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家庭教育读者各有高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2:53 都市快报

  高招过目鱼为何而死?

  手机13957263×××的读者: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拿了爸爸的钱去买零食吃,后来爸爸知道了,他什么都没说。周日他带我去钓鱼,那天我们钓了很多鱼,我很高兴。后来爸爸问我:“孩子,你知道鱼为什么上钩吗?因为它吃了本来不属于它的东西,所以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知道你拿了爸爸的钱,这是第一次,我不怪你,但爸爸也希望这是最
后一次,好吗?”那次以后,我就没有再犯。

  记者点评:这位父亲真有智慧,寓教于乐,深入浅出。

  高招过目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手机13758231×××的读者:记得小时候,我也常常拿家里的钱。爸妈很有办法。隔壁邻居来串门,说到自己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总是拿家里钱。每到这个时候,我爸妈就狠命地夸我:“我们家的钱是随便放的,儿子从来都不拿。”他们每次夸起来喉咙还很响,当时一直以为他们不知情,但是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夸的次数多了,我的坏习惯也就自动戒掉了。

  记者点评:这家父母真有耐心,心里有气,但不动声色,给了孩子充分信任和机会。

  13岁少女出走的新闻发生后,本报刊出了“如果孩子拿了家里的钱,怎样跟他说”的启事,共收到短信231条,邮件11封。

  不同声音

  杭州一位退休教师来电:看了你们的报道,我很担心啊。你们把这个事件报道出来,很多孩子看了也会学样,她们动不动就会用这个法子要挟家长,我看后遗症很大的。

  记者:这两天,我们在找走失小女孩的时候,有一位爸爸来电说自己儿子也丢了。还有读者来电,说某某地方又发现离家出走的小孩(有一位我们已联系父母把孩子接回了家)。正是因为有这么现实的例子,和类似这位老教师的担心,我们才觉得应该好好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回避。

  伢儿10岁该给些零花钱

  省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朱棣云发来邮件说,孩子“小偷小摸”带有普遍性,尤其出自那些父母不太给钱而自己很会享受的家庭。绝大多数家长不会想到,这首先不是道德教育问题,而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引导问题。

  到了10岁左右,孩子开始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之一———货币交换发生了兴趣。有的孩子明明家里有苹果,偏偏要自己拿钱去买,她的兴趣不在“吃”,而在于“买”,在于自己拿着钱决定买什么、挑选货物、付钱找钱、取走货物的过程。从10岁开始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是许多国家的教育者一致的主张。

  高招一以牙还牙

  手机13093737×××的读者:事发当天,我当作不知道,第二天偷偷把孩子的书包藏起来,就看他急。这个时候我会对他说:“孩子啊,被人家拿走东西的滋味,你晓得了吧。”

  记者点评:这种幽默的方式,偶尔可以尝试一把,是不是有效果,难说。

  高招二装聋作哑

  手机13606647×××的读者:我女儿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家里少了一百元,问她妈说没拿,家里也没其他人,我自然想到了女儿。过了一会,女儿跑到我面前说:“爸爸,这一百块,我在地上找到了!”我说“很好!”没有戳穿她,装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第二天,女儿突然主动跑到我跟前,主动跟我说,她所以坦白是因为我给她留了面子。

  记者点评:这位家长看来平日和女儿关系不错,相互有默契。用在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不知效果如何。

  高招三敲山震虎

  手机1305800××××的读者:我女儿小时候也有拿钱的事,不过我没打骂她,我是跟她好好说的,有需要就跟我们说,而且会定时给她零花钱。有一回,我挑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故意跟她开玩笑,“爸爸妈妈放钱的地方都做了记号的”。十多年过去了,孩子再没拿过钱。

  记者点评:一边给点零花钱,一边告诉孩子成人世界的规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高招四因势利导

  手机13805781××××的读者:孩子有这种行为,假期安排他去勤工俭学,让他知道,每一分钱得来都是多么不容易。

  记者点评:从小让孩子劳动,得到报酬,是个好思路。哪怕和邻居商量好,让孩子给他们家洗洗车,赚点小钱,孩子也很有成就感呢。

  高招五从小做起

  手机1333588××××的读者:我儿子11岁,我给他准备了一个储蓄罐,其实是他备用的零花钱。孩子有的时候想要些东西,这样可以给他一个自由支配的空间。理财出了问题,他也能感受到损失。

  记者点评:每个人长大后都要理财,这位家长从小抓起的做法值得借鉴。

  个别偏方

  缪女士(邮件):儿子5岁时,拿了我们钱包里10块钱,我们很生气,当时也没凶他,只是平静地跟他说,我们本来是一家人,现在你会拿钱了,爸爸妈妈怎么办呢,总不能在自己家到处上锁吧,所以我们不能做一家人了。我给他整理出两件衣服,还给他书包里放了5张10块的钱,故作坚定地撵他出门。

  儿子坐在楼梯口,也不哭,过了一会按门铃了,说自己不想去别人家,以后也不会偷偷拿钱了,而且他果然做到了。

  记者点评:偏方有时能治大病,有时又容易出问题,所以要慎重使用。

  以下方法不提倡

  1.手机13738002×××的读者:不打不成器的,如果拿钱次数多,又屡教不改,适当使用武力。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一定道理。

  记者点评:家长打孩子,永远是无能的表现。

  2.一位读者来电:给孩子找个心理医生看看。

  记者点评:找心理医生帮助是一种办法,但注意不要加重孩子的负担。(记者邹滢君 都市快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