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评论:首席评论:讲坛文化也是社会文化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5:06 金羊网-羊城晚报

  □陈桥生

  据昨天本报报道,在广州越来越多的文化场所,如今都不约而同地向广大市民提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或实用性的各类讲座,“听讲座”正像“听交响乐”一样成为市民的文化新享受,“讲坛文化”已逐渐成为城市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读完这则报道,心头就涌起了那句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是身处如此花团锦簇的讲坛文化包裹之中,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似乎有些漫不经心,虽也时时去听上一些,却何曾想到这种新鲜的生活方式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

  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曾经只是我们对大学校园的美好记忆。燕园三年的生活中,最值得欣慰的就是“赶场式”地听了一些讲座,有幸和那些可爱的先生们一起思考和欢笑。课可以不上,但讲座是一定要去听的,这是我们当学生时普遍的选择。事实上,站在学生的立场,衡量一所大学的强弱以及声望的高低,其学术讲座的数量和质量正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如同有的学者用每万人拥有牙医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或许片面,却很实在、可信。于北大,讲座之风自蔡元培时代就盛而不衰,且是开放式的,所以专程到北大来听讲座,也是外校生甚至社会人士的一种时髦与快乐。这样的快乐颇有如魏晋时盛行于士族知识分子中的清谈,学术性与游戏味杂存,从而染上了相当程度的社交色彩。北大的讲座成为北大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学术传播的课堂,也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新渠道。把学术讲座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大学,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当讲座、论坛等文化活动形式从高校不断向社会延伸,它对于衡量社会心理、文化力的水平也起着同样的功效。也就是七八年前吧,到美术馆看展览、音乐厅听交响乐,对于大多广州市民来说,还是如此的陌生。以致常常星海音乐厅一演出,次日媒体就报道说,昨晚观众手机嘀嘀响、瓜子皮满地扬,还不时鼓错掌。可如今这样的报道还有吗?我也进去附庸过几次风雅,起初我一窍不通,如今也只是识得皮相,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的越来越喜爱。我想,在国外,那么多人听交响乐,那么多人看芭蕾舞,而事实上,能真正听懂看懂的人也未必有太多。对于一门高雅艺术来说,内行不会很多,关键是这样的理念我们应该追崇:欣赏高雅艺术可以提高自身修养,甚至欣赏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更何况,只有先去亲近它,受到熏陶,才会了解它,从而产生看懂或听懂这种艺术的欲望。在悉心培养之下,说不定,你也可以从旁观者变成票友。又如“沙龙”,其原意是“客厅”。古代欧洲人在沙龙里聚会、谈话,是一种礼仪。后来,沙龙生活逐渐演变为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几年前,“沙龙”这个词对多数中国艺术家来说或许还只是一个概念,而现在,众多艺术家、设计师都已经过上丰富而滋润的沙龙生活了。

  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氛围是由多元的艺术选择共同营造的。可以是看电影、电视、唱卡拉OK,也可以是听音乐会、讲座、看展览,只有当社会提供给大众的文化选择的可能性足够丰富时,才能让这座城市的表情既丰富厚重又流韵生动,从而培育出更加成熟理性的社会心理,提升社会的文化力。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