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纪录片的路该怎么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0:0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纪录了过程不等于拍到了故事,因为“原生态的纪录过程”和“纪录原生态的故事”不是一回事。大凡只纪录事件过程的片子,不但没有可视性,而且反映问题也往往浅显 第19届FIPA国际电视节日前在法国海滨城市比亚里茨举办。冷冶夫作为惟一一名亚洲终评评委,全程参加了这个在国际上最具影响的国际电视节。笔者日前就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采访了刚刚从FIPA国际电视节回来的冷冶夫先生。国产纪录片的两个症结———制作费用
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投入,与欧洲各国相比,冷先生用“少得可怜”来形容。中央电视台前不久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故宫》,花费了500多万元人民币,可这是一部12集的纪录片,总时长达到了960分钟。平均50分钟的制作费20多万元,这与欧洲的普通纪录片的制片经费100万人民币以上相比,还是“过低”。湖北电视台有个纪录片导演,为了拍摄金丝猴,在神农架整整驻留了一年,后来还是因为经费所限,不得不返回。 冷冶夫表示,我们谈制作费的投入差距,并不是说“投入越大越能出现好作品”,但投入的过少,的确会影响纪录片的整体质量。 其次,报题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片子的质量。欧洲人对纪录片的选题非常重视,他们说,选择了一个好的选题,就意味着节目成功了一半。欧洲纪录片界从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到报批申请资金,到筹备完毕,一般要花费10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有时甚至超过一年。而一部纪录片的制作时间却只有8个月左右。中国的报批方式比起欧洲国家要简单的多,特别是在选题论证方面不够充足和严谨。冷先生在1999年担任总导演拍摄一部4集纪录片的时候,导演阐述加上经费预算表还不到1500字,批下来40万元经费的时间是17天。广州某电视台要拍摄一部城市环保系列宣传片,由于是市里一位领导的提议,所以方案和预算还没有写出来,电视台就已经开机了,结果中间增加了2次经费。另外,在纪录片制作经费的审查上(大型纪录片除外),我国一般都是由行政部门、电视台一把手把关,一支笔定夺。而很多欧洲国家是电视台、财务部门、民政部门、司法部门等等,多个部门签字才能生效。比如在意大利,导演的拍摄计划和预算方案在经过金融等专业部门审查时要写几万字的方案,厚厚的一本。如此对比,能看出欧洲纪录片高水准的原因。 目前,我国电视台总数已超过2000家,频道数量超过3500家,是日本电视台的数倍,是美国电视台的几十倍,然而,纪录片频道却寥寥无几。英国只有5000多万人口,可是开办的纪录片频道非常多,比如纪实频道、真实频道、探索发现、国家地理等等,里面的内容设置也很有“国际性”。法国电视5台也是纪录片频道,每天24小时基本播放的都是纪录片类的节目。全民DV热中有遗憾———创新意识不强画面欠冲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拿起手中的小DV机,纪录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呈现出全民DV热的势头。目前各种DV大赛火爆举办,各类DV作品不断涌现。仅近期就有中国大学生DV大赛、“我V,我秀,魅力乐山”中国首届DV大赛,“谁不说俺家乡好”DV大赛等赛事。各大电视台也相继开辟DV节目,较为突出的有2004年央视《讲述》栏目举办《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作品展播暨评选活动,其中《邝丹的秘密》、《俺爹俺娘》获大奖。2005年《讲述》举办“托起明天的太阳”DV大赛。 与国外的纪录片相比,冷冶夫先生概括了目前国内纪录片的一些问题。首先,中国纪录片的选材上的创新意识不强,往往局限在“自家门前”,比如某某得病获得社会关爱、山里一家人、民俗葬礼、孤儿孝敬继母等等,选题多不是世界关注的。意大利独立导演J.m认为亚洲的纪录片选题没有国际性,题材与表现手法过于本地化,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的资深制片人尼古拉·卡拉克罗讲,他们很少能看上亚洲(中日韩)的纪录片,因为其选材范围窄。 其次是节奏慢和画面的冲击力不够。中国有一部表现“少数民族葬礼”的80分钟纪录片,法国导演马丁说,这个片子只能编到25分钟以下。 第三,中国的纪录片表意性与纪实性两种创作形态各走极端,多数纪录片缺乏两者的融合,写实是中国纪录片的“王牌”,但是却往往忽略其它的因素,如灯光、音乐等,缺乏艺术性,创作并不是完全写实。作为业内的专家,冷冶夫对国外的纪录片市场非常了解。他说,目前,国际纪录片领域不仅在形式上突破创新,而且在题材的选择上,时空结构的创新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写实派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派,取前辈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 此外,题材自身缺乏艺术性,拥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不多,单一时空的创作方式等也限制了纪录片创作。 对此,冷冶夫先生还专门谈了关于DV创作的问题。他提出,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打破了过去一些电视媒体把国家大事、英模人物作为纪录片创作准则的框框,但是平民化、个性化绝不等于随意化。有些民间DV人把流浪汉、三陪女,甚至是同性恋者作为题材拍摄,但这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不能把平民化、个性化与随意化、自由化混同起来。 冷冶夫认为,好人好事不等于故事,纪录了过程也不等于拍到了故事,因为“原生态的纪录过程”和“纪录原生态的故事”不是一回事。大凡只纪录事件过程的片子,不但没有可视性,而且反映问题也往往浅显。在创作中要注意纪录他们中间发生的矛盾和故事,千万不要把过程和流程当做故事。 中国纪录片的路应该怎样走?冷冶夫先生提出应实现与国际接轨。他很看好中国纪录片前景,毕竟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而且,又处在高速发展中,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生活形态及内心都随之巨变,这给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关链接 ●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是欧洲最重要和国际化的电视方面的节日,它意在嘉奖全球的高质量电视节目。FIPA于1987年由法国电视界颇负盛名的MichelMitrani创立,1996年受比亚里茨市政府的邀请从戛纳移师比亚里茨。今年的第19届FIPA是它在比亚里茨的第10个年头。 FIPA有剧情剧、连续剧及系列片、艺术纪录片、新闻报道及纪实片、短(纪录片)节目、音乐艺术片等六个评奖单元,自创始之日起,FIPA一直起到了影视创作风向标的作用。今年的电视节上广州电视台的姚国发先生带来了参赛片《琴童》。 ●比利时是欧洲拍片经费最低的国家。拍摄50分钟纪录片,在比利时,成本是10万欧元以上,也就是人民币100万元;法国为13.8万欧元(130万元人民币),瑞士和荷兰都在20万~30万欧元之间(20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我国拍摄一部50分钟纪录片的经费,一般不会超过10万元人民币。 ●冷冶夫为中央电视台著名编导,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主创作品有《毛泽东》、《活佛转世》等大型文献纪录片,有3部纪录片入围国际电影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