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04:24 荆楚网-湖北日报

  (2006年1月26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省上下必须动员起来,抢抓机遇,创新思路,谋划长远,抓好当前,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粮食总产440亿斤,增产5亿斤,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0元以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

  一、加强优质粮产业工程建设,培植粮食主产区整体优势

  1、注重调优品种结构。继续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粮基地。要根据市场需求,对不同的粮食品种实行不同的生产定向,做到食用粮主抓优质,专用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主抓高产。

  2、大力优化种植模式。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各地情况的菜稻、虾稻、蒜稻、烟粮连作、稻鸭共育、鱼稻共生等多种高效模式,做到一地多用,一年多收,既增粮又增钱,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3、节省粮食生产成本。要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广节肥、节能、节水、节劳等技术,努力节本增效。

  4、调动粮食主产县市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优化区域布局,重点支持46个主产县市。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粮食主产县市增加财力补助。省里整合资金投入,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5、落实调动粮农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按照国家要求,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2006年将我省粮食直补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比上年增加7100万元。

  二、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6、继续抓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基地规模效益,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全省选择10个畜牧重点县(市),5个优质棉重点县(市),5个优质油重点县(市),10个优质果茶重点县(市),5个优质蔬菜重点县(市),25个优质禽渔重点县(市),22个优质烟叶重点县(市),给予重点支持,逐步形成优质稻、麦、油、棉作物连片种植100万亩以上的板块基地30个,菜、果、茶、桑作物连片种植10万亩以上的板块基地20个,畜牧养殖小区出栏生猪300万头、出笼家禽3000万只的畜牧业养殖板块基地10个,连片养殖水面30万亩以上或水产品产量5000万公斤以上的渔业板块基地5个,板栗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县3个,杨树造林面积5万亩以上县5个,其他特色产品商品产值5亿元以上的板块基地5个。对于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实行“突出重点、以奖代补、量化考评、合同管理”。2006年,省财政安排8000万元资金,支持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省里筹措4亿元资金(其中省财政新增安排1200万元),专项支持烟叶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7、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综合运用税收、信贷、财政扶持等政策,通过壮大扶小,培植各类龙头企业。2006年,着力推动战略性合作与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力争在粮食、油料、茶叶、药材、水产品等加工企业的兼并、重组、联合上有实质性突破;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依托本地资源,开展特色加工,建设专业园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平台的作用,加快实施省政府与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签订的300亿元信贷合作协议,为龙头企业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2006年,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粮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贴息。要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叫响原产地、“老字号”,打造特色、知名品牌。要大力发展并不断规范订单农业,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对接,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8、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整合培训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万人的年度目标,省“阳光工程”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2006年,省财政对农民工转岗培训资金新增3050万元。要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可设立务工农民维权服务中心,依法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省里建立务工农民维权救助专项基金。

  9、放活农产品流通。进一步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鼓励商贸涉农企业发展“超对超”、“农入超”、连锁配送、网上营销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对走乡串户、方便农民、有利于搞活农村流通的小商小贩,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上继续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2006年,省财政新增1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创汇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力争2006年农产品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三、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10、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在继续搞好江河堤防建设、推进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示范工程建设的同时,2006年省里在上年基础上再安排5亿元资金,用于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的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建设、病险水库整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田间排灌工程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11、继续抓好高产农田建设。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的同时,加大土地整理和开发力度,继续开展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2006年省里筹措8亿元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建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100万亩;继续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省级财政新增配套资金2500万元。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农民积极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

  12、大力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有效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大力推广机耕、机整、机播、机插、跨区机收,特别是扩大粮食收获、脱粒、烘干等环节的作业面。继续实行农机购置补贴,2006年省财政配套补贴资金由4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同时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重点疫区实现“以机代病牛”。

  1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围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从2006年起设立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抓好水稻优质丰产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继续推广十大类农业实用技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探索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制和机制,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采取科技培训、示范、宣传、技术承包和办科技联系点、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新工艺。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和传媒及时传播农业信息与科技知识。继续推进南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14、加强林业和生态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抓好生态防护林建设,积极发展用材林、工业原料林、高效经济林和花卉苗木,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要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注重实效。2006年,省里新增1000万元用于发展林产品加工。

  四、注重抗灾减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

  15、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在动物疫病防治上,抓好以高致病性禽流感为重点的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和测报工作,强化免疫,搞好疫病监测,完善疫情处置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及时控制扑灭。2006年,省财政对动物疫病防治监测及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新增安排1000万元。在农作物病虫防治上,加强预测预报,推广实用防治技术,发展专业机防队,力争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16、坚持抗灾生产。牢固树立抗大灾、抗多种灾害的思想,作好各种抗灾准备,力争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实际出发发展避灾农业。积极开展农业灾害保险。努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06年,省级财政增加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1000万元。

  17、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按照国家要求,组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减少对耕地的污染。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科学利用畜禽粪便,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发展农村工业要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继续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切实抓好村庄绿化。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8、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力争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标志260个。在板块基地、养殖小区和重点龙头企业全面推行农产品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2006年,省级财政增加发展绿色食品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品牌开发。

  五、坚持科学规划、试点示范,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

  19、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订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坚决防止和杜绝无序建设和乱占地。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准填湖(塘)、毁林,不得破坏田园风光。要加强宅基地的规划与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实用美观、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20、突出整治和建设的重点。要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大力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2006年省里筹措11亿元补助资金,安排新修通乡油路(水泥路)25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10000公里。2006年省财政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资金1400万元,达到2000万元。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态家园建设,2006年全省新建沼气池20万口,按国家标准给予建池补贴。

  21、抓好试点示范。2006年省级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经费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其中,5000万元用于百镇改造,5000万元用于首批500个村的整治示范。省级示范工程试点村,在省定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市各选1个村,有条件的省直各单位小康工作队驻点村也可以纳入整治示范工程建设。要通过试点示范,探索积累经验,指导面上工作。

  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22、扶贫开发的重点是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老区建设、扶贫搬迁等工作。增加扶贫资金,健全投入机制,加强对口帮扶,提高开发效益,加快扶贫进程。2006年,继续选择500个重点贫困村(其中省里扶持300个村)、303个老区贫困村(其中省里支持100个村)和300个插花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工作;扶贫搬迁4万人;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3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加大扶贫开发干部培训力度,提高组织和领导扶贫开发的能力。2006年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新增安排1000万元,达到6300万元;老区建设资金在3800万元的基础上新增安排1000万元,达到4800万元。同时,建立贫困人口监测机制,完善扶贫资金项目监管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制。

  七、深化农村改革,创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制

  23、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土地二轮延包为依据,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妥善处理有关遗留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建立和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4、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步伐。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地,推进集约节约用地;改革、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方式;探索并推广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使农民分享经营性建设项目长期而稳定的收益;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25、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大力推进乡镇机构和事业单位的配套改革,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转换体制,全面实行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治理涉农收费,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2006年,省里安排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按每个农业人口5元标准对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乡镇给予补助;安排5000万元用于对省定重点贫困村村级运转补助。对乡村债务要进行清理核实,坚决制止发生新债,逐步化解老债。2006年继续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方式,确保农民直接受益。继续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建立切实减轻农业职工种田负担的长效机制,大力扶持国有农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国有农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同时,筹措资金支持和启动农业“小三场”改革。

  26、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发放大额贷款的有效方式。引导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尽可能将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和鼓励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增强农村资金实力。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活动。探索农业保险办法,扩大保险范围,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27、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继续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2006年省财政安排200万元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

  八、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28、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范围,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2006年省财政筹措26亿元资金,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对象扩大到151万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省财政新增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2000万元,达到8800万元。各级政府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认真实施远程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29、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6年试点县市扩大到41个,地方财政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农民的补贴,由每人10元提高到每人15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活动,大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做好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其他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加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2006年,对疫区5000名晚血病人实施免费治疗,省级财政安排资金2500万元;对疫区沼气推广和改厕补助新增安排3000万元,达到5000万元;对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新增500万元,达到5652万元。继续做好艾滋病“四免一关怀”的工作。

  30、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新列专项资金1600万元,省发改委每年安排建设资金400万元,用于农村乡镇文化站等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推广“农村文化中心户”模式。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31、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2006年纳入救助范围的农村特困人口由50万人扩大到110万人,省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8000万元,从福彩公益金中安排3000万元,按人月均10元标准发放。继续实施“福星工程”,逐步扩大农村“五保”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集中供养的比例。开展孤儿救助,妥善解决好孤儿生活、就学等方面的困难。全面提升农村灾害应变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九、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切实加强民主管理

  3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组、文明乡镇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

  33、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和依法维权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34、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强迫命令,防止盲目攀比,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抓好试点示范;要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形成建设合力。

  35、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要广泛动员,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向农村倾斜;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和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省直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队各派出单位要把驻点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的联系点,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3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村干部能力培训体系,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2006年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