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称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走向协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0:46 新华网 | |||||||||
“中国的变化远比学者的计算分析更快。”谈及近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曾和英国的经济学家讲,如果你在分析2004年中国时使用的是2000年数据,那么分析的结果肯定误差极大。” 中国的发展变化,就是让人如此地不可思议。
如果说2000年的中国还在为如何启动内需,如何使经济走出蓝灯区而发愁,那么,仅仅一年之后,支撑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便释放出了强烈的经济启动信号。从2001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开始在各路研究者的激辩中,迈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伴随着2003、2004连续两年超过10%的高增长(修订后数据),2005年,中国GDP已超过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 工业化:在快速中走向协调 “我们可以把这次崛起称之为一次前所未有的过程。”胡鞍钢说。 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部门在这一次高增长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1年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明显提速,第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56.5%提高到2003年的68.4%。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MADEINCHINA的产品遍及世界,中国经济的主体部分,已开始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成熟阶段的转型,重化工业迅速成长,技术升级特征显著。 重工业比例显著上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重2000年为62.5%,2003年为64.3%,2004年达到67.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结构内部的技术升级特征十分显著。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7.18%提高到2003年的8.29%,已经成为增加值贡献最大的行业。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3%提高到2004年的4.5%。 但传统工业化道路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粗放的增长方式制约着中国工业化的成熟。2003年,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宏观调控,拉开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序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始出现起色。 调控结果表明,中国在抑制这四个代表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行业的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整个经济增长没有受到影响,仍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没有受到干扰,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军 实习记者乐艳娜李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