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城代表今与泉企“大相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2:11 海峡都市报

  本报讯 以锦丝筑巢,用银箫引凤,762万泉州人民今日将迎来110多个中西部劳务输出地的500多名代表。一场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和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牵线的泉州企业和百城代表们的“相亲大会”拉开了序幕。

  这场“2006年泉州市企业劳务合作洽谈会”为期两天,主要开展交流劳务合作经验、洽谈劳务合作意向,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等活动。

  “泉州与内地城市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劳务合作的基础比较好,合作前景广阔。”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泉州市副市长王亚君表示,泉州市将以召开这次洽谈会为新的起点,通过真诚的洽谈,增进互相了解,推进泉州与各友好城市劳务合作向纵深发展,实现劳力供需双方的互利双赢。

  五大工种最缺工

  昨日,王亚君介绍了今年泉州的用工情况。

  据介绍,今年开春过后,为进一步了解掌握企业用工需求状况,市政府于2月14~20日组织对全市企业用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从各地反馈的情况看,目前全市各类企业缺工16.2万人左右,按缺工数多少依次为:惠安县2.88万人、晋江市2.82万人、南安市2.34万人、石狮市1.95万人、德化县1.5万人、永春县1.1万人、开发区0.96万人、鲤城区0.84万人、洛江区0.84万人、泉港区0.44万人、安溪县0.27万人、丰泽区0.24万人。

  从行业需求看,主要分布在服装、树脂、制鞋、纺织、包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工种需求看,主要涉及服装针车工、陶瓷树脂彩绘工、纺织针车工、制鞋普通工等,其中服装针车工缺4.55万人,陶瓷树脂彩绘工缺3.1万人、制鞋普通工缺2.56万人、纺织针车工缺1.64万人,包袋制作工缺1.1万人,这5个工种缺口约占全市缺工总数的80%。

  从结构需求看,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也仍需大批引进普通工。

  四大原因导致缺工

  王亚君还分析了企业缺工的四个方面原因:去年来固定资产特别是工商生产性投资力度加大,企业扩大规模、新增产能需要更多劳动力;虽然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不大缺工,但中小企业仍然缺不少工人;区域竞争、内地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劳动力分流,春节后一些外来工没有回来;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选择来泉的三理由

  “外来人员选择来泉州务工有三大理由。”在昨日召开的泉州市城际间工会就业维权联盟座谈会上,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朱新华以四川为例,道出了三大理由,得到了其他劳务输出地代表们的一致认可。

  “这第一个理由是,泉州是外来工‘创业的乐园、就业的首选’。四川省是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去年劳务输出居全国首位,四川对外输送劳动力,泉州是最多的城市之一。我们亲眼见证了这里从‘用外来工’到‘关爱外来工’再到给外来工‘市民待遇’,甚至‘超市民待遇’的过程,这让我们看到泉州日益改善的用工环境。”朱主席乐呵呵地说,第二理由是,外来工在泉州建功立业的同时,也为个人、为家乡创收。如去年,四川省向外输出务工人员814万人,实现了劳务收入722亿元。第三,泉州市总工会和四川等省内外41个城市建立了城际间工会就业维权联盟,互动维权,能让外来人员更放心。

  现场调查

  “在泉州挺好的,我们舍不得走”

  本报讯 2004年12月,159名青海省互助县工人,在泉州和互助县两地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来到泉州清氵蒙。一年过去了,他们工作顺利吗?是否习惯在泉州的生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昨日走访了相关企业。

  还想再带些老乡来

  赵德才去年和妻子一起回了老家,因为孩子在家里出了点事。现在孩子病好了,他和妻子一合计,就打电话给泰亚(泉州)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事的魏桂华。

  “赵德才在电话里说,他和老婆还想回泉州上班,不知道公司接不接受他们。他在电话里还说,他把自己在泉州打工的经历一说,村子里其他人很羡慕,都想跟他一起过来,所以他还打算带三四名老乡过来。”

  昨日,魏桂华告诉记者:“就这几天,小赵他们就要到了。”

  已经学会操作机器

  与赵德才同一公司的张生明怯生生的,很内向的一个大男孩。他刚来的时候,最不适应的就是吃大米。“在家里,主要是种小麦,吃面食惯了的,不过现在好了。”

  此外,张生明还不适应的是工作。他初中一毕业,就随老乡一起过来,因为以前没接触过现在的工作,所以基本上不会。“最开始的时候,我只能搬搬东西,扫扫地,倒倒水,后来组长还有其他熟练工友们经常教我如何操作机器,所以现在我基本上会了,我也经常操作,制作模具,看着自己做出来的模具,心里挺高兴的。”

  说到是什么让他一留一年多,他告诉记者,主要是想做出点事业,赚点钱回家,让父母开心。“今年春节没回家,但是我已经寄了4000元到老家了。”张生明说。

  部分不适应已离开

  由于不适应泉州,不适应工作环境,也有部分人选择了离开。泰亚(泉州)鞋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余树芳说,从青海来的这些工人,他们往往都会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对他们培训。

  “一般工人的培训期是1个月,但公司对他们培训了两三个月。”魏桂华说,目前在他们公司的青海工人还有12名,大多从事普通工种。“公司培训,老员工带,所以他们进步很快,工资也涨到了1000多元。”

  □背景链接

  2004年12月,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县的159工人,经过三天两夜的奔波,终于来到了泉州婆家———富丽礼品有限公司和泰亚(泉州)鞋业有限公司。这是泉州市总工会和青海省海东地区就业服务局首次实行劳务对接。这些工人年龄在18~28岁之间,多是初中学历,主要是农村劳动力,能吃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