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学校禁分重点非重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3:00 山西晚报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孩子“因贫失学”让人心酸,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择校”成为许多家长的梦魇,“分数至上、考试至上”的社会风气让无数孩子远离快乐,乱收费现象严重,个别学校和老师频频把敛财黑手伸向孩子———义务教育阶段的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月25日,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对义务教育法作出部分修改补充———

  ■经费保障 政府“埋单”保障“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是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作为修订的核心内容。

  草案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出明确目标,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义务教育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草案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应当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增长”,即: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义务教育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草案还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按照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各级政府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其不因经济困难辍学。

  公办学校不得收取学费

  草案规定,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

  草案规定,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地域、户籍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草案对政府、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责任作出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应当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按照规定的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资源配置禁止划分重点学校

  草案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将义务教育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估制度,定期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应采取措施缩小差距。

  ■素质教育不得以考试成绩代替全面考察

  义务教育应当作为基础教育,应当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此,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规定,义务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育,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防止教学过于偏重智育的倾向,草案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形成德育教育体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并与家庭、有关社会组织相互配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

  草案严格课程管理,规定:学校和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不得违反课程设置方案增加或者删减课程。应当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为保证素质教育落在实处,草案规定,对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应当综合考察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的情况,不得仅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标准;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的考察,应当综合考察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不得以考试成绩代替全面考察。

  草案同时强调,义务教育督导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不得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评比,不得以升学率作为督导标准。

  ■教育经费收支情况应向社会公布

  草案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标准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得收费。向学生发放义务教育教科书以外的其他书籍、资料,不得收费。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组织学生从事营利性活动,不得自行或者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联合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

  草案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将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和决算向社会公布,义务教育学校应当每年将其经费收入和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布。

  防止利用课本非法牟利

  为防止利用义务教育教科书非法牟利,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节约资源,草案规定:

  一、减少教科书的种类,保证教科书质量。规定经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认定不需要使用教科书的义务教育课程,不得编写此类课程的教科书。

  二、降低教科书的成本。规定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内容应当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凡不符合该标准的内容不得编入教科书。

  三、防止利用教科书非法牟利。规定义务教育教科书的选用,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义务教育教科书选用获取利益。义务教育教科书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出版主管部门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基准价和浮动幅度。

  ■学校设置曾被判刑者不得聘用

  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在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进行规定时明确,义务教育学校应当依法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草案规定,设区的市或者县级人民政府设置义务教育学校应当确保选址安全。建造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应当与义务教育学校保持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的距离: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者设施;加油站、高压电线和废弃物品收集、储存、处理场所或者设施;其他可能影响义务教育学校安全的场所或者设施。

  草案要求,设区的市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的,及时予以维修;对出现安全隐患的,及时予以鉴定;对确认的危房,及时予以改造。

  对于群众关心的校园周边安全问题,草案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维护义务教育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为了预防在学校内发生事故,草案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安全责任予以明确: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加强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针对此前发生的一些校园安全事故,草案特别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判处徒刑的人,或者有精神病史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草案还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应当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学校禁分重点非重点(图)

  ■教师问题不得体罚侮辱和随意开除学生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靠教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设专章对教师作出规定。

  草案明确了对教师的要求,规定:义务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设置重点班,不得因个人特征歧视学生。

  草案同时规定,义务教育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对学生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根据草案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但被依法判处拘役或者徒刑并且不适用缓刑的除外。

  加强教师管理是草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草案规定,义务教育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丧失教师资格或者被依法撤销教师资格的,应当予以辞退。

  草案要求,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在对教师作出诸多限制性规定的同时,草案也对保障教师待遇作出明确的规定。草案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公办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相应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公办学校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教育平等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一视同仁

  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体现了对城乡孩子平等接受教育权的尊重。

  草案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免试入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该适龄儿童、少年可以在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并享有与当地适龄儿童、少年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草案同时明确,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现役军人,其部队驻地不具备实施义务教育条件的,驻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该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应当予以妥善安排。

  根据草案,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采取措施保证适龄儿童、少年不辍学。

  草案明确“禁用童工”的原则: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本版稿件据新华社(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白云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