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竹青:社区居民的解难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21:11 新华网 | |||||||||
藏家的生活有了"奔头儿" 东站十委社区138组有个叫藏金海的,妻子患有小儿麻痹,走路拄着双拐,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藏金海是农村人,进城后一家人住在岳母家院内的一个小棚子里。1996年,东站十委棚户区改造时,他家的小棚子也被拆掉了。因为小棚子没有房照,按照规定不能分房子,可家里生活困难又买不起房子,一家人愁坏了。谭竹青知道后,多次和开发商协调,给藏
"谭主任给了我一个温馨幸福的家" 1986年,袁淑清的单位不景气,好几个月开不出工资,她爱人每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元钱,孩子还在上学,一家4口人经常为生活费发愁。有时,袁淑清和她的丈夫愁得一整天也不说一句话,一开口就吵架。一天,袁淑清的孩子放学回来说,学校要交下学期的学费。袁淑清和丈夫为了借钱的事又吵了起来,第二天两人就开了离婚介绍信,还分了财产。 谭竹青不知从哪里得知这个消息,把袁淑清叫到居委会,仔细地询问她家的处境,耐心地开导袁淑清说:"小袁呀,你不用着急上火,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闹离婚。生活上有困难,我们可以帮你们解决。"她又从兜里拿出100元钱塞到袁淑清的手里,说:"先把孩子的学费交上,明天你就到咱委的粮店上班。"当时,袁淑清乐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知说什么感谢话才好。 自从到十委工作后,袁淑清和爱人再也没打过架,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如今,袁淑清已经当上了东站十委敬老院院长。她经常说:"是谭姨给了我一个温馨的家、一个幸福的家。" 娘仨住上了两室新房 居民刘艳秋曾是下乡知青,与一位农村男青年结了婚,生了一男一女。后来,刘艳秋与爱人离了婚,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城里,在东站十委买了一处小平房。1992年东站十委拆迁时,刘艳秋因为房子没有房证,不能回迁。正当刘艳秋为这事着急时,街坊邻居告诉她社区的谭主任是个热心人,于是她就找到谭竹青。 谭竹青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几名社区工作人员去了解情况。工作人员到刘艳秋家一看,发现房子是临时借用的,床是临时用木板搭起的,盖的是没有被罩的破棉絮,家里仅剩下两斤米,娘仨儿用大葱沾着盐水吃饭,窗台上摆着一溜儿打完的空吊瓶。社区工作人员回来后把所看到的情景向谭竹青作了汇报。谭竹青听完含着眼泪叫社区工作人员马上给刘艳秋买50斤大米、50斤面和10斤豆油送了过去,还带去了社区敬老院腌的咸菜,并把她列为十委的扶困对象,每月补助100元。以后,逢年过节,谭竹青都派工作人员给刘艳秋家送去米、面、豆油、鸡、鱼、肉等慰问品。回迁时,谭竹青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免费为她落实两室住房。为了表示感谢,刘艳秋一直想给谭竹青送点礼,可每次谭竹青连门都不让她进。 "谭姨待我比亲妈还亲" 东站十委有个居民叫马小花,46岁,爱人去世早,和女儿相依为命。一提起谭竹青,马小花都止不住眼泪,说:"我这辈子也忘记不了谭主任对我的恩情!" 1994年,爱人因病去世后,马小花就寄居在妹妹家里,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一度使马小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就在这时候,谭竹青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一天,谭竹青来到马小花家中说:"小花,有困难不要紧,有党在,什么沟沟坎坎都能过去的。"随后,谭竹青就与八道街小学协调,把马小花的孩子送进了学校。看到马小花东奔西跑地找工作,谭竹青就把她安排到社区敬老院当服务员,还让她们娘儿俩免费吃住在敬老院,使她们的生活有了保障。马小花逢人便说:"是谭主任救了我们娘儿俩,谭主任待我比亲妈还亲哪!" 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 2004年的冬天来的格外早,春城人盼望的采暖期如期而至。但是东站十委社区安居工程A、B两栋楼还没有供热。一天上午,二道区民政局局长梁翠霞到十委社区办公事,正遇上8、9个居民在向谭竹青反映采暖期已经过一周,但A、B这两栋楼还没有供热,向物业反映几次也没得到解决。谭竹青一听急了,说:"你们怎么不早说呢?这大冷的天老人和孩子能受得了吗?你们快回去等着吧,我马上去协调这事,争取明天给你们供暖。"几个居民听后都高高兴兴地走了。对谭竹青的"轻率答复",梁翠霞有些疑虑,说:"谭主任,你再宽限两天就好了,万一明天通不上气咋办?"谭竹青说:"不行,这天太冷了,晚一天通气老人孩子就多遭一天罪。一会儿我跟物业领导说,让他们明天就给这两栋楼通气。"说完,就拿起电话找到物业公司经理了解情况,并反复强调物业应从居民利益着想,从稳定的大局出发马上供气。第二天下午两点,暖气热了。得知这一消息后,梁翠霞惊讶地说:"谭主任你咋这么厉害!什么事都难不住你!"谭竹青却说:"社区就是为居民服务的。咱社区工作者只要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