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在西宁系列述评三 黑土地上的新变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8:02 青海新闻网 | |||||||||
青海新闻网讯 农村改革,成为这个变革年代中轰轰烈烈的一场征战,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回望西宁的黑土地到底收获些了什么? 本世纪头5年,187个农牧业项目,8亿元资金注入西宁四区三县农牧业“贫血”的肌体,财政支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最近5年中,西宁市应用部、省、市级农牧业科技项目138项,取得科技成果57项,建立34个农牧业科技示范区。
解放思想大讨论,让“待嫁闺中”的农业新科技走上田间地头。尝到了千元田、万元棚带来的甜头,西宁农民植入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的意识,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坚冰,被踊跃参与“科普冬训”、“阳光工程”的热情所融化。 据农牧局统计,2005年,西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10%,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在西部7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依然处于艰难爬坡阶段的西宁农业,在政府职能转变后,引导和服务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这“三驾马车”,挖掘农牧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庄稼地里有金可掘 2005年,西宁市农业总产值突破了20个亿,比上年增长10.5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年收入中,来自农业的部分比上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这不仅说明农业生产收入的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而且还显示出农业从低效走向高效的诱人前景。 从粮、经作物面积增减为主要特征的外延性调整,到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内涵性调整的转变,政府放手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安排生产,发展市场适销对路的名特优高产值农产品。 据统计,西宁市优势作物比重连年稳定在70%以上,“订单”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建立优质油菜、中藏药材、特种养殖、特色经济作物等数十个农产品基地,政府部门放开思路搞活,农民甩开膀子发展,西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史无前例。 产前解决“种什么”,产后解决“怎么卖”,从抓流通着手,西宁市四区三县注册认证了湟中“圣域牌”蚕豆、湟源马牙蚕豆、“湟中蔬菜”、大通无公害蔬菜等多个农字号商标,经由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告别“提篮小卖”,走向“盛装远嫁”。 5年间,西宁市已培育66个国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呈现出投资领域广、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方式新的特点,使农业生产从单家独户、各自分散走向工厂化、产业化。大批龙头企业的参与带动了西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健康发展,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项目在各产区落户生根,“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业等形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这一切证明,只要解决了思想上的固步自封,庄稼地里照样有金可掘。 作者:建平 起翔 姚斌 赵菁 燕子 林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