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科生就业为何这么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4:34 法制早报

  □本报实习记者 郑雪松

  2月末的北京城,随着气温的回升,各种招聘会也开始火热。

  几个学生模样的人垂头丧气地从北京展览馆的招聘会现场走出来,他们告诉记者:“我们是北京一所大学法律系的学 生,没想到招聘会对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应届文科毕业生
如此歧视。找份工作真难啊!”

  在今年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文科毕业生的遭遇是不是更让人担忧呢?

  找不到工作

  无颜面对父母

  小王来自甘肃省贫困地区,家里有父母和两个哥哥,均务农为生。2002年他考入了北京一所大学,雄心勃勃想创 造一番事业,可是临近毕业,才发现连就业都很困难。

  这些年来,小王的教育费用是全家经济支出的主体,从小学到大学,没少让家里操心。“有时候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爸 妈!”小王内心有一种对父母的歉疚,觉得自己已经让家里辛苦了这么长的时间,是回报他们的时候了。

  2月18日小王去了北京展览馆的专场招聘会,但是感觉很差,“全是

房地产之类的企业,基本上不需要从事社会工 作的人才。很多职位都需要经验,即便有个别职业对口,最终也会被刷掉。”小王分析用人单位招人主要就是看专业和经验, 他说:“专业要对口,而且成绩不能太差,当然成绩在学校里用用功问题不大,但是专业这个东西不好把握,文科专业就不如 理工科。”同时,小王也对用人单位在经验方面的要求表示不满,“现在用人单位要求经验少说一年,多则五年,假期实习那 点时间根本不够。本来就业的机会就很少,哪里去积累那么多经验?”

  除此之外,小王以前还去过好几次综合性的招聘会,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一般来讲我就在现场挨个儿找,投递简 历,跟招聘人员交谈。但是回过头看,投出去的简历依然不多,面试的机会更少。”

  经济管理系相对较好

  小冉也去了2月18日北京展览馆的专场招聘会。他的感觉也很糟,原因跟小王差不多,他一份简历都没递出去。

  小冉来自重庆,他于2002年考入北京一所大学的经济管理系,成绩不错,做过班长。据他讲,在文科生中,经济 管理学毕业生算是比较好了,但还是不如理工科,“一般讲,工科是最好找的,理科也还行,最弱的是文科。当然,问题总是 相对的,即便是工科,也只有少数几种专业诸如计算机等比较受欢迎,而像生物工程之类的也不是很理想。”

  小冉投过很多简历,而且争取到了去几家单位面试的机会,有几家单位也有这个意向。但是最后冉同学都作罢,因为 他看到大多数工作都是诸如营销之类的,很不稳定,也解决不了户口。在他的内心,户口是决定其是否从事该工作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户口,他希望薪水比较高,理想是能达到外企水平。

  艰难求职的法律系学生

  记:作为法律系的学生,你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有什么看法?

  李:找到一个自己较满意的工作难度比较大,由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宽裕,在校期间又申请了

助学贷款,感觉到肩上压 力很大。

  记:有多大?

  李:说老实话,可以用“已经到了崩溃边缘”来形容。

  小李来自湖北,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又是残疾,因此家里经济压力比较大,但他为人豁达开朗。小李在大学读法律专 业,虽然选择了主修法律,但是他表示,其实自己更加喜欢地理与军事,攻读法律是一种阴差阳错。

  到目前为止,小李只去过两个招聘会。一场是在国展的冬季招聘会,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另一场则是在武汉的 时候去的,但也是空手而归。

  他笑着对记者说:“可能招聘会不行,还是像老师说的那样‘自动’送上门希望才大。”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小李 觉得这个专业就业压力很大,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困难,而由此导致的焦虑使得他几乎可以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

  虽然就业并不顺利,但是小李还是比较乐观的。在就业上他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从地区上来讲,先北京后地方;从 职业上来讲,他希望能够进入行政事业性单位,而大企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最后再考虑其他。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他也很 想去初中做一名老师,因为他觉得自己喜欢阅读,读过很多书,知识面比较广,并且此前做过兼职导游,觉得跟孩子们打交道 也可以。

  据悉,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随着高校扩招逐步增加。2000年是107万,到了2005年增加了两倍多, 是338万,2006年则突破了400万,用“就业大军”形容绝不为过。相应地,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也是猛增,但文科类 职业需求量相对下降,劳动力市场自然发生了不平衡,文科类专业就业形势确实不容乐观。

  记者一共调查了20位应届文科毕业生,无一不认为当前就业压力相当重。

  专家解读:

  国家应按市场调整招生计划

  针对是什么造成当前文科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这一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张网成博士就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从根本上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行业之间的发展速度不平衡是造成用人单位对不同专业需求不同的根本原因,而国 家缺乏合适的招生计划则从另一个方面加剧了供需矛盾。

  一般来说,就业位置的需求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原有员工的退出造成的职位空缺,二是用人单位根据发展需要增加员 工数量。尽管跨学科就业的情况非常普遍,但不同行业对招收新毕业的文科(人文与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学生还是有比较明确 的偏向的。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加上相当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对理工 科毕业生的需求维持相当高的增长趋势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近年来超过了第二产业,但对高层次服务业人 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长,加上像计算机、电信这样快速增长的第三产业对理工科毕业生的偏好是很明显的,因此,文科毕业生 的出路明显受到限制。

  这种发展势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当然,文理科毕业生的就业差异还受一些更深层原因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事 实上绝大多数现代国家都更偏重理工科人才。原因在于,理科学生就业后对于社会的作用往往是看得见的,他们进行物质生产 ,创造物质财富,可以量化。而文科毕业生的传统使命是管理社会、传承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 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尽管他们的作用也不可或缺,但其功用却很难量化和累计,因此他们的工作经常被看成可有可 无。

  人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一旦经济主义占了上风,社会对文科学生的需求就会迅速缩减。在过去十年里,一向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德国也精简了大学近三分之一的文科教职。应该说,近年来,党和国家推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将建设 和谐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这客观上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科学生就业增加给予了更大的空间。但这能在多大程 度上改善文科学生的就业前景,还需拭目以待。事实上,服务业的比例并非越高越好,它从根本上受制于人均国民收入。

  针对此种就业压力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一问题,张博士表示:从负面来讲,这种形势可能会造成社会、家庭重理轻 文,从而不利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不利于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从另外角度看,这种形势 也是促进资源更有效分配的需要决定的,而且就业压力会迫使年轻人努力提升自己,对社会、国家没有什么坏处。除了考研以 外,社会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另择专业深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