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报告预测2050年最低月薪遭网友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4:32 光明网 | |||||||||
2月7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发布,预测2050年平均寿命超80岁,大学普及率超80%,出国旅游率超50%,三险覆盖率达100%,最低月薪1300美元,没想到却引发巨大的争议。 2月17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显得十分疲惫。在他身后,崭新的报告堆放半人高,准备寄送给所有两院院士。
“20年后,我们才能回答网友的问题” 记者:《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遭遇很多批评,你是否注意到了这些评价? 何传启:几个大的网站上每一条评论我基本上都看了。我为此去了三次网站,对网友的提问,包括一些尖锐的问题,都在线做了解答。 有些评论,我认为不客观,他们没有读我们的报告。我希望他们沉下心来,花上一天时间读一读我们的报告,或者到网上看看报告的电子简版,然后给出一个比较中肯的意见。 记者:你是说他们误读了这个报告,有哪些指责你觉得不客观呢? 何传启:我们的报告是一个基础研究的报告,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报告,也不涉及现行各项政策的研究,那是政府咨询报告做的事。 很多人的批评是针对现实的,例如贫富悬殊、社会保障缺位、医疗教育改革的不成功、腐败和道德的问题,都不是我们现在能回答的。我们的研究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基础理论研究;第二个层次是分领域研究,例如经济、社会、地区、环境;第三个层次是分专题,比如教育、医疗、工业、农业、金融等等。 这些研究计划已经排到了20年后。三个层次做完后,才可能进入应用研究,这是第四个层次。到那个时候,我才能回答网友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 记者:可这些恰恰是公众最关注的内容。毕竟,2050年是太远,人们更想知道2007年有哪些好事能降临。你会在下一个报告中涉及这些公众有迫切需求的内容吗? 何传启:不会。我与中国科学院签定了一个8年的研究合同,他们每年资助我们60万元科研经费。合同确定了8个主题报告,从2001年开始,现在已经连续出了6个。我们首先要完成这个任务,按部就班,不完成合同里的任务,我的信用就要受到质疑。 如果这些工作做完,可以考虑向其它领域扩展,但那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不是我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用数字预测,就像‘盲人摸象’,只是提供可能性” 记者:那么,现代化研究对现实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何传启:“现代化”是我们的国家目标,小平同志提出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可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用50年时间去奋斗实现的世纪工程啊,难道不需要学者对这个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吗?如果对现代化本身缺少系统的研究,你说这个现代化还能够实现吗? 所以我们选取了90个指标,通过连续评价,从世界现代化前50年的平均发展速度推演到2050年发达国家是一个什么水平,中等发达国家又是什么一个水平,我们离目标值还有多大的距离,做到知己知彼。 目前在国内,也有一些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做现代化研究,我们的成果可以说是一流的。 记者:我看到你的研究有着种种假设前提,例如“不发生世界大战;未来50年世界的平均发展速度与过去50年基本持平;未来50年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30年发展速度基本持平”等等。另外,你的报告里也没有提到类似自然灾害和政策突变导致的影响,用这种方式来预测中长期社会的发展是否科学? 何传启:你这么问是对科学不了解。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有假设前提和成立的边界条件的,不可能是绝对真理,都是相对真理。 社会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而我们用数字来研究社会,用线性的方式去预测社会的未来,就像“盲人摸象”,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提供一个可能性。过去50年,世界也发生了很多灾害和时局震荡,我们现在以过去50年来推演未来50年,肯定有一定的误差,但是这个误差不会颠覆基本的规律。 “到2050年,最低月薪1290美元,是个底线” 记者:“2050年最低月薪1300美元”是今年引发争议的焦点,提出这个数字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何传启:你知道“木桶原理”吧:木桶是很多木板组成的,它装水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社会领域中,最低工资标准便是最短的木板之一。 1300美元怎么来的?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我们把它换算成月薪:2001年中国的最低月薪是23美元,而美、英等14个发达国家在2003年的平均最低月薪是1290美元。 小平同志说205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研究历史数据发现,中等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平均差距在50年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中国要在2050年真正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其中的一个指标——最低工资不应低于50年前发达国家的最低工资,也就是2003年前后发达国家的平均最低工资。 如果到那时候我们还达不到1290美元,那就很恐怖了,贫富差距不敢想象。它是一个底线。 记者:但1300美元毕竟是50年后的工资,有人问如果到时候他拿不到这个数该找谁去理论?你能否说说它对于现实有何意义? 何传启:从现实考虑,2001年的最低工资是23美元,如果要实现1300美元的目标,在未来的40多年里就需要保持8%的增长率。如果政策向低收入阶层倾斜,基尼系数再小一点,就更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反之,如果最低工资标准不调整,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最后的结果取决于社会和政府的共识,如果认为提高劳动者收入的重要性不亚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话,那这个目标就可能实现。所以我们把最低工资标准纳入36个监测指标中去,希望社会各界关注低收入者,让他们也能同步享受社会现代化的成果。 记者:那么,社会领域中的一些软指标,像满意度、幸福感、社会公平,也不在你的研究范围之内吗? 何传启:这些软指标实际上是生活质量的内涵,本来应该是报告涉及的范围。比较遗憾的是,这个报告是定量化的研究,而这些软指标没办法量化。如果我在报告中要提到中国公众的幸福度和满意感,就需要数据来支持,但是现在没有这样的历史数据。 “现代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康晓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我对这个报告的态度是“不以为然”。这个报告根据一些表面化的数量特征,对社会变迁过程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外推,做出一些所谓的“预测”。可以说,这基本是一些对社会科学一窍不通的人所作的社会发展预测。就我自身而言,我是没有胆量把几十年后的事预测得那么具体的。 现代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任重而道远。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就面临大量的变革问题。另外,公民社会的建设,公民自由的发展,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建立,文化的重建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不是一些数量指标所能反映的。 “对未来要有一个大体的判断” □庄礼伟(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 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是一个由诸多线性关系和诸多非线性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系统,社会科学确实无法对中长期的社会变动做出精确预测。不过人们还是需要一些比较权威的预测,从而对未来有一个大体的判断、一个大体的愿景。 一些民众的反应,其实是对现实情境的折射:工资不高,工作岗位不稳,住房、教育和医疗费用太贵等。要使老百姓对未来有比较乐观的预期,只能靠让老百姓获得良好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获得公平的发展、竞争机会,当一些人因各种原因致贫时,政府和社会也能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援助,那么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就会乐观一点,对“平均月薪1300美元”也就不会那么反感了。 现在的人们爱怀疑了、爱批评了、爱挑刺儿了,这是时代的进步,被批评者也应当有足够的肚量,把这种批评看作是推动自己进步的动力。 “坚持改革不动摇,才有成功希望” □尹保云(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这个报告的有些数据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鼓舞大家对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起到宣传的作用。现代化研究难度很大,对综合性思维的要求比较高,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对报告的要求不宜过于苛刻。 但何传启说的实现2050年目标的三个前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经济、社会、政治的结构以及人的价值观方面的相应的变化的条件,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经济数字增长的问题,而是各个方面相互关联的综合性变化,这是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艰难性的原因之所在。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现代化的规律,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才有成功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