,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十分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发展中用宽阔的视野、改革的办法、发展的思路解决杭州前进中的各种问题,不断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以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纳税的主体,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人民利益大于天,人民政府应该为人民。“十五”期间,我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人民群众真正获得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实惠,努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维护和激发社会主义事业坚实基础、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积极性。 第三,必须坚持社会稳定,维护公共利益,为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十五”期间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我们把社会稳定放在突出位置,抓住影响稳定的关键问题,冷静地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种种复杂矛盾,努力从政策取向上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只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注重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健全利益纠纷调处机制,才能从源头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转型。政府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十五”期间,我们围绕打造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着力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使政府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在回顾总结、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下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制约加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因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较多,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社会保障难度加大,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城市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城市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职能尚未到位,工作作风、效率还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千方百计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杭州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十一五”时期,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及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坚持“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打响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四张金名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协调互动,人与人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实力强、体制机制活、城市品位高、人文气息浓、生态环境美、社会秩序好、生活品质优的“和谐杭州”。 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到2010年总量达到49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0年总额达到5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比“十五”末下降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到2010年分别达到25000元、11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 为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将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条: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杭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区域、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头脑,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杭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解放思想、奋发有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实现富民强市的根本需要和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实现杭州人民的根本愿望和提高杭州综合实力上。要大胆创新、奋发有为、与时俱进,要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注重实效,要艰苦工作、勤俭节约、勤政廉政,为实现富民强市、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作不懈努力。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十一五”期间,杭州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协调发展有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但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困难。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活力、推动转型,再创体制新优势,拓展发展空间。要加快政府职能由经济建设向公共管理服务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型、经济体制由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转型,提升杭州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杭州区域综合实力,提升杭州国际化水平,从而提升杭州在全省、长三角地区以至全国的地位和层次。 (四)以循环经济为抓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发展中遇到的环境和资源约束的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杭州实施“环境立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我们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市内市外并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采取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技术手段、行政管理、宣传教育“五管”齐下,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新路子,为杭州的发展提供较好的资源与环境空间。 (五)以关注民生为重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尊民为先、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力保民安。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以破解“七大问题”为抓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善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保持社会稳定,努力构建人民群众“和谐创业”与友好和善的社会环境。 三、二○○六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意义十分重大。 建议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1%,万元GDP能耗下降3%;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市级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就业岗位新增1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都市农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转移,农民就业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域经济从乡村为依托向县域和中心镇为依托转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提升都市农业。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优势产业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新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50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有品牌、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新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新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50家。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业竞争力。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狠抓防控措施落实。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中心镇集聚和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全年完成农民培训20万人,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就业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创造条件。 推进农村全面进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各项支农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办好“九件实事”。加快推进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的村庄整治工作。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公共卫生、科技文化信息和生态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49100”帮扶工程,坚持开发性帮扶和保障性帮扶相结合,大力推进下山移民脱贫,加快高山、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农户的转移。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危房改造、小流域治理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继续做好区划调整、乡村撤并工作,加快中心镇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村务公开,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意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重点支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关键技术赶超计划。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探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鼓励和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及项目开发渠道。建立政府组建与企业兴办并举、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共享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新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服务中心60家以上,新认定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试点企业50家以上。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培育一批有影响、上规模企业。积极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机械装备、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与丝绸、女装、包装、工艺美术等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健全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重点抓好“991”行动计划、“770”工程和“2632”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努力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的新格局。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完善有序用电方案,推广应用节电技术和产品。 推进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强省级开发区和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的建设,坚持不懈地做好临江、江东工业区和钱江经济开发区的前期工作,加快启动杭州湾沿海工业集聚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特色工业功能区集聚效应,不断提高档次和水平。加快企业搬迁步伐。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保障工业发展用地。 (三)提升产业与城市服务功能,推进服务业大市建设 认真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和城市的服务功能。 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步伐。深入实施“旅游西进”战略,整合区、县(市)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加快适应旅游国际化环境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高旅游的文化层次,加大促销力度,打响“游在杭州”品牌,提升旅游国际化程度。深化保护和开发西湖、千岛湖、大运河等旅游资源。以茶博会和丝博会为载体,展现杭州“丝府茶都”魅力。启动西溪综合保护二期工程,实施灵隐景区、吴山景区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名城名湖名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形成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格局。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积极引进银行及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动杭州联合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兴办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会计、律师、咨询、评估、技术检测和认证等中介机构。完善电子商务环境,推进各类电子商务发展。 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提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游憩购物天堂的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新型流通组织,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优先保证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等的土地需要,积极稳妥实施经营性用地的出让。积极发展大文化和社区等服务业。 全力办好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精心组织实施,把休博会真正办成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盛会,带动我市休闲产业的发展,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牌。同时,努力整合西博会与休博会资源,以休博会提升西博会的国际化程度。 (四)坚持城乡和区域统筹,加快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步伐 坚持规划共绘、基础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大力推进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构筑杭州都市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功能布局、强化城市管理。完善调整中心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发挥“溢出效应”,扩大对市域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数字城管工作,完成数字城管一期建设。完善“块抓条保、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突出抓好背街小巷和城郊接合部管理。推进公交优先,优化公交线网布局,上半年建成大运量快速公交1号线,筹建2号线。加强区域交通整治,完成主城区318条背街小巷的改造、“一纵三横”二期、“南北向主干道路综合整治”和古墩路等道路整治。抓好沪杭高速德胜互通工程建设,启动秋石、留石快速路建设,续建德胜快速路中东段。开工建设之蒲路、广济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加快钱江新城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撤村建居工作,加快现代新型农民多(高)层公寓建设,确保实现全年开工80万平方米和竣工50万平方米。继续清理和拆除违法建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电网建设力度,推进电网抢建工程。争取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落户建德。 加快萧山、余杭融入大都市步伐。加快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协调方式的创新,完善政策,推进萧山、余杭融入大都市,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融合与管理,稳步推进公交一体化和社会保障并轨。加大“一主三副六组团”间的路网建设力度,加强地铁建设筹备工作,加快启动申嘉杭高速公路杭州段、杭长高速公路杭州段、钱江九桥、庆春路越江隧道、杭州湾钱江大通道、沿江景观大道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开创主城与副城错位发展、相得益彰的发展新局面。 打造“高速公路经济”和“黄金水道经济”。推进“交通西进”,推动五县(市)从郊县向郊区转变,促进各县城以及中心镇繁荣,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杭新景(杭千)高速公路洋溪至寿昌段及龙游和千岛湖两条支线、杭徽高速留下至昌化段建设,力争今年全线通车,形成市域“1小时半交通圈”。完善五县(市)交通路网,继续抓好16省道乐平至於潜段、淳开线淳安段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20省道桐庐与建德段、16省道桐庐段与320国道连接线等项目。加快县(市)客运场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加快推进杭甬运河和大松树、东洲码头建设。以交通为先导,推进市区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梯度转移,做好“吸纳、调整、提升、支撑”文章,带动腹地发展。 加快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实施“1278”、“1250”工程,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巩固和扩大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启动七格污水处理厂三期建设,相关区、县(市)开工和建成一批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加快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等一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做好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危险废物的集中处置,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快完成区、县(市)界重点水域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县(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等一批监测设施。 (五)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以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完善改革工作推进机制,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构筑利益平衡机制方面寻求新的进展,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构建透明规范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加大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力度,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效整合公用行业优质资源,为推进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探索杭州水务一体化改革,开展水务、燃气、公交、垃圾处理等行业特许经营权试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引入市场机制的进程。 创新公共财政体系。创新机制,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共财政支出制度,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探索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机关公车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探索事后跟踪及监管的有效手段。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规范性,逐步推行代建制。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事业单位分类管理,调整单位布局,减少机构数量,控制总体规模。加快推进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继续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探索用电负荷指标等紧缺要素市场化交易机制。探索支持企业搬迁的投入与收益对应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企业之间排污权交易的试点,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稀缺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扩大要素配置空间。 (六)坚持内外并举,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优势,提高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拓宽对外开放领域。 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发挥我市环境优势,提升引资规模和质量,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盯住国内外500强和高科技企业,抓住大项目,积极主动“敲门招商”,同时,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优的中小项目。从单一招商向多领域招商转变,从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加大产业链招商。从重视制造业招商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并举转变,加快第三产业及现代农业的招商引资。从优惠政策招商向优化环境招商转变,增强制度环境吸引力。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出口商品,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外贸出口效益。建立出口产品预警机制,积极帮助企业跨越技术壁垒,做好国际认证工作。提高反倾销应诉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巩固和扩大优势市场,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加快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进行资源开采、跨国并购等境外投资经营活动。 广泛参与国内经济合作交流。积极推进接轨上海、接轨世博经济工作。进一步加强省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与全国重点城市的联系。继续组织参加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合作交流活动。继续推进“双对口”工作和“山海协作工程”。 (七)加快“名城强市”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以“一名城五强市”建设为契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凝聚力,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建设文化名城。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杭州图书馆新馆,推动区、县(市)文化设施建设。实施“精品战略”,办好新剧目会演。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和电影放映“2131”工程。重视良渚遗址等保护。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积极开放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 打造科技强市。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适时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完善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公共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集成,研究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和方法,选准重点攻关项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打造教育强市。坚持教育优先、协调、均衡原则,促进基础教育向均衡化、优质化发展。继续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 打造卫生强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的目标。加强市惠民医院建设,各县(市)都要创建惠民医院,或在公立医院开设“爱心门诊”并推出一定数量惠民病床。调整卫生投入结构和医保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推进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机构质量和水平,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培育一批强院名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为抓手,深化爱国卫生运动。 打造体育强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齐头并进。大力实施小康健身、人才兴体等工程,提升优势体育项目的竞争力,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打造“人才强市”。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滚动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131”培养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争取与人事部共建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园,努力为各类人才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做好计生、统计等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深化优质服务,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改革城区统计管理体制,强化民情民意调查,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妇女、残疾人、老龄、气象、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加强口岸、档案、地方志工作。 继续关心和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杭部队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等方面的建设,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积极做好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工作。 (八)切实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推进和谐杭州建设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施“民生保障”工程,保护各类群体合法权益,建全社会利益平衡协调机制,坚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对现有政策进行延续、扩展、调整和充实。以“4050”人员再就业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工作,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职业培训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组织向农村延伸,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机制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统计、失业登记制度,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工作力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在职职工门诊医疗统筹政策和中小学生医疗保障办法。分步实施征地农转非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口人员生活补助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在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方面的社会保障政策。 继续实施“春风行动”,发展慈善事业,加大对社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切实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高度重视不稳定因素和信访突出问题的排查及处理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管控结合,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及“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促进“平安杭州”建设。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和队伍建设,强化隐患治理、专项整治、执法查处。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和交通安全等监管。继续开展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 今年市政府将着重抓好以下十件实事工程: 1.完善公交网络,方便群众出行。加快老城区与萧山、余杭公交一体化步伐,增设老城区与萧山公交线路2条、余杭线路1条。新辟老城区公交线路10条,新建、改建候车亭70座,缓解下沙、小和山等地群众出行难。 2.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改善旧城居住环境。完成318条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新改建公共厕所40座。完成200幢房屋的“平改坡”和10个旧小区的整治任务。 3.关爱外来务工人员,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建立劳务合作基地30家。逐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完成2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稳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4.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完善“放心”体系。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形成食品安全共管机制。规范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加强对蔬菜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副食品基地建设,确保市民吃得放心。 5.建立企业在职职工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办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职职工门诊医疗费纳入社会统筹范围,实行定点定额管理。萧山、余杭区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和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医疗与市本级基本接轨。 6.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0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用房60万平方米。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准入制度和廉租住房管理工作。 7.分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努力破解“上学难”问题。今年春季,全市城乡实行义务教育免收杂费。 8.深化村庄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推进农民小康文体工程建设,实施600户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20个、重点整治村200个。建立农民信箱服务系统,注册农民5万户。新建健身点、篮球场、乒乓球室(场)各100个。 9.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建设和开通半山地区污水泵站。推广绿能汽车,建设车用燃气加气站,扩大出租车燃气改装车使用率。 10.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成萧山、余杭及五县(市)政府所在地有线电视“模转数”平移20万户。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水平,全面建设依法规范、开放创新、科学高效、廉洁自律的政府。 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增强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扩大交易范围,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使用的管理监督。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积极落实《杭州市人民政府2005-2008年依法行政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严格行政过错责任追究。依法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市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加强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 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许可事项,清理非行政许可项目。扩大窗口授权,积极推进并联审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审批、投诉、监督、一站式服务等,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加强监测预测工作,深入把握发展形势。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强“12345”和“96666”投诉中心工作。完善机关目标管理工作,对市直单位实施综合考核评价。 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整合应急资源,构建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建设节约型政府。牢记“两个务必”,注重节约,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实行政府机构资源使用定额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带头作用。 提升自身素质。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为契机,加强公务员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四种能力”和公务员综合能力,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任重道远;要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我们必须作艰苦的努力。让我们在中共杭州市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开拓创新,克难攻坚,扎实工作,为开创“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杭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