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加快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0:00 云南日报

  饶远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教授

  张云钢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 教授

  田世昌 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密切相关。在总体上,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上,都落后于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但并不能说明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就难有作为。关键在于西部各地怎样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统筹规划,利用自身资源的特色与优势,找准体育产业发展的切入点与支撑点,形成符合各自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促进本地区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和模式的选择依据,是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自然环境与体育资源禀赋优势、大众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水平等条件。以云南来说,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经济总量、人均GDP与东部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社会发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低、城市化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很大影响和制约。但是,云南体育产业发展还是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固定资产迅速增长,2001年已经达到162803.2万元,比上年增长1.2倍,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体育经营单位收入已占全省GDP的0.86%,二是已经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和全社会办体育的发展态势,三是云南特殊的区位、气候、地理与人文环境优势,吸引了从数亿元到数十亿元的体育投资项目,云南正成为国内外体育产业投资发展的一片热土。同时,云南体育产业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产业宏观政策和管理;在资源配置、激励约束、利益分配与市场规范方面的制度供给不足;社会大众的体育意识与消费水平低及体育中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等,都影响着云南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根据云南省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自然环境、体育资源等条件,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云南在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和模式的选择上,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实行“极化与扩散”的非均衡发展。著名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鲁在1950年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增长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首先集中于某一或某些增长相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佳影响。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和中心城市为突破口,密集投资,使之具有迅速增长与扩散的能力,并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交替作用来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由于这些中心城市的聚集程度(包括人口、资本、消费、基础设施、交通、信息)较高,并具有较强的聚集性、扩散性、商品性、高效性与开放性特征,在发展大流通、大产业、大市场中必然会起到主导和先导的优势作用。根据这一理论,云南体育产业的区域发展模式,应采取以重点城市为“极化区”的非均衡发展方式。即以昆明、玉溪、曲靖、蒙自、大理、楚雄等城市为始发中心,政府在资源和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但几个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尽可能不同,使之产生较高的增长态势,并向邻近地区产生扩散辐射效应。

  把竞技体育观赏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行业。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曼利用外部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产业关联效应”理论。他认为现代经济各部门间都存在前向、后向联系,并由这种联系形成一连串不均衡的链锁过程,在任何一个时期,各行业部门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一个部门伴随另一个部门一系列不均衡发展所造成的结果。借鉴该理论,可以发现竞技体育观赏业作为体育产业行业结构关联的核心行业和“引擎行业”,具有拉动体育产业行业关联链式反应的龙头作用。该行业的发展,会刺激中间需求扩张(如运动训练服务业、职业体育、体育用品与设备制造业等),并强有力地影响和强化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促进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使行业间的关联效应放大,从而引起原有产业的结构变化与增长。美国与欧洲的许多体育产业发达国家都采用这种方式来实现体育产业的行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升级。云南作为一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不发达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但云南采用竞技体育作为核心行业或龙头行业的发展模式,同样能发挥较为有效的积极作用。例如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云南的举行;云南红塔足球队、红河奔牛男子篮球队与红河女子排球队、红河雄风汽车俱乐部队、云南红围棋队都曾进入全国甲级俱乐部联赛的前几名;2003年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来昆训练、比赛,以及国际“七星”越野挑战赛在云南的五届比赛,都表明云南具有发展竞技体育观赏业的巨大潜在市场,发展竞技体育观赏业对云南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拉动效应。

  以高原训练服务业为发展重点。云南省的昆明海埂训练基地、红塔体育基地、呈贡体育基地,是国内著名、也是亚洲一流的体育训练基地。它们在区位条件、自然气候、建设规模与设施、品牌效应方面都具有综合优势。尤其是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对耐久力有氧运动项目的训练效果得天独厚,并且每年可进行户外训练日达300多天,再加“天天是春天”的气候,对国内外运动队及体育休闲康体的消费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仅海埂、呈贡两个训练基地每年接待国内外来训就达1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000多万元。云南还可以充分利用本省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平原——中高原——高高原”立体化一条龙的运动训练服务体系,分别选择元江(海拔430m)——昆明(海拔1897m)——丽江(海拔2400m),打造为国际性、立体化、多功能的体育训练基地,形成特色的高原体育训练产业带;并借助昆明市的东、西、南、北、中都分布有海埂基地、红塔基地、呈贡基地、松茂水上运动基地、北教场基地、拓东体育中心、五华体育中心的优势,把这些基地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打造驰名中外的“高原体育城”,通过高原训练产业带的辐射及中心城市集化区的扩散,形成一个具有较高质量与规模的体育产业群与产业圈。

  依托旅游大省平台,着力打造体育旅游业。云南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而发展体育旅游也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民族体育资源与探险娱乐运动资源等良好的资源配置条件。云南在发展自然风光旅游和人文旅游的同时,应该大力开发体育探险、康体休闲娱乐、民族体育风情体验、运动竞赛与训练及跨国境的漂流、登山、汽车自驾游等多种体育旅游产品,将云南打造成“体育旅游的胜地”与“户外运动的天堂”。

  以人为本,壮大发展大众健身娱乐业。体育人口数的提高,是我们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基础。在构建面向大众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进程中,应该鼓励国内外的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体育健身娱乐业,投资体育设施和开发多种体育经营活动,为群众性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技术辅导,以满足各类消费者对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多层次需要。云南省在4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独有。在全省少数民族中流传、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多达380多项,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所列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40%以上,可谓之“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大省”。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人类体育文化遗产,也是推进云南文化与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动力与资源禀赋。因此,应建立若干具有强大影响力和产业集中度的大型少数民族体育广场,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国际民族体育狂欢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每年举办“五国民族文化节”和“滇缅胞波体育文化节”,各地还利用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赛马节”、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等各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既促进民族体育的国际国内交流,又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应该进一步组建少数民族体育展演团队,建立一批经营民族体育项目的大型公司,成立有关的中介组织、展演竞赛公司、体育商务咨询与策划公司,强有力地推进云南民族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云南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和模式对西部省区发展体育产业有借鉴启示作用。云南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是云南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本省产业结构调整及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禀赋开发利用为突破口,以体育改革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规律,合理布局体育产业的发展区域并有效整合资源,加快体育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云南体育产业的快速、可持续性发展。借鉴云南的经验,西部省区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西部省区作为整体落后于中东部地区的后发区域,在资金、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及文化体育的发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劣势。但从区域经济学梯度理论的角度看,应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溢出效应和本地区的有效比较优势,开发自己有核心竞争力、产业带动性强的行业与项目,将有限的资金及生产要素聚集投放到见效快、影响大、产业关联度大、资源特色优势强的项目上,就能带动区域体育产业迅速崛起和跨越式发展。从西部省区的基本情况看,西部有关省市区可在体育旅游、少数民族体育产业、高原训练业等行业中选择发展重点,并利用西部的片区联盟与交通网络联片开发。例如利用“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区”、“呼包——包兰——兰青线经济带”等未来的4个经济带和“西安、成都、重庆三大都市区”的影响来互成呼应、整合优势、联片发展,以形成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和多赢局面。二是西部地区在体育产业开发方面有着共同的对全国乃至世界有强大吸引力的资源条件,但西部各省、市、区不应重蹈模仿照搬、重复建设的前辙。应在整体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资源条件和有效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互补作用与互动效应,加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力求避免资源浪费、市场分散、效益低下的不良经营开发状况。例如,重庆、西安可重点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技观赏业、大众健身休闲业;昆明、西宁可充分利用高原优势,大力发展高原训练服务业,不断拓展海内外市场;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可充分开发体育旅游业和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总之,要树立各自的发展重点与目标市场,积极培养与开拓国内外体育市场,打造西部体育产业的拳头产品与品牌优势,并不断拓展其它各类体育产业经营活动。

  (责任编辑 耿 嘉)[社会主义论坛 第2期 2006年2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