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儿童乐园进了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7:43 潇湘晨报

  

儿童乐园进了村

  

儿童乐园进了村

  ★王家寨村儿童乐园里,小孩正在玩耍。

  ★村民也有了花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湘阴,“镶嵌”在南洞庭湖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全县19个乡镇,418个行政村,近70万人口。湘阴人民正进行着一项以星级文明创建为先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诠释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总体目标的深刻内涵。

  湘阴县按照创建星级文明户、星级文明小区、星级文明村、星级文明乡镇的梯次推进思路,共创建星级文明小区1043个、文明村109个、小康示范村16个、文明乡镇3个。“今年,我县重点抓23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村建设,力争‘十一五’办好100个样板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湘阴县委书记毛七星说。

  生活富裕篇

  房屋装修赶上城市标准

  二层高的小楼房,粉刷一新的墙壁、一米高的洗手池、挂式抽油烟机、窗式空调……2006年2月22日下午3时,湘阴县新泉镇王家寨村中湾小区姜有连家。眼前的景致与湘阴县县委干部口中的那番描述如出一辙。姜有连的新家格局,在王家寨村并不只此一户。“手头有钱了,我们需要更优质的生活。”在当地,这成了乡亲们常说的一句话。

  “房屋是完全按照长沙市的房屋装修标准设计的。”姜有连的小儿子姜武说。

  姜有连有两个儿子,都在长沙安了家。2003年春节,姜有连与妻子被儿子接到长沙过春节。用姜有连的话说,城里过春节“太没味”。没有乡里乡亲来串门,没有戏班来唱戏,没有亲朋戚友话家常,姜有连感觉那个年过得有些不是滋味。

  “不是我们挑剔,虽然儿子媳妇孝顺,但那次过年总感觉心里空空的。”姜有连的老伴回忆说。落叶归根,习惯了乡村生活的老两口,以住不惯城里住房为由拒绝住在儿子家养老。

  “今年,儿子媳妇孙儿都回来了,我们这老房子变了。他们自然愿意回来了。”说这话时,姜有连的老伴正在厨房收拾碗筷。她告诉我们,自打从长沙回来后,姜有连就有了翻新老房子的心思。在姜有连看来,房屋设计关键在于内部装修。2005年,全家达成装修协议后,2月初,几十年的老房子重新改头换面。房屋装修好后,姜有连又顺势将自己的庭院打理了一番,庭院里有石凳、石桌,有石头小路,有各种盆栽、花草,房屋前后,花木扶疏。

  “今年春节回来,我都感觉长沙的房子还不如农村这里的好。”姜武坦言道,农村不仅空气好,再加上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我孩子一直都说很愿意回来住。”

  村容整洁篇

  二层高的小楼房,粉刷一新的墙壁、一米高的洗手池、挂式抽油烟机、窗式空调……2006年2月22日下午3时,湘阴县新泉镇王家寨村中湾小区姜有连家。眼前的景致与湘阴县县委干部口中的那番描述如出一辙。姜有连的新家格局,在王家寨村并不只此一户。“手头有钱了,我们需要更优质的生活。”在当地,这成了乡亲们常说的一句话。

  “房屋是完全按照长沙市的房屋装修标准设计的。”姜有连的小儿子姜武说。

  姜有连有两个儿子,都在长沙安了家。2003年春节,姜有连与妻子被儿子接到长沙过春节。用姜有连的话说,城里过春节“太没味”。没有乡里乡亲来串门,没有戏班来唱戏,没有亲朋戚友话家常,姜有连感觉那个年过得有些不是滋味。

  “不是我们挑剔,虽然儿子媳妇孝顺,但那次过年总感觉心里空空的。”姜有连的老伴回忆说。落叶归根,习惯了乡村生活的老两口,以住不惯城里住房为由拒绝住在儿子家养老。

  “今年,儿子媳妇孙儿都回来了,我们这老房子变了。他们自然愿意回来了。”说这话时,姜有连的老伴正在厨房收拾碗筷。她告诉我们,自打从长沙回来后,姜有连就有了翻新老房子的心思。在姜有连看来,房屋设计关键在于内部装修。2005年,全家达成装修协议后,2月初,几十年的老房子重新改头换面。房屋装修好后,姜有连又顺势将自己的庭院打理了一番,庭院里有石凳、石桌,有石头小路,有各种盆栽、花草,房屋前后,花木扶疏。

  “今年春节回来,我都感觉长沙的房子还不如农村这里的好。”姜武坦言道,农村不仅空气好,再加上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我孩子一直都说很愿意回来住。”

  中心花坛儿童乐园进村

  环境能改变人,环境能改变生活。湘阴的领导层也敏锐地意识到,王家寨村实际上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一个“文明小区”创建全过程,这是广大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趋势。

  “一身泥土过新春”,这是王家寨村村民描述祖祖辈辈过春节时的情形。2003年春节,王家寨村中湾小区村民王贵民和姜有连商量,是否可以通过小区居民自发自筹自建的方式改善村里的道路。

  “先做事,后捐资”,在此思想引导下,2003年,王贵民和姜有连各出资3000元,开始为村里修路。路修了五分之一时,村民们纷纷拿出资金参与到修路的建设中。当84岁的王满娭毑要求在广州打工的儿子出资10000元建路之后,村民们更是积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路修好了,进行绿化,绿化过了,开始装路灯,路灯亮了,村里又开始建立中心花坛、儿童乐园等基础设施。

  2月22日,天空下起了毛毛雨,王家寨村中湾小区的中心花坛内,不少村民在此散步、聊天。花坛旁边,就是儿童乐园。“我要玩秋千!”“我喜欢玩滑梯,我排在你后面。”……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玩得正起劲。

  乡亲们说,以前除了打牌就是说人是非,邻里关系紧张,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花坛、儿童乐园建成后,茶余饭后他们便常来此散步、锻炼。2004年,村里成立了业余文艺队、锣鼓队,村民老少踊跃参加。

  加工业让“忧事”变回优势

  文明创建活动改善了湘阴的生态环境,也带动了经济发展。村民把美化村庄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以增收为目标,发展新农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培育新型农民。据了解,全县目前涌现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大户1万多户,建起了水稻、藠头、茶叶、芝麻、特种水产养殖等八大农业产业基地,组建“三位一体”新经济组织64个,60%以上的农民成为了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致富能力的新型农民。

  1996年以前,湘阴县白泥湖乡楠竹村以贫穷出名。“有女莫嫁楠竹郎,只见堤蒿不见粮”,村里人“少的是票子,多的是光棍汉子”,这是流传在楠竹村的老话。而到2005年,该村全村年人平纯收入已达7000元,农户都新砌了楼房,家家有彩电,户户装电话。“姑娘都不愿往外嫁。”村民们笑着说。

  “作为村支书,看到当时村里的穷酸样,心里真像扎了刺一样地痛。”村支部书记陈友庚说,村里的优势是种藠头,但由于销路没打开,年年低价贱卖,有时甚至拿来喂猪,优势反倒成了“忧事”。但他并未放弃,而是将全村的出路寄托在藠头加工上,到处跑腿筹来钱,绞尽脑汁学技术,在自己家里搞了个小作坊,仅一年多时间,就赚了近20万元。

  如今以楠竹山华鑫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11家加工企业群,联结藠头基地6000余亩,农民从藠头产业中获利占到了总收入的70%,发展各类经济大户80多户。

  “华鑫公司集中收购我们种植的藠头,高于或等于市场价。”村民们说,由于种植藠头不愁销路,人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

  村民柳正强算了算,去年其一家人收入达到4万多,其中种植藠头和在加工厂的收入总和达到了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生态文明篇

  利用沼气能发财

  湘阴县从2003年开始,拉开了全县创星级文明小区的大幕。2004年3月,湘阴县委决定:在星级文明小区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村和生态文明乡镇建设。

  说起兴隆村农业产业建设的成就,兴隆村村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2005年早稻刚收割完毕,城西镇兴隆村的2500亩优质稻就以每百公斤高于市场价12元的价格,被附近两家米业公司抢购一空。同年,该村全面推广频振式诱蛾灯、沼液肥还田、稻鸭共生等生态农业技术,仅早稻增产增效降耗一项,全村人均增收71元。

  “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益。”村民们说,特别是大力推广“猪、沼、粮”、“猪、沼、菜”生态农业模式后,该村建立了162个户用沼气池。沼气做饭、沼渣肥田、沼液浸种……用村民的话说“利用沼气就能发财”。利用高效杀虫灯、稻田围养鸭等方式,该村水稻从每年需要喷洒九次农药,到如今每年仅需用低度高效农药喷洒两次。优质稻生产和优质大米加工成为兴隆村的主导产业。如今全村积极推广无公害优质稻种植,无公害优质稻覆盖面达100%。

  2005年兴隆村以村委会带头,组建兴隆大米加工协会,发展会员36人,连接村内外农户1000余户。

  乡风文明篇

  “上访村”成了文明村

  环境幽雅、具有现代气息的中湾文明小区;户户使用卫生厕所,门前屋后见不到一点脏物的西叉湖文明小区;水泥路四通八达,户与户相连,组与组相通的古塘星级文明村;湘阴县小有名气的“养猪之乡”高仑星级文明村;“公司+基地+农户”的楠竹星级文明村……湘阴农村处处洋溢着新农村建设的“气息”。

  石塘乡月湾村曾是有名的闹事村。有数字显示,仅仅1991年至2002年11月,累计共发生上访64起,其中闹事的28起,成了名声赫赫的“上访村”。当2月23日我们来到月湾村时,再次问起“闹事”一事时,村民们纷纷摆手:“早就不是上访村了,现在我们村也被评为三星级的文明村了。”言语间,不乏自豪感。

  村里的改变源自2001年11月底村委领导的“改头换面”。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村务、财务透明化,定期召开全村党员大会……新的村委会通过努力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我们相信村里的干部,也愿意为月湾村做贡献。我们村的路,就是全村村民自愿出钱新修的。”村民甘凯说,如今月湾村没有了打架斗殴,没有了赌博滋事,全村牢牢抓住文明创建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村规民约,过去的“上访村”一举成为现今村风淳朴的文明村。本报记者 岳 瑾 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