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出大山 都兰热水乡赛什堂村妇代会主任才项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9:42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2004年9月,在西宁召开的省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省内外各大媒体的记者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了都兰县热水乡赛什堂村妇女代表会主任才项吉。因为,她开了藏族妇女发展舍饲畜牧业的先河。

  一年后,才项吉冲破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带领村里53名藏族妇女走出大山打工,几个月为村里挣回13万元,仅此一项,全村户均增收1300元。

  挣上钱的赛什堂村民,有的盖新房,装封闭阳台,铺地板砖,买电视、冰箱、组合家具,有的还开回来了崭新的小四轮,在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同时,全村老少几百人,谁又能忘记为改变牧民贫穷面貌,日夜操劳无私奉献的才项吉呢?

  决不向命运屈服

  赛什堂,藏语意为金子滩,背靠热水山,因其高山雄伟,当地人又称为天龙山。全村100户村民,藏族群众占人口总数的98%,大多数都是因雪灾失去羊群的无畜户,也是都兰县有名的贫困村。

  同其他村民一样,才项吉原来也是以放牧为生。在村里虽然有住房,但从记事的时候起就一年四季跟随父母在青尕草原上过着随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青尕草原海拔4000多米,盛夏时节,山下酷暑难挡,山上依旧雪花纷飞,北风呼啸。牧草长得不到两寸高就开始泛黄了。光秃秃的山梁、横七竖八的山沟,在外界人看来也许会感到荒凉寂寞,但在才项吉的眼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遍地盛开的野花,溪旁欢跳的小马驹,还有挺拔峻秀的雪山,处处都像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一首气势雄浑的抒情诗。从小学到初中十年寒窗,她人在学校但她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那生她养她的大草原。

  结婚以后,俊俏能干的才项吉每天天不亮就走出帐房,背水、挤奶、打酥油;寒冬腊月,深夜里守候在母羊身边,一遍又一遍地给小羊羔喂奶。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她家的羊群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几年功夫就达到了350多只,到了秋后,羊毛、羊绒一卖就是上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殷实富足。

  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连续几个月的干旱,青尕草原像火烧过似的,稀稀拉拉的牧草刚冒出嫩芽就干死了。一进入腊月,连续几天昼夜不停的大雪,又把草原盖了个严严实实。山沟被积雪填平了,路没有了,山上的人下不来,山下县乡政府调拨的救灾粮草又运不上去,羊群在寒风中挣扎,才项吉眼睁睁地看着几百只羊一个接一个在饥饿中倒下,没有半点办法,十多万元的财产就这样被无情的雪灾吞噬了。羊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没有了羊群,她只得流着痛苦的泪水告别了青尕草原。

  回到赛什堂村,几间破房虽然能够安身,但全家五口人的吃喝零用,单靠仅有的人均一亩一分地上长出的青稞洋芋,日子过得苦涩艰难。尽管这样,不幸的命运之神还在频频光顾她。在乡政府帮助下贷款买来的30只羊又在1994年的那场雪灾中死掉了10只;丈夫索南日不慎摔伤的手还没有痊愈,4月的一天,腿又被手扶拖拉机撞断了。家里拿不出昂贵的医疗费,只得简单地包扎一下,抓几副药回家硬撑着。几个月过去了,伤口虽然愈合了,但却留下了阴天下雨就隐隐作痛,重活一点都不能干的病根。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才项吉流过泪,也曾无数次地祈求苍天神灵的保佑,金子滩没能给她带来富裕,天龙山更没有为她消灾解难,家里的顶梁柱倾斜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她那并不厚实的肩上。

  徘徊在热水河畔,才项吉让凉风梳理着紊乱的思绪。向命运屈服那是弱者的表现。三年民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格尔木、西宁、德令哈观摩学到的科学种养殖经验和县乡领导的启发诱导,使她清楚地认识到,靠天养畜的传统方式难以保障畜牧业的稳步发展,保守封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落后观念无法使村民们摆脱贫困,“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只有破除旧传统观念的束缚,走科学种养殖之路,才能闯出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走科学养殖之路

  2001年春的一天,都兰县热水乡给赛什堂村分配了一个畜棚建设项目。作为扶贫项目,按照规定,政府补助一部分,自己还要自筹一部分资金。那时,舍饲圈养业在全州也是刚刚起步,只是听人说这也好,那也好,村民们没有亲眼见过,大人小孩谁也不相信。村民大会开了几个小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报名。面对老支书充满信任的目光,才项吉缓缓地站起来,“为了给大家闯出一条新路子,建畜棚,我来带这个头!”

  几天后,才项吉家的羊全都住进了畜棚,为了总结经验,她每天早起晚睡,对照科学养殖治病防疫书本,按时添草喂水,照顾羊群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细心,还时不时地记着笔记。这一年,刚入冬不久,铺天盖地的大雪又不停地下了好几天,许多村民家的羊倒下了,但才项吉家的羊不仅没死,而且个个膘肥体壮,与放养的羊相比,长得又快又好,羔羊的成活率几乎达到了100%。几年的工夫,她家的羊群数量又达到了100多只,加上丈夫承包的30亩地的收入,才项吉又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事实使村民们看到了科学养殖的优越性。一时间,本村村民取经、讨教的人流不断,才项吉耐心地讲解着实践经验感受。不久,赛什堂村家家都建起了畜棚,掌握了舍饲圈养技术,户户都从舍饲圈养中尝到了科学养畜的甜头。

  大山挡不住的诱惑

  才项吉的日子又红火起来了,作为村干部、共产党员,她一刻也没有忘记那些还在贫困线下挣扎的藏族同胞。每人一亩多地,无年不成灾的严酷现实,使她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去年3月的一天,听到海鑫矿业要在离赛什堂村不远的地方修建选矿厂的消息,她眼前一亮马上找上门去,提出了组织村民进厂打工的要求。老板倒是爽快地答应了,但组织妇女外出打工又成了摆在她面前的一大难题。

  多年的游牧生活,山大沟深地域环境的影响,使得许多人至今连最简单的汉话都听不懂,不会说。回村转为干农业后,一家几亩地,除春耕秋收忙几天外,平时再无事可做,女的在家忙三顿饭,男的便在村口路旁晒太阳聊天。

  “海鑫矿业离家近,由乡政府作保,每月月底发工资,在矿上打工挣钱照顾家两不误。”全村妇女大会开了一茬又一茬,这些话也已经不知说了多少遍,但参加会议的人谁也不吭声。 “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难也要迈出这走出大山的第一步。”为了大家能够早日脱贫致富,性格倔犟的才项吉,这回真的豁出去了。当时正是备耕春播最忙的时候,她把家里一应大小的事务全抛给了丈夫和孩子。走东家、串西家不停地做工作,时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面对村民们的一声声不同意,她毫不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仅拉卓一家她就先后跑了四五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有8名妇女报了名。

  干小工,对才项吉和她的姐妹们来说,真是老虎吃刺猬不知如何下手。搬砖、和水泥、筛砂子,全都是又苦又脏的力气活,语言不通,有五六个人甚至连铁锨怎么使都不清楚,就连吃饭、上厕所、劳动安全的事也要她操心。这些拿惯了牧羊鞭的手,又哪干过这样重的活,有的刚干了两三天就喊着要打道回府。

  为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让大家尽快地进入“角色”,才项吉请师傅先把自己教会,然后再手把手地教她们,每天的任务一分配下来,她就不停地干,往前赶,以便腾出时间帮助那些技术不熟练、体力不济的姐妹们。为了便于语言交流,工余时间她又拖着疲惫的身子一字一句地教她们学汉话,讲生产安全知识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才项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感染着她的姐妹们,也感动着海鑫矿业的领导,主动地给她们调整了工资,由以前的每天17元提高到了30元。

  “发工资喽!”月底,当才项吉和她的姐妹们有生以来第一次领到打工得来的钱回到家的时候,全村人,丈夫、孩子,个个投来敬佩的目光。“妇女也能挣钱”,不仅成了赛什堂村的爆炸性新闻,就连邻近的智尕日村、扎麻日村也引起了轰动。在家的大姑娘小媳妇全都坐不住了,除了身体有病或家里实在脱不开身的,全都找才项吉报名,打工者的队伍一下子增加到了73人。要想富去打工,已经成了藏族群众的共识。去年7月份,乡政府至热水古墓旅游公路动工开建,不用动员,赛什堂、智尕日、扎玛日三个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就有150多人报了名,仅妇女就占了一多半。

  建设新牧区 妇女就要撑起半边天

  1995年担任村妇代会主任以来,才项吉一心扑在妇女工作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上,做出了成绩,先后获得县、乡两级“双学双比女能手”、“三八红旗手”、“优秀妇女工作者”称号,作为代表,光荣地出席了省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去年3月,她又被评为海西藏族自治州“三八红旗手”。在为期两天的采访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从县领导、乡干部,到赛什堂村的男女村民,提起才项吉个个竖起大拇指,嘴上有说不完的夸奖话,她总是谦虚地说那是过去的事,不值得一提,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她指着一旁那座即将竣工的蔬菜大棚告诉记者,作为示范户,这是县里免费给她修建的。才项吉满怀自信地说,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妇女就要撑起半边天。今年,除继续带领妇女外出打工外,还要办好村里的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基地,让每个妇女学会种大棚蔬菜的技术。同时,还要教她们学缝纫、刺绣,学旅游知识,让她们每个人都掌握一、两门实用致富技术。这样外出打工的能挣钱,在家的通过种大棚蔬菜、牛羊育肥,做缝纫、刺绣照样也能挣到钱。等热水古墓旅游开发区条件成熟后,利用藏族姑娘能歌善舞的有利条件,在唐代吐蕃古墓区扎起帐房,发展特色旅游业,学会自己当老板。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赛什堂不愁富不起来。

  编辑点评

  走出去路更宽

  才项吉和她的姐妹们,破除旧观念,走出了大山,令人欣喜。其意义,并不仅仅是挣回了多少钱,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为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牧民增收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为期两天的采访中,我们深深地为才项吉带领群众走富路的党员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所感动。赛什堂村地处天龙山(热水山)深处,山大沟深,信息不灵,全村人均一亩多地,又是都兰县有名的贫困村。作为全乡惟一的女状元,才项吉有思想,面对贫穷没有屈服,时刻想到的不仅是自己富,而是全村藏族群众的共同致富。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求富意识、责任意识,才有了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克服种种困难组织劳务输出的胆识和勇气,和下一步发展的新思路,体现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先进性。

  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固然需要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更重要的还是要在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只有克服了怕这怕那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才有可能在诸多的不利因素中扬长避短,寻找到促发展的新思路,最终实现增收的目的。(作者 尉书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