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幸福指数”纳入地方发展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6:21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在最近陆续闭幕的各地两会上,“幸福指数”成为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话题。细读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的议案、提案,人们发现,各地在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指标时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占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国计”更多地、也更密切地围绕“民生”展开。

  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认为,将公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终极标准,意味着“以人为本”正在真正成为政府的核心执政理念。

  “老面孔”淡出“新指标”醒目

  在各地相继通过的地方发展规划中,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老面孔”正在逐渐退出政府的指标体系,被节能、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新指标取而代之。

  “幸福感”受关注“满意度”成指标

  城市噪声问题,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房价高、上学难、看病贵,以及环保、治安等各类问题,无论事情大小,最让百姓牵肠挂肚的,也是地方两会普遍关注的。“幸福指数”这一概念就自然而然被引进了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说,要解决政府绩效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在制度上完善政府绩效评估。考核干部无论用什么指标,都不如“群众是否高兴和满意”这个指标来得实在、有用。

  “硬性指标”减少“民生指标”突出

  在经济学家眼中,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各项硬性指标减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收益分享,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是一个重要转变,反映了以GDP为核心的增长方式已不再是“十一五”期间的主流方式。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认为,只有淡化经济增长指标,同时强化公共服务,突出政府责任指标,才可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指标体系”变化“发展观念”更新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主要采用工农业总产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总量指标。2001年制定的“十五”计划,“提法”又一变,国内生产总值(GDP)被用作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总量指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圣明认为,经济发展指标从“工农业总产值”到“GDP”的变化,反映出了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并重的新认识。而今年地方两会在发展指标上淡化GDP,重视“民生指标”,则反映了发展观念的深刻变化,把科学发展观一步步变为行动。

  但是,他提醒说,在发展规划中,“民生指标”的提出和强调并不意味着取代或忽视GDP指标,道理很简单,没有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