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杨敏生义工服务队哪去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3:31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杨敏生义工服务队两三年前在省城是支鼎鼎大名的义工队伍,当时在合肥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他们戴着小红帽来回奔波的身影(本报曾多次报道)。这支队伍曾经拥有登记在册的社区义工600多人,他们还将义工服务队分为水工部、电工部、无线电部、家政部等多达9支分队,而杨敏生本人也被人们称作合肥的“活雷锋”。两年过去了,如今,即使是大型的公益活动,也很难看到这支队伍的身影,他们怎么“销声匿迹”了呢?

  狗年新春伊始,记者再次走进杨敏生那个迎面挂满各色荣誉证书的客厅,试图揭开这个谜底。

  邻居已不认识这个人

  记者再次走进省送变电大院,在一栋栋居民楼里寻找着杨敏生的家。记得2002年的那一次采访,记者一打听杨敏生,就有一圈人围着告诉我们老杨家的具体地址。可这次,记者在大院里问了一圈,很多居民都摇头说,不认识这个人。一直到碰到一位老人,才找到了杨敏生的家。记者注意到,在对老杨采访时,老杨的手机和家里的电话没响过一次,不再像以前那样“繁忙”了。

  “我们这支队伍,最辉煌的时期在2003年。”老杨说。那一年,服务队吸纳社区义工多达600多人,短短一年的时间,就为合肥市1500多户居民提供服务2300多次,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各个角落。当年,一些大学生也加入这支队伍,甚至省老年书法联谊会、省书法家协会的一些艺术家,也准备成为这支队伍的一分子。

  这些爱心故事在省城掀起一股股的暖流,而杨敏生也成了社会关注的名人,“当时,我去吃个早点,都会有人围了一圈看我。”2002年、2003年,杨敏生几乎成为了获奖专业户,获得了国家、省、市各级授予的各项荣誉证书和称号。

  注册品牌引来质疑

  “有个朋友劝我,不能只埋头去干,如果不把杨敏生这个牌子注册下来,那么别人利用这个牌子,这支队伍就要歇班了,”杨敏生告诉记者,2005年11月,他对“杨敏生”这个名字进行了注册。一时间,杨敏生的这一做法受到了人们的一些质疑,将义工队伍变成商业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活雷峰”难道也变了?

  杨敏生对记者说,他注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在法律上保护“杨敏生”这一品牌,另一个是希望能在将来引起企业对服务队的关注。“我们给企业提供品牌帮助,而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来发展我们的事业。”老杨解释。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谈起与昔日辉煌形成鲜明对比的今天,老杨很感慨,“如今,我们9支服务队只剩下一支水电服务队,其它支队都停止了,最常联系的队员也只有十几位。”据老杨介绍,每次望着家里那张2002年挂上的大大的总调度图(如图),他都会很感慨很难过。原先,老杨家的经济状况还不错,但自从成立了义工队,妻子放弃了做小生意,在家接电话,家里的电话费、外出的摩托车油费以及工具费都是由老杨从家用开支中挤,“不停地透支,我已经没法支撑下去了。”如今,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在艺校读书,一个正在上高中,都是需要钱的时候,他实在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全力支撑。

  另一方面,从时间上看,以前,老杨在单位值的是下午3时到晚上10时半的晚班,而去年他开始值白班,每天从早晨7时到下午3时半,都在单位忙碌,只有晚上才能空出时间,腾不出身组织大型的志愿服务。

  老杨不停地向记者强调,现在他只能对孤老病残的市民进行“燃眉之急”的服务,而没法将以前每月固定的服务项目开展下去。他无奈地对记者说:“我现在只能咬紧牙关,兑现最初的承诺———进行水电服务,一些瓦工活偶尔还会接一下,而其余的服务项目,我很难再去做了。”

  本报记者张鸣 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