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NGO首度参与政府扶贫项目 专家称有助减少腐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2:50 新京报
NGO首度参与政府扶贫项目专家称有助减少腐败

  2月21日,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项目非政府组织(NGO)招标结果产生。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关注焦点

  2006年2月21日,六家NGO通过竞标胜出,成为我国政府扶贫资源首次公开向NGO开放试点后第一批中标机构。舆论认为,该项目涉及目前国内两个关键的、同时比较敏感的领域:一方面意味着中国财政扶贫资金现有管理体制的全新尝试,另一方面则关系国内NGO的生存与发展。

  本报讯 去年12月1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的灯光打在了参加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项目非政府组织(NGO)招标启动仪式的150名嘉宾的脸上,他们中有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的官员,有国际组织、双边政府援助机构的代表,但当天的主角,是来自全国各地的36家NGO组织,和那些正在考虑与地方NGO合作参与此次投标活动国际NGO.一位NGO人士当场感叹:“我们终于走上了前台。”

  今年2月21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项目非政府组织(NGO)招标结果产生,国际小母牛项目组织等6家NGO通过竞标胜出。

  组织此次招标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称,此举对中国财政扶贫资金的现有管理体制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也是创新扶贫模式的重要探索。一旦项目试点成功,中国的NGO将有更多的机会与政府合作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中标名额中途扩充至6家

  “我们肯定会中标。”从参加启动仪式伊始,江西省青基会副秘书长戴莹就坚信这一点。2月22日,刚得知自己中标消息的戴莹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认为自己有一系列优势:作为项目所在地的NGO,他们可以整合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资源,而且在当地,他们已经是最好的NGO,曾经参与希望工程项目15年,在抗洪等领域也有很好的成绩。“而且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有活力,对一个项目有持续的热情,这也是优势。”戴莹说。

  有必胜信念的NGO不仅仅是戴莹一家。中标的美国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办事处交流发展部主任程培林坦言,他们参与此次竞标就是一个挑战。“我们要让中国肯定我们的模式,作为试点,我们要让大家都看到我们的成功。”

  昨日,自始至终参与招标工作的中国扶贫基金会NGO村级规划项目主任刘冬文透露,这个项目最始确定的中标名额是3个。“一些委员看完标书时连称没想到,NGO的投标会这么踊跃,而且投标水平也都很高,只选3个太可惜了。”后在得到委托方国务院扶贫办、江西省扶贫办和亚洲银行的同意后,中标名额由3家扩为6家。

  其实在热情背后,一些NGO也有其他方面的考虑。“现在我们省各NGO都在争吃一碗助学饭,这方面已经投资和发展平缓,我们需要社会和政府提供更多更新的模式,因我们自身的生存也是要靠社会和政府。”戴莹表示。

  江西省扶贫办主任张志豪说,他们对现在中标的6家NGO都非常满意,而且这些NGO涵盖了国际组织、北京、江西本身和外省,比较全面。张志豪说他的招标扩容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在江西扶贫时,NGO数量的增多促使他们之间竞争,以求更好的效果。

  评标过程专家全程监督

  王行最,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此次评标委员会委员。“我是2月初拿到了各NGO标书的电子版本,2月中旬拿到的正式文本。”王行最说。

  在此之前,刘冬文和他的同事们于今年1月1日共收到了18家NGO(或NGO联合体)的投标意向函,19日投标截止时,有10家NGO(或联合体)提交了11份投标文件。此后他们对标书进行了初步整理。

  2月17日,王行最和其他14名委员在仔细研读各NGO投标文件后,评标会召开。由各评委发表意见,最后是打分、统计。整个过程由福特基金会的专家进行监督。

  评分标准中规定了NGO技术建议书各部分分值:NGO以往开展类似项目的业绩10分;NGO参与村级扶贫试点工作的技术方案40分。其余50分为NGO拟参加本项目的主要人员,评标时将对这些人员的基本信息、教育和培训情况、工作经历以及相关的项目业绩进行考察。

  “我更希望这种招标的方式,变成一个常规的工作。”评标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康晓光教授在2月22日的发布会上说。

  中标NGO月底签合同

  按照该项目设计,国务院扶贫办和江西省扶贫办将提供1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全权委托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招标选择一些NGO在江西省的22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村级扶贫规划项目。亚洲开发银行从英国政府出资设立的扶贫合作基金中提供了100万美元,用于支持非政府组织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的设计和示范推广。

  作为试点项目的实施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将负责项目试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给参与试点实施的NGO提供能力建设。此外,中国扶贫基金会还将为此项目提供相当于10万美元的无偿投入。

  据了解,目前中标的6个NGO在项目第一段,拟先对应江西当地6个村开展工作,每个NGO先期还将得到项目扶贫资金50万,及5万行政经费,该阶段计划时间在两年左右。不过中标NGO目前还不知道自己对应的村,只有在本月底签订合同时才能确定。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赵大兴,就如何开展项目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们首先会和当地政府合作,了解当地政府在此前扶贫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后开始对当地资源等状况进行调查,以及对当地贫困户的了解,找出贫困的原因,需要做哪些工作,最后由他们的专家、项目部门与当地政府共同制定发展规划。

  “我想当地老百姓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赵大兴说,项目在执行中肯定会有困难,例如修路等项目肯定会触及征地问题,但他表示会疏通政府到民间各方面的关系,执行项目也会通过村里组织开展。

  ■专家观点

  NGO参与有助减少系统腐败

  专家称,政府与NGO合作扶贫是“三赢策略”

  去年12月19日的项目启动仪式上,康晓光与评标委员会的专家已就此项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康晓光认为,政府与NGO合作是一个三赢策略,即社会可以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政府可以实现政策目标,提高资金效率,减少系统腐败,而NGO则可以拓展生存资源,更好服务社会。此外政府与NGO的合作,也关系到政府职能转变与公民社会建设。

  评标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表示,中国的政府扶贫部门已着力于要逐步发育和完善多元化的扶贫服务机制,这个项目就是对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和扶贫模式进行创新的重要举措。

  江西省扶贫办主任张志豪认为,扶贫工作要转变政府职能,如果没有NGO,政府职能就无处可转。

  “这一次我们开了个头,但是NGO也不是说一定比政府好”,张志豪说,“从长远看,NGO可改变目前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让他们试一试,也许能走出一条新路。”

  ■评审花絮

  “裁判”中途变“球员”

  在项目启动时,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了由16人组成的评标委员会,他们分别来自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主办单位和地方政府等不同机构。在中标结果公布时,原先16人评标委员会委员变成了15人。刘冬文说,评标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后来表示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征得同意后退出委员会。最终,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也成为中标的6家NGO之一。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太凌

  本版制图 丁华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