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就是守了37年又如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8:57 东方网-文汇报

  (上海)程继尧

  今年2月9日,当年和金训华一起跳入洪水的上海知青陈健当选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对陈健的颁奖词称“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陈健“感动中国”后,一些媒体竟爆发了一场“守墓”和“扫墓”之争。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完全不应过分苛求他,正如金训华的妹妹所说:“陈健也挺不容易的,能到此为止就算了。”倒是看着论战双方唇枪舌剑,笔者不仅要问:我们现在究竟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就算陈健一天不拉地在金训华墓旁守了37年又怎样?金训华牺牲时,陈健才19岁,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发誓“永远留在战友身边”是可以理解的,事后,他没像承诺的那样,天天陪着金训华,而是以“扫”代“守”,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毕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时到今天,更不能要求他遵循那特定年代的承诺,天天守在金训华墓旁。

  至于权威媒体把“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的“37年守墓”,赞为“良心的自我约束”、“支撑人性的基石”不免有点牵强。要不然,封建社会的节妇烈女不都可以赞颂了吗?

  难道今天还要用所谓“古典意识的风范”来“感动中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