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谭竹青:把社区建成居民的"温馨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21:06 新华网

  拆自己家建起幼儿园

  在70年代,东站十委附近没有一家像样的幼儿园,入托难的问题弄得年轻妈妈很苦恼。当年30岁的房秀琴是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每天早上背一个,抱一个,挤车上班。冬天,大人孩子都裹上棉衣,房秀琴累得手发酸腿发软,眼看过去一趟又一趟的公共汽车,就是挤不上去,上班经常迟到。有一天,房秀琴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哭着找到谭竹青说:"谭主任
呀,城里都办了幼儿园,咱咋不办一家呀!天天抱着孩子挤车,我真的受不了啦!"谭竹青安慰房秀琴说:"小房,你别着急。你看咱委的小吃部刚有点模样,我们还要建麻花作坊、鞋厂、皮革厂、服装厂,等咱们攒够了钱,第一件事就是把幼儿园办起来。"

  1978年,十委靠着平时一点一点的积攒,终于有了办幼儿园的钱。于是,谭竹青请来设计人员开始筹建幼儿园。图纸设计好了,可选址实地测量时,需要拆掉她家的半间住房。当时大家都主张把原来的设计缩小一点,谭竹青的儿媳妇也有想法,哪有拆自已家的住房办公家事儿的呀!可谭竹青从大局出发,坚决主张拆房,她说:"这是为居民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盖回幼儿园不容易,不能让孩子们受委曲,该咋办就咋办,我家里人的工作我来做。"

  幼儿园很快建成了,极大地方便了十委附近的群众,年轻的妈妈们再也不用为送孩子的事发愁了,可谭竹青一家人的房子仅剩下不足10平方米,就在这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中她们一住就是10多年。

  圆了居民楼房梦

  东站十委原是一片棚户区。论居住人员,居民中最高职级是科长,论居住条件,小房套小房。老住房的儿女们长大了,结婚没地方住,便在老房外接盖小房。条件好的,上个尖顶房梁,便于大雪滑落清除;穷一些的,买块油毡纸压一溜砖,冬天大柈子也烧不暖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街道为整顿市容,防止火灾,两次安排拆"三小",可是扒掉没几天,小房又灰头土脸地钻出来。胡同里的道路是泥土路,一到雨天,走路不知如何下脚,居民抱怨说:"泥浆污水无处流,比'龙须沟'还'龙须沟'。"大家心里有话,都愿意找谭竹青念叨,有的叫谭姨,有的叫老妈,有的叫大姐,说的都是一句话:"咱们什么时候也能住上干干净净的楼房?"

  谭竹青立下誓愿:"一定要让十委全体居民住上'三气'楼房!"远在北京的国家机关仿佛听到了这位最基层"小巷总理"的心声,1994年,国家建设部发出关于为低收入群众建设安居工程的通知,经费由政府补助一部分。经谭竹青多方奔走呼吁,1995年,十委社区被列为长春三片棚户区改造试点之一。有了这美梦成真的机会,谭竹青别提有多高兴了。她立即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动员开发商到十委开发,最初几次都没有谈成,原因是开发商认为开发十委不赚钱。谭竹青不气馁、不灰心,多方奔走,终于打动一家开发商,但开发商对拆迁问题表示担忧。她胸有成竹地打保票说:"动员居民搬迁的事包在我们身上!你们尽管负责拆迁盖楼,但要保证房屋质量。"为了缩短拆迁时间,让居民尽快住上新房,她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有的"钉子户"磨破嘴皮才答应搬迁。对于一时借不到、租不起周转房的困难户,她和几名委主任四处想办法帮着找住处。这样,从拆迁公告发布之日起仅用42天300多户房子全部拆完。开发商感慨地说:"这速度也就是在十委,在老谭太太这儿能有!"就这样,先后分三批共开发棚户区16万平方米,使近4000户居民"像做梦一样住上了'三气'楼房"。就在她去世前四天,东站十委最后一家回迁户也搬进了新楼房。

  让社区美起来、亮起来

  社区经济有了发展之后,谭竹青就想着早一天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经过谭竹青协调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修建了3条柏油路,铺设方砖3000平方米,种植草坪5000平方米,栽种树木10000余棵,花卉30000余株,新建精品绿化景点3处,体育健身路径1处,使社区环境初步得到美化、绿化、彩化。谭竹青为改善社区益寿院的环境,筹集资金30多万元在经济开发区新建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大楼,先后有150多位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2000年以来,又投入85万元,建社区服务中心,设便民服务窗口,方便了群众办事。谭竹青在抓好社区环境硬件建设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居民的素质。她组织居民开展"人人动手、美化家园"、"创文明楼院"等活动,狠抓居民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垃圾袋装化,做到了无乱堆乱放、无卫生死角、无落地垃圾,让楼道亮起来,让庭院美起来。生活在十委社区的居民都说:"十委社区不但环境好,老百姓的心里也敞亮。"

  燕子垒窝一口口泥

  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东站十委有了一点积蓄。在别人眼里,十委的事业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谭竹青并不满足:经济上去了,目的是啥?要造福百姓!谭竹青和班子成员商量,决定拿这笔钱发展委办服务业,建敬老院和托儿所,为居民解决"孩子入托难、孤寡老人生活难"的实际困难。

  可真要办这些事儿,十委的积蓄有点捉襟见肘。还是那句老话,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还是那套老办法,谭竹青带上委里的工作人员到处"溜达",看到哪里施工拆房子,就上前搭话,以最低的价格买那里的旧木料、房架子、旧门窗。一开始人家理都不理,赶他们走。谭竹青不管这些,一遍又一遍地介绍情况,说明原因,后来人家被老太太的精神所感动,旧木料几乎都是白送给她。沙子、砖、水泥上伊通河挖一点儿,到马路边拣一点儿,找施工队要一点儿。几个月下来,材料总算凑齐了,人工怎么办?谭竹青一张罗,委上经她帮助过的小青年来了一帮,技工又是她丈夫宋国华,打杂、后勤这一摊儿又是谭竹青和她的几位老主任的事儿了。

  人心齐、泰山移。3个月过去,两座分别为240平方米的小二楼盖起来了,十委的12位"五保户"和孤寡老人住进了"益寿院",托儿所招收了30多名学龄前儿童。在现在人的眼里看来这些可能不算啥,可在当时那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十委当时在全市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由居委会办敬老院、第一个由居委会办托儿所、第一个从小房办公到宽敞整洁的两层楼房办公的居委会。

  十委是群众眼中的"社区明星"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东站十委社区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但是在成绩面前,谭竹青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大胆创新,使十委社区的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2000年初,长春市对社区规模进行统一调整,十委社区管辖的户数由500多户扩大到3800多户。面对这样一个大摊子,谭竹青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高起点、高标准来谋划社区各项事业。她大胆设想,重新打造十委社区,使十委社区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一面旗帜。

  谭竹青说到做到,积极协调资金,找专人设计,投入资金200万元,一个装饰全新的社区办公楼呈现在居民面前。优雅宽敞的"一站式"大厅;温馨舒适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朝气蓬勃的健康活动室;充满浓郁书香的图书阅览室;体现民主议事的居民议事厅;居民活动的多功能活动室;记载着十委历程的社区展室,无不体现谭竹青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气魄。居民没有活动场所,她又协调政府相关部门为居民安装健身路径;居民出行不便,她协调市政,铺设巷道,种植花草,美化、绿化环境;居民文化活动少,她组织居民开展各类文艺汇演、消夏晚会、邻里节等文化活动。一个具有现代气息、安定祥和的文明社区呈现在人们面前。

  现在,十委社区已经拥有自己的服务大楼、商场、洗浴中心、敬老院、托儿所、卫生服务站等设施,先后被评为吉林省"精品社区"、长春市文明示范社区、长春市"十大魅力"社区,被群众誉为"社区明珠"、"温馨家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