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教育部称我国95%的人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7:05 中国网

  [新华社]:

  第一个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从哪里来?刚才您讲了几个非常勤奋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自己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我觉得现在社会对他们宣传非常勤奋、宣传他们家庭怎么苦,但是对学生能力引导方面加强不够。比如以我自己为例,我上了六年大学也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但是我平时自己非常辛苦、同学非常尊重我。通过怎么样的方式解决
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社会上对这个宣传还不够,教育部门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宣传,教他们锻炼自己的能力,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谢谢。

  [王旭明]:

  首先向你表示敬意,你上大学六年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比起我的话,我感到很惭愧,如果倒退时光的话,我应该向你学习。我希望在座媒体,包括你将来供职在新华社,我们一起多多宣传自强自立、勤奋好学的这样大学生,这样不是一个,是几十个、几百个这样典型做法,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风气,就是非常美好的愿望,我们共同努力。

  [记者]:

  我提一个问题,比如在北京没有户口,孩子在这儿,新的学期孩子入学面临一个问题,他们要不要继续上学,学校要交赞助费,以及如果他们是上海的,那么他们怎么把自己那个当地给予的相应补贴转到这边来?这些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王旭明]:

  以目前我们的统计来说,如果这个村100个孩子,就这100个孩子现有就读的,走的是另外一个统计,现在我们给的余额统计数是以现有人数为准。

  [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

  我参加这个发布会有几个问题:第一,我看到这次关于农村的义务教育的经费保证题目,我想起四年前的一次采访。我们四年前采访广东省一位省长,当时他提出农村义务教育要解决更重要是从省里财政拨款,而且当时他也是身体力行,当时他也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当时这个省长自己到下面督察,他给年收入1500元的孩子全部免除学杂费。当时我们想,省长下去亲自督察可见落实之难。以后教育部有这样督察活动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让记者和媒体早一点介入,早一点去看这些活动,不要到了事后我们才得到一个结果,这是我一个小小的期望。第二个问题,关于教育收费的问题。我们记者也在全国各地做了一些采访,我们发现套一句老话来说,公说公有理、婆有婆有理,他们可以拿到本地省里的一些通知和文件,他们也符合省里面的文件,因为经济状况不一样,各省的情况千差万别,我们想了解国家文件、省里文件通知不一样的情况下,学校收费在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来收取呢?第三,我们注意到一些民办大学,在倒闭的时候,的确影响了很多的学生。教育部有没有一种可能性监管这些民办学校,要求学生提前交很多保障金一样的收入。所以,教育部有一种什么样的规则,能够限制到这些民办的学校,使学生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谢谢。

  [王旭明]:

  因为督查组活动是分到各个组,一个组分一到两个省,一般在十五天左右。我们征求过一些部门的意见,当然没有征求过你们的意见,大家觉得采访时间太长。

  第二个问题,我们原则说教育收费宏观的政策,应该是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这三家商量,然后提出意见,提出意见以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批准以后执行,这是宏观的政策。具体调整各级学校,包括杂费、学费标准是降一点、升一点的标准,这个审批权限明确是在省级人民政府,由省级教育部门提出意见,同时省级物价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审核之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来执行。所以,应该说不存在矛盾的地方。

  第三个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简单说一下。刚才我们谈到非义务教育成本实行分摊制,那么民办学校更是实行缴费上学了。这里有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老百姓,就是广大的13亿老百姓,就是想不交钱上学,享受各种各样的教育,现在除义务教育之外,我要交钱上学了。拿钱意味着什么?拿钱意味着消费,选择民办学校更意味着消费,既然是消费,我觉得就有一个合理的、明明白白的消费。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很多人在教育消费上陷入一个误区,甚至很多人在进行一种畸形的教育消费。您刚才举的例子,所谓集资式的办学,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不会做这种傻事。

  另外,大批的考生去考艺术类的专业,我认为这是一种受畸形消费观影响的趋势。比如艺术类的院校,你要交很多的钱来受教育,你本身具不具这种能力?比如我这样的嗓子去读音乐学院的话,花几十万也不行,因为嗓子不行,因为这样,教育会受到伤害,交那么多钱还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质量。这是个人观点,供参考。

  [中国妇女报]:

  我们了解到,在中国,校外活动阵地并不富足,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很多校外活动阵地被挪做了他用,比如变成老人活动场所或者变成教育基地。我们想说,国家现在要投入20亿甚至40亿钱做更多的事情、办更多的场所,更多的有没有考虑这些场所不被他人挪用?

  [王旭明]:

  我们在管理上要有一套完整的细则,保证这些管所发挥出应有的效应。而且我们作为教育部来讲,今后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也要指导各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原来没有,既然建的这么多的话,当然有一个管理的问题。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段时间您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过一个观点,中国教育是成功的,能否阐述一下您这个著名的论断?

  [王旭明]: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收到很多的信,甚至有一些信运用很愤怒的语言,其中有一位福建的同志,从网上下载一些东西给我们寄来,说你睁开眼睛看看。我觉得我们要判断一件事情成功也好或者失败也好,我们认为应该有一种标准,如果标准没有的话,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的标准是,判定中国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这个教育改革是不是中国的绝大部分人从中受益了,如果是绝大部分人受益的话,就是成功了,如果绝大部分人没有受益的话,那就是失败了。我举一个数字,中国教育在2005年两级人口初中覆盖率和毛入学率有95%人。还有,高中阶段,我们国家目前已经超过3800万,高中入学率已经达到50%。

  就我们国家发展实力来说,就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来说,都不足以支撑,支撑不起来。中国给予的投入支撑得起来吗?支撑不起来,光靠我们经济发展实力,别看我们每年以8%、9%的速度递增着,也支撑不起这么规模的教育。

  面对这种现象,为非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我们把速度降下来,让它慢慢发展,那不就可以了吗?这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积极、稳固、快速地发展、挖掘资源。选择哪一条路?当然,我们中国会选择头一条路,选择头一条路的做法。在这里特别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应该说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当中,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现在13亿人口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这种巨大的付出,包括财力的巨大付出,中国教育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有95%、21%,中国不可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不可能实现两基。

  所以,过去广大人民群众用他们的力量,包括钱财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中国教育事业要发展的话,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帮助。从这个意义来讲,我来判断中国教育事业是成功的。

  [记者]:

  我也对农村义务教育法机制问题很感兴趣,但是我觉得好象有的时候回答还有一点儿力不从心。如果要是以后真有这么一个新闻发布会,就是说我对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这个问题,现在实施的一些情况,再举行一个发布会的时候,我希望王主任最好请一些各级政府,比如省一些、县一些、乡一些之类的工作人员,这样可以回答大家在座的提问,我都不好意思问您了,可能在这里您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比如这个钱到地区上怎么分配的?对于老百姓非常关心的是这个钱怎么使用的?是不是都把这个钱用在教育上?用在老百姓的身上?农村义务教育,并不是钱投入得越多越好,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说的县城都算是农村学校,那么县城确实有好学校,就是那种标志性的学校或者豪华型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成本就高,在县里面财政也要投入一些,他怎么分配?他是不是要把一个大头给高运行成本,给那些贫困的那些学校只撒一点。所以我还是讲,如果就这个话题开发布会的话,就请各级政府来一起回答大家的问题。

  [王旭明]:

  我在这里给大家也提供一个信息,我们将在今年适当时候,不光“请进来”,还要“走出去”,我们到县、乡怎么安排这个钱,我们要下去。我们同时不仅请进他们来,还要请进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具体负责这个工作的人来谈谈他们的工作部署安排。现在有六七个省进行核算,然后配套资金,但是可以保证的是今年春季开始,享受新机制的就不再交学杂费了,不管什么原因,先不交学杂费了,这个是明确了,我们将在全年不同阶段、不同时候“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行工作。

  [北京青年报记者]:

  前不久我们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高校招生的工作相关规定。我们都注意到高考加分范围扩大,教育部扩大高考加分范围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是不是出于素质教育的考虑,以后高考加分范围逐渐扩大或者范围人数?另外,那些优秀学生比例是什么样的?

  [王旭明]:

  今年高考的具体政策我们已经全部上马了,大家可以去查。不过原则来说,高考改革是一个方向,无论在高考的录取程序,以及像您说的一系列方面进行改革,这应该说是今后我们工作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如何和素质教育接轨,如何使高考更好体现素质教育的原则,这应该是今后高考改革一个主旋律。所以,无论具体说哪些形势、哪些人,应该都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今年我们将在适当时候,在3月份或者4月份的时候就今年高考组织专门的新闻发布会,来谈高考的问题,欢迎大家参加。

  在今天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两会”快召开了,版面会非常的紧张,我就尽量不打搅大家。

  关于教育的问题讨论非常多,我在出席这场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有的同事说这场新闻发布会不去吧,因为在风口浪尖上。我不这么认为,我倒认为我们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应该以积极、科学、建设性的态度,来对待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事业,而不是以消极、迷信、破坏来看待教育改革。

  什么叫积极的?比如“一费制”收费办法,这是一个很好遏制和规范教育收费的一个办法,我们推行当中有哪些问题、哪些不足、哪些优点都可以说出来,可以报道出来。我们现在很多采取“标”的办法,“本”是不断加大政府教育推动。如果“本”不足的话,永远是消极的。当然,我们现在也在“标”上采取一系列的办法,“一费制”是其中的一个办法。

  另外,科学而不是迷信。科学要求客观事实,比如某个大学一个大学生自杀了,我们不能说很正常,但是在中国2300万大学生当中出现自杀这种事情,这应该是不必要大惊小怪的,因为有各种原因了。但是我们有一家媒体说“中国大学教育怎么了”?任何一个教育都不能保证这个教育,保证没有自杀的、保证没有犯罪的,不可能,教育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不能用迷信,所谓迷信教育就是教育是万能的、教育是神圣的、有什么问题找教育。

  不是的,教育是有限度的教育。

  另外,质量的问题。我觉得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低,这是讨论很长时间的问题,我觉得对于质量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客观来分析,你要拿中国的高职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比,你要拿美国的社区学院和中国高职去比。这是另外一个作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破坏性的意见。什么叫建设性?就是一件事出来以后,我们提建议、我们批评、我们改进,都是建设性的,什么叫破坏性的?就是一件事出来以后,媒体马上就能够强烈反映出来。我们一家报道说,一个教授检举说,一个调查组下去检查工作的时候,又请吃、又请喝,最后还给配了一部电脑。最后我们经查实,说这个事实是假的,这个属于破坏性的态度。在这里我们希望媒体朋友们以积极、建设性、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春天来了,我们共同期待2006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会有更美好的一页,同时我们更期待明天,明天上午10点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周济部长就教育“十一”成就和“十一五”规划回答各位记者提问,报告里面有更多的精彩。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