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非正常捷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08:36 大众网-生活日报

  “艺考”——曾经的捷径,正日渐被挤成上大学的另一座独木桥。2006年春节之前的几天,因对这一群体的持续关注,我们把目光对准了其中的16万分之一——施凤伟,一个普通的艺考生。

  3.2万、5.6万、9.3万、14.6万、16万……2002-2006年,山东省艺术类高考报考人数迅速攀升。

  对“捷径”的“迷信”却仍在继续。数以万计的学生半路出家学美术,争先恐后抢过独木桥……

  施凤伟,女,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林子村人,2005年6月毕业于郯城一中。当年9月选择复读,从一个普通理科生“转行”学美术。同期,来省城济南参加考前强化培训,从零开始着手备考,截至2月20日已参加了九场艺术类专业测试……

  因为普通,我们视她为艺考生的一个典型样本。

  因为典型,她的酸与痛堪称是一个群体的缩影。

  这么多天了,第一次见施凤伟如此轻松的笑。

  2006年2月20日上午9:04,济南火车站1号站台前,

  N469次列车在笛声中徐徐启动。车窗内,施凤伟和同伴使劲挥舞着双手,满脸绽放着通红的微笑,顷刻消失在轨道的远方……

  这么多天了,第一次见她如此轻松的笑。

  或许,她也想起了在济南的那九场考试,还有那强化学习的148天……才让这一刻与往日都不相同。

  这一天,济南——晴。

  早晨6点了,施凤伟才缓缓起床,和其他同伴一样。而不是往常特例独行的5:00甚至是4:40。虽然这一习惯她已保持了至少148天——148天是她学习美术的所有时间。

  这一天,她也没有像往常那样,热水浸热了昨夜剩下的面条,草草打发了早饭,然后奔向公交车站,赶往分布在城市四角的考场。

  这一天,从济南发往青岛的N469次列车,载着她别离济南赶赴潍坊,继续争取“下一次”的希望。罢了,再转战青岛……

  九场考试,就像九份希望,融化了她内心层层叠叠的忧愁。

  “学得晚,能多考就多考吧,多一场也就多一分希望”。施凤伟默默拿起报名册,再一次翻找适合自己报考的院校,仿佛自己是在“撞大运”。

  2006年2月19日,山东大学艺术类专业测试开考。施凤伟像对待第一场考试那样,参加了自己的第九场考试。

  “默写戴眼镜的女大学生,3/4侧面……这是第几次了,我又照着自己(准考证上的照片)画,一个现代型女老年形象很快就出来了……其实无关紧要。”—2月19日,施凤伟的日记。

  九场考试的结束让施凤伟感到一丝解脱。

  “九场已经差不多了,她们有的才刚刚考了两场!”2月19日晚,几个同伴这样说起,施凤伟没有辩解。她解脱却不松懈,“学得晚,能多考就多考吧,多一场也就多一分希望”。然后默默拿起报名册,再一次翻找适合自己报考的院校,仿佛自己是在“撞大运”。

  “我早起了,一门心思想考山师……恨不得马上就报名,是的,有这个冲动,有上山师的想法。只学文化课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因为它对我曾高不可攀,而现在截然相反。敢想并决心敢做。”—2月11日,施凤伟的日记。

  每天,施凤伟都会在日记本上记下一天的感受。零乱的字眼在偌大的速写本上杂乱横陈,话语简单而真切。

  施凤伟在日记中说,连续几天的赶考让她感到了希望的存在,感觉自己仿佛已经是大学生了。但是,成绩还没有揭晓,终点还未到达,她还需要不停地奔跑——“希望就在前面,而我必须快跑。”

  第一次,她感觉怀抱艺术这一敲门砖,大学变得那么亲近。但是——

  “你觉得哪一所学校最有希望?”

  “不知道。”

  “你觉得哪一场考试最终会成功?”

  “不知道。”

  “哪一个会收获呢?”

  “不知道。”

  她只是确信,“收获一个,是足以让人满意的。”

  2月20日,施凤伟提着大号的行李箱、背着画包、挎着工具盒挤上火车,心里想的是同一件事情。

  迷迷糊糊快要睡着了,自己突然异想天开:如果真的有“分身术”多好!

  “未来几天有两个计划:(1)14日上午画头像,下午两点左右去山建工看考场,然后直接去车站,坐车到潍坊。15日报名,16日考试,下午立刻坐车返回济南,准备17日参加山建工的考试;(2)14日上午画头像,下午找考场,报15日、16日考的,同时准备山大的报名。”—2月13日,施凤伟的日记。

  2月16日,苏州科技学院在潍坊组织测试。施凤伟一开始就打算去考。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她列好了计划,头一天报名第二天考试,走下考场立马坐夜车回来。

  2月13日之前,她打定了这个主意。

  睡觉之前,这个主意却开始动摇。深夜11点多了,施凤伟仍无法入睡,在床上辗转反侧:到底是花两天去潍坊考一所学校,还是在济南考两所学校?

  “多一场,就多一分希望。”对大学的渴望,战胜了对学校的取舍。施凤伟选择了计划(2)。

  “不想耽误考试。同一性质的学校,(去潍坊)只能考一个,而在济南可以(报考)两个。”

  后来她告诉记者,当晚迷迷糊糊快要睡着了,自己突然异想天开:如果真的有“分身术”多好!

  可惜世上没有“分身术”。她只好天天晚上手捧一沓速写纸埋头不语,一会儿用红笔划掉已选定的学校,一会儿用炭笔写下新选出的学校,在已考的学校上画对号,在已放弃的学校后面画叉号……几场考试下来,她的赶考日程表上已经满是红线、黑线,对号、叉号……就跟她当初学画画时那些扭曲的线条一样。

  赶考的日子,疲于奔命地赶路才让她反省自己这究竟是对或错。

  “今天比前几天都要冷,风大温低,耳朵冷、脸冷、全身冷。贾(同伴)坐115走了20分钟了,119还没有来,我有点心急。站牌前只有我一个人,转着、蹦着取暖。没事干看看站牌,好笑!最早的一班119竟然6:40!意味着还要冻十多分钟。”—2月16日,施凤伟的日记。

  参加考试的那些天,施凤伟除考试外没有离开画室。虽然画室位于经十路银座花园,与报名点和考点都相距甚远。她宁愿选择日夜奔波,也没有花费时间去找地理位置更好的住所。

  赶考的日子,疲于奔命地赶路才让她反省自己这究竟是对或错。

  2月19日晚,施凤伟和同伴从枕头边缓缓拿出一张济南市旅游地图,又一次看了起来。这一次,她们没有再找线路,“终于用不着了”。而她们的速写本上,已记满了所有赶考时的公交线路:

  “去济南师范学校,先坐115到燕山立交桥,再坐K50;

  去山师,坐115;

  去山建工,坐115,到燕山立交换49;

  去商贸(历山路商贸学院),坐115,再换79;

  去山大新校,坐48……”

  左手画包、右手工具盒……挤着人群在公交车上钻来钻去,每天至少坐三趟公交车,让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一点点被掏空。

  “坐115之后,没再坐49,而是121。只两站(和平路东口)就下了,真是自找麻烦啊,一站又一站地走着,终于走到了,到站牌前一看,自己竟走了足足6站路!”

  那是2月14日,施凤伟独自一人坐公交车去山东建工学院看考场,然后又步行赶奔济南铁职学院报名……报名结束了,她只觉自己双腿一阵发软,赶忙坐到旁边冰冷的台阶上。霎时,她感觉自己在颤抖着喘气……

  而这,只是赶考中的一个镜头。

  疲惫,已困扰了她至少148天。

  所幸,在148天之后,她在赶考的路上感觉到了希望的温暖——

  “左手画包,右手工具盒,走在路上也带劲,真有点艺术感……”

  明日请看《拉长的148天》——一个山区女孩的艺考实录(下)。

  一张张的准考证,是施凤伟连续赶考的记录。

  ▲2月20日,施凤伟拖着行李箱、提着大包裹赶向火车站。

  ▲赶考之中,不断修改自己的考试日程表,是施凤伟无法回避的忙碌。

  ▲考试的日子里,施凤伟的午饭基本上是在街头随便买点小吃边走边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