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贫困县违反政策乱收费 农家孩子被逼辍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8:06 新华网
贫困县违反政策乱收费农家孩子被逼辍学(图)

兴和县新建的教育园区,包括县一中和四中两所学校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贫困县违反政策乱收费农家孩子被逼辍学(图)

为给弟弟凑学费而匆忙出嫁的樊莉


  内蒙古兴和县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01年和2005年该县先后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和"两免一补"助学政策,学生上学费用理应大为降低。然而,记者近日在该县采访发现,一费制在当地并未遏止住乱收费,"两免一补"也未真正落实,由于上学费用沉重,不少农家孩子被迫中途辍学。

  “一费”以外的乱收费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一费制收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收费分为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3项。初一学生每学期210元,初二、初三年级每生每学期220元,学生如使用课改教材,收费又有所提高。除此之外,住宿学生每学期须交60元的寄宿费。作为贫困县,2005年兴和县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学生杂费、课本费全免,国家补贴一部分住宿费。按照这两个标准,该县农村初中住校学生除伙食费以外,只须交学校20元的作业本费和一部分住宿费,二者相加不超过80元。但记者采访发现,学生所交费用是这个数字的数倍。

  兴和县四中是2005年10月份刚刚建立的一所初级中学,目前在校生有2100个,其中住校生1800人。该校初二的一些住校生对记者说,2004年10月转到这所学校时,交纳费用440元,其中2个多月的伙食费为225元,卫生服务费40元,校服费115元,住宿费60元。随后学校又收了56.5元,包括练习册费、考务费、桌套费。再后学校又收了100元,为补课费、晚自习辅导费。放寒假以前又收了11.2元,为寒假作业费。不到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共交学校607.7元。

  据了解,兴和县四中的生源主要来自刚刚撤校的七所乡镇中学的农村学生,在撤校以前,这些学生在7所乡镇中学已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并已经交了学校费用。一位初二学生告诉记者,他前半个学期在朝四夭乡镇中学上学,学校已经要了130元,还要了5元班费,其中还有40元的保险费。这一个学期,两所学校他共交了学校740多元。

  乱收费情况不仅在四中存在,记者采访发现,在其它一些学校,不仅一费制没有落实,连"两免一补"政策也没有实施。

  鄂尔栋乡海窝村村民郝峰的孩子郝晓凤在县城新城小学上四年级,2004年开学交学校510元,其中住宿费160元,学杂费60元,课本费100元,保险费40元,此外还有伙食费以及郝峰说不出来的费用。村民王飞的孩子也在新城小学上三年级,开学交了学校480元,放寒假前又交了168元,名目是补课费、饮水费、晚自习费。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兴和县城小学中,还有一项叫"代管费"的收费,一位小学校长称10元钱的代管费是用于学校替家长管理孩子所用。

  据记者了解,2006春季开学,兴和县各中小学将要向学生收取一种叫服务性收费的费用,其中包括卫生保健费和校外活动费,小学生每学期50元,初中生每学期100元。

  “卖女”交学费,乱收费逼迫寒门学子辍学

  记者采访了解到,因为收费高昂,兴和县部分学生已因交不起费用而辍学,更多的学生是借债上学。

  在兴和县农村行走,随处可见在一排一排的土坯房,该县农民最重要的谋生手段是打工和种地,许多人家生活都过得比较窘迫。在大卜村村民武玉家里,武告诉记者,他家供着两个孩子上学,小孩子在县里一所中学上初一。一年得花3500元。老大在外县上高中,一年花6000元左右。武玉长年外出打工,一年全家能收入1万多元,除了补贴家用,还不够孩子读书的费用。去年一年,他欠下外债4000多元。

  贫穷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台基庙乡贾二梁村

  许多人因为借不着钱,最终选择了让孩子中途退学。在贾二梁村,记者见到了辍学樊林女孩及其家人。樊林原在县四中上初二,当学校向学生要100元的补课费等费用时,无力负担的父母强迫中断了她的学业。樊林很想读书,这句话是她反复向记者强调的。

  樊家共有三个孩子,除了樊林,还有一个在集宁市上初中的儿子。为了供这两个孩子上学,樊林父亲樊有诚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早早地将大姑娘樊莉嫁出去,以便换取男方家给的3000元财礼钱,作为其弟弟妹妹上学的代价。但樊莉显然不愿意这么早就出嫁,她和马上就要结婚的男友不过认识10天,面对记者,她一直不停地哭。

  樊有诚说,为了供孩子读书,他该干的活都干过,下过煤窑,烧过白灰,卸过火车皮,身体已经被压坏了。去年,他被医院检查出患了基底细胞癌,花了5万元钱,欠下了4万多元钱。出嫁大姑娘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即使这样,还是供不起两个孩子,只能让樊林辍学。

  记者不知道在整个兴和县有多少因为贫困辍学的学生,但可以想象的是,这个数字应该不会太少。就在采访樊林一家的时候,在同一个村子,我们遇到了和樊林年龄仿佛的两个女孩,一个叫刘文青,一个叫樊敏,今年都16岁,2004年两个女孩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刘文青的姐姐和樊敏的哥哥都没有上完初中,在2004年也都双双辍学。这两个孩子说,辍学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贫困。

  据兴和县四中初二年级的一些同学说,因为学校收费太多,许多同学选择了退学。其中,初二9班退学38人,初二10班也走了20多人,其它班级他们不清楚情况。而一些学生称,他们这学期已经是借债上学,下个学期能否继续上还是个问题,有的学生明确告诉记者,今年开学他们不打算来学校了。

  学校为何乱收费?

  兴和县教育部门不认为他们是在乱收费,但同时告诉记者,按照“一费制”办法收取费用,根本不足于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兴和县四中校长马喜说,学校资金紧缺,运转困难。光取暖费、水电费、食堂承包费用一年就得54万元。如果学生按照一费制收取费用,连这三项费用都不够。目前学校欠债达30万元。

  兴和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国家一费制政策规定,政府应在拨付足额公用经费的前提下,学校收取一定的杂费。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初中生每学年公用经费140元,小学生每学年110元。但兴和县是贫困县,只能保人头工资,公用经费多年来一直是零拨付,所以有的学校连取暖费都交不起。

  但兴和县并非没有一分教育经费。据了解,作为贫困县,国家每年都给兴和县下拨一定的教育经费。2005年,兴和县的教育转移支付为300万元,但这笔钱没有用在全县学校的基本运转上,而是全部被用在了新校舍的建设上。作为一个还未“普九达标”的贫困县,兴和县希望在2006年能够通过“普九”验收,达到这个愿望,基础建设自然是很重要的。因此,既是学校布局调整所需,又是“普九”达标所愿,2005年10月,兴和县规划5000多万元的高标准教育园区(一位校长称园区建设“一百年不落后”)基本建成,园区中有两所学校,其中四中是其一。这个教育园区欠下了很多债,有巨额的建设资金是由工程队垫资的。面对如此巨额债务的重压,乱收费显然是有迹可寻的。

  没有了教育经费的学校会怎么样?头道脑包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只有9名小学生,似乎是一所被上级教育部门遗忘的学校。在该校,烤火煤得学生自己带,粉笔等教学用具得学校自己买,一切都得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学校资金来源就是每个学生30元的杂费。而令人慨叹的是,杂费是“两免一补”政策中明确要求免收的。但是,假如这所普通的小学真的能够做到按政策收费,那学校恐怕所有的教学用具都得学生出钱买了。

  有没有下一个”兴和县”?

  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这一政策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个政策,对所有农民来说,都是天大的好消息。

  在兴和县,农民不是不知道国家政策,海窝村村民郝峰就曾疑惑地问记者:都说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为什么我们这么穷的村就没享受到?但疑惑归疑惑,学校要求交的费用还得不情愿地交。作为个体的农民来说,学校是强大得无可匹敌的。尽管知道学校要的钱明显很多,但拒绝交纳等于把孩子也推出了校门,只要有一丝别的办法没人愿意这么做。

  但很多农家确实没有别的办法,他们被动地拒绝交费意味着孩子主动辍学。事实上,记者采访发现,"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兴和县农村并不大,恰恰相反,读书改变命运这个道理深入人心。一个读书的孩子,寄托了全家甚至整个家族的希望。但是,这个希望是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在学校各种理由的收费面前砰然破碎。每个人都有梦想,一个农家孩子,他可能梦想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未来的教授,未来的新型农民,未来所有令人心动的职业,但是,这些梦想,在没有起飞时就已经折翅。

  特拉忽洞村朱涛原在县四中上初二,上半学期没结束时就辍学了。其母说,学校收费太多,交不起,刚开学交的440元还是向亲戚借的,几个月后才还完。孩子不上学可能也是暂时的,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所收费很便宜的中学,再把孩子送进去。

  事实上,依照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初级中学的收费应该都是很便宜的,应该都是大多数农村孩子可以上得起的,应该都是不需要通过“寻找”的。但现实中发生的恰恰和“应该如此”是背道而驰的。

  希望不会有下一个“兴和县”!(完)记者 李俊义 张云龙 刘云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