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铲除医托滋生的土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6:32 中国青年报

  实习生 刘小臻子 本报记者 万兴亚

  “现行的法律法规无法对医托进行有力的处罚和管理,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增大打击力度,对医托形成威慑力。对于那些与医托勾结的黑诊所,我主张冒一个头打一个!”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吴崇其说。

  吴崇其说,根据1998年12月卫生部、公安部联合颁发的《关于清理整顿非法医疗机构严厉打击医托违法活动的通知》,公安机关对抓获的医托只能给予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然而,这边罚完款,那边他们就可以“全额报销”,对于医托来说,一点损失都没有。这些罚款,他们最终会算在成本里,“落实”到下一个受骗的患者身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这样的处罚对医托是没有约束力的。

  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的吴静偍认为,医托之所以屡禁不绝,根源在于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她说,由于国家公共投入不足,有利于

医院改革与发展的筹资机制没有及时建立,从而使医院生存环境恶化;加上政府监管缺位,导致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生存方式发生严重分裂,医疗机构陷入无序竞争状态,从而给医托提供了活动的平台。

  医疗卫生体制关涉医、药、保(险)、患、政、企六方利益,改革就是要在这六者中寻找平衡。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没有伤筋动骨,医疗服务跟不上病人需求。“我了解到的情况,有的医院竟然出现一个门诊医生一天接待130个病人的情况,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实在难以保证。老百姓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并不知道这么多的专家,到底哪个最能够看自己的病?而这个问题,生意繁忙的医院是无暇解答的。这一切都给医托提供了生存环境。”

  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好的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里的大医院,这必然造成一些地方的民众得了病之后,要到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去治疗,这就给医托的表演提供了舞台。如果这个现状不改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托的问题。“如果基层的卫生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或者分配均衡一些,医托赖以生存的空间就没有了。”吴静偍说。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说,中国的医疗资源广大农村仅占20%;城市中80%的医疗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北京东单地区,方圆2公里~3公里,就有3家国内著名的三甲医院。而与大医院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即使在大城市,很多小医院,尤其是社区医院,都常常处于惨淡经营、门可罗雀的局面。但是,在现行政策下,小医院也得靠市场来维持生存。因此,利用退休老医生这个可能被闲置的资源,以名医坐堂的旗号来打开市场,就成为这些小医院惯常的经营手法。但是,到大城市来求医的人毕竟是奔着大医院来的,有些小医院为了争得市场份额,就与医托这样的非法中介合谋,来赚取求医心切的病人及其家属,尤其是外地人的钱。在这些“名医”中,滥竽充数者不在少数,他们的加盟更使这个“市场’充满了“阴谋”的气息。同时,政府的疏于监管更给了他们阴谋得逞的机会。

  唐均指出,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医托问题靠行政命令、治安治理等强制手段是解决不了的,靠医院和医生的道德自律也难以指望。治本的办法是釜底抽薪,如果医疗资源的配置能够趋于合理,比如将大医院与中、小医院组成医疗集团,好医生和先进设备能够在集团内共享,这样才可以使小医院不必为求生存而走歪门邪道。这种联合方式的进一步扩大,可以超越行政地域,大城市、大医院的好医生能够走出去,这就能使小城市乃至农村都能受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