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吉林延边居民一氧化碳中毒专题 > 正文

延吉居民中毒调查:政府说法市民认可专家反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9:18 南方新闻网

  延吉:棚户区“谁家没中过煤烟的毒”

  4天内16人殒命近300人集体一氧化碳中毒,暴露出棚户区内生活取暖方式存在的危险

  从2月13日至16日,在吉林延边自治州所属6县市发生了大面积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事件中近300人中毒16人不幸丧生,棚户区内烧煤取暖的生活方式是中毒的缘起。

  记者调查发现中毒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棚户区内生活取暖方式存在的危险,也令当地政府在事发前即已动手的棚户改造工作显得更是迫在眉睫,但搬进楼房与取暖费又成了贫困的棚户区居民的两难问题……

  围绕在城市四周的棚户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一排排红色砖墙的平房长着方形的烟囱,密密麻麻看不到边际。

  这些简易的平房不可能集中供暖,他们只能用煤或者木头烧热土炕、加热土制暖气,至于防护措施,如果不怕冷,可以在窗户上留下一个小小的洞。

  “谁没有中过煤烟一氧化碳的毒?只要在平房住过。”

  几乎延边州每个在平房内居住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一天早晨从炕上醒来,头昏昏沉沉的,打不起精神,大人会打开一点窗户,让外面的空气进到屋里来,稀释一下屋内的煤烟。

  煤烟杀人

  数日内300人中毒16人丢命

  徐培江是在2月14日上午接到弟弟徐培河的噩耗的,而这个不幸的消息辗转到达他那里是经过了远在图们市的堂哥之口。“弟弟一个人住,从不和我们来往。”徐培江匆忙赶到事发的延吉市朝阳街道一个棚户出租房里,“就一间房子,一铺大炕,我去的时候法医和公安已经到现场了”。

  2月14日早上,一个同徐培河在同一户人家租房的人敲打徐的屋门:“没有人应声,我还以为他喝醉了。”那人透过窗户看到徐培河赤条条躺在炕上,“他嘴里出了血,炕上也有一块血迹。”他报了案。

  这已不是延边警方第一次接到这样的案例。2月13日下午,延边首府延吉市发现了第一例煤烟中毒死亡病人,与此同时,煤烟中毒的病人开始大量涌向医院。

  2月13日晚上到14日上午11时,延边大学福祉医院涌进了81名煤烟一氧化碳中毒者,院长金海认为这是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故,他向上级作了汇报。很快,延边州卫生局掌握了这一情况,并向州党委、政府作了汇报。14日中午,一份由州委、州政府下发的《关于防止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紧急通知》被迅速贴遍了延边州下辖的6县市。排查工作同时在全州上千万平方米的棚户平房区展开。

  16日下午,延边州就此事件召开了新闻通报会,事件中,延边州所属6县市有近300人中毒,其中16人不幸丧生,死者都居住在棚户区的平房里。

  天气反常?

  政府说法市民认可专家反驳

  “那几天真的很热,有些反常。”出租车司机李师傅说,2月13日那天,他开车从流经延吉市的布尔哈通河上走过时,看到冰层已经开始化了,一些人在冰面上敲打着冰块,有些冰面冒出了水。

  郑则勇那天上早班,他穿着很薄的衣服步行去往单位,“虽然看不到太阳,但天气暖洋洋的,我以为是春天来了。”当晚他回到家中时,看到了街道和社区的人员正挨家挨户寻找有可能被熏死或昏倒在家中的人。

  事件发生后,延边州给出的原因直接指向了反常的回暖天气:“2月13日,由于天气异常转暖,气压偏低,形成230米厚的逆温层,风速不到一级,空气流通不畅,导致延边州延吉、龙井、图们、和龙、汪清、安图六县市部分居住在平房、火炕楼自行取暖的居民发生散发性一氧化碳中毒。”

  延边州的百姓普遍认可这一说法,但突然发生这么多人集体中毒,在延边还是第一次。

  不过天气原因的说法在专家那里遭到了否定。“从去年11月1日到今年2月12日,延吉共发生了逆温反常天气47次计41天,占总观测天数的40%,但这期间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煤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吉林省气象台副台长王晓明认为延边州政府给出的说法站不住脚,“煤烟中毒事件的发生和气压、天气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棚户平房

  都有谁生活在这个屋檐下

  2月19日,郑先生的母亲从中国人寿延边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手里拿到了6万元的赔偿金。郑先生也死于这次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月16日早上,有人在延吉市小营市场的一平房内发现了他的尸体。

  徐培河和郑先生有一些相同点,都是孤身一人租房居住,此次延边州16名中毒死者中有5人是租房且一人居住的。还有一点相同的是,这16人都是在平房棚户区发现的,没有一人来自楼房的居住区。

  延吉市从外表上看去,像一个韩国城市,布尔哈通河两岸的高楼,红色的延吉桥跨河而过,韩文的招牌挂满了大街小巷,初到此地的人仿佛身在韩国的一个小城之中。但从延边州委向南走出不到3公里远,就到了该市最大的铁南棚户区,一排排红色砖墙的平房长着方形的烟囱,密密麻麻看不到边际。

  这些围绕在城市四周的棚户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从通化向东北方向走,一直到延边,大小城镇上绝大部分是这样的房子,我们家家户户多少年都是在这种房子里过来的。”通化矿务局五道江矿的一位职工通过电话说:“我们以前来这里采矿,就在山沟里建起了简易的房子,儿孙们又接着在这里住。”

  简易的平房不可能集中供暖,他们只能用煤或者木头烧热土炕、加热土制暖气,至于防护措施,如果不怕冷,可以在窗户上留下一个小小的洞。

  从通化市到延边州,建在矿山四周的平房区,还有林区的伐木工人营造的一片片简易的砖或者木头的房子,逐渐扩大着规模,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城镇,连绵排列在长白山深处,用当地丰富而廉价的煤炭,烘暖了一户户人家的冬天。

  延吉市的东西南北四周,被数不清的棚户平房包围着,像是这个表面时尚的城市一个不很好看的裙摆。

  日常危险

  棚户区“谁家没中过煤烟的毒?”

  2月18日下午,一位朝鲜族老阿玛尼远远地站在徐培河住过的房子外面,手指着空房子说:“那个人是煤烟中毒死的,他爱喝酒,那天喝了酒。”热心的阿玛尼又转向这所房子的后面:“那里,第二家,也是煤烟中毒的,不过没事,出院了。”她指了一圈,用夹杂着朝语的话介绍着,一排排的长着方形烟囱的平房里几乎每家都有被煤烟熏倒的人。

  “谁没有中过煤烟一氧化碳的毒?只要在平房住过,并且过冬的人,估计很少有人没有过。”北山街以前是延吉市的郊区,近几年随着城建的扩大被高楼包围进了市区,住在这里的李正喜说,他们一家四口大人孩子都煤烟中毒过:“以前,没人把这当回事,重的跑到医院打针输水就好了,轻的洗把脸,呼吸点新鲜空气,就该干啥干啥去了。”

  几乎延边州每个在平房内居住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一天早晨从炕上醒来,头昏昏沉沉的,打不起精神,大人会打开一点窗户,让外面的空气进到屋里来,稀释一下屋内的煤烟。

  当然,煤烟中毒死人的消息有时也会在平房棚户区的大小胡同内传递,但没有谁会大惊小怪。不仅仅在延边州,即使在整个长白山区,从最北的图们到南麓的通化市,上百万生活在棚户区的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于煤烟在深夜里的袭击。

  “我们这儿的医院有时也接诊煤烟中毒的病人,但不多,不像延边这次那么多。”白山市一家医院的医生说:“哪年没有这种情况啊,这里大部分的人都要住在平房里。当然,我们这儿是汉族式高炕,烧火做饭的地方与炕是隔开的,这样危险要少些,朝鲜族大炕都是低炕,烧火的地方与炕连在一起,人到晚上就枕着煤火睡,呼吸到的煤烟当然就多了。”白山市与延边州南部接壤,同属于长白山区。

  棚户区再造

  住上了楼房取暖费怎么办

  就在延边州煤烟一氧化碳群体中毒事件发生前10天,山南麓的通化市政府发布了一份文件,将在2006年对全市的棚户区进行大面积商业化改造。吉林省委省政府在2005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则表明,该省将利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15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进行改造。此项政策将惠及37万户家庭、100多万人口。

  对于棚户区的改造,一直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点。一份资料显示,2006年,延吉市将完成5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延边州下属的敦化市则要完成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这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的边境小城来说,并非一件易事。这次发生在棚户区的中毒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棚户区存在的危险,让更高一级的政府官员和百姓深刻认识这种危险,对于将来改造棚户区,无疑是一种信号。

  延边州政府一位官员显然仍停留在对亡者的伤痛之中:“我们这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如果他们都住在楼房里,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但是,如何让那些生活贫困的棚户平房的主人住得上楼房呢?

  为此,延边州对将来拆迁掉的平房主人回迁,划定了一个45平方米的界限:平房不够45平方米而想回迁面积达到45平方米的,差额面积由当地政府“买单”。但这将对政府来说,是一个多大的单子呢?据有关部门估算,延边州现有需要改造的棚户区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涉及到的人口达65万。

  “我们不一定喜欢住楼房,那样取暖费是交不起的。”李正喜说,他现在的房子一个冬天下来也就几百块钱的煤钱:“还能做饭,烧炕、取暖,搬到楼房里要多花很多钱的。”

  钱,不仅是困扰延边州居民的难题,即便在南麓的通化、白山等市,煤矿下岗工人、林区的工人是那里的居民构成主体,他们的荷包显然也不饱满。

  因此,这又将是一个难题。这个冬天即将过完了,在下一个冬天,预防煤烟一氧化碳中毒,看来仍将是长白山区和东北地区的棚户区居民的一大难题。(本报特派记者喻尘)(

南方都市报

  相关专题:吉林延边居民一氧化碳中毒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