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先进性送来致富的金钥匙 日子就像桃儿一样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9:23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青沙山下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广大农民,踏着欢快的步履,一改昔日“两亩地,一头牛,婆娘娃娃热炕头”的陈旧观念,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走出大山,跳出农门,去圆他们各自的致富梦,到处呈现出烂漫春色和勃勃生机。

  “拉面村”里新气象

  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的黄河崖边,有一处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新式民宅鳞次栉比,小轿车、摩托车不时从平展的水泥巷道里往来穿梭的回族村宅,这就是享誉省内外的“拉面村”向东村

  上世纪70年代,向东村1100多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亩。人多地少,迫使一些有胆识的青年外出打工,很快在外地站稳了脚跟,形成了一定规模。村党支部书记马有福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紧培训“拉面匠”,动员村民外出,在沿海城市开办拉面馆,不断取得成效。全村200户农户中,已有145户在外开拉面馆,年收入近1500万元,拉面馆开到了广州、深圳、上海、苏州、杭州、无锡、温州等地,向东村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拉面村”。

  针对村里大量劳动力外出,耕地面临无人耕种的现实,2005年7月份,马有福书记多方奔波,与同德县东三科技牛羊育肥厂签订了每年种植500亩高蛋白饲料合同,建起了“向东村青饲料加工厂”。去年9月,500亩玉米喜获丰收,亩产达到2500公斤。他们雇用外村劳力60多人,收割粉碎、打包后的青饲料不断运往牧区,每亩纯收入2000元,总收入达到100多万元。春节期间,村党支部在积极向外输送农民工的同时,还与同德牛羊育肥厂联系,将饲料种植扩大到邻村,计划种植“大力士”甜玉米3000亩,实现增产增收。

  “汽车村”的致富梦

  上加合村是化隆县有名的汽车村,村党支部书记马忠云说起村里近年来的变化,感慨不己。这个村,10年前还是个拉羊皮不沾草的地方,全村313户人家,大多数家庭难以解决温饱。年轻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成为县城治安的“牛皮癣”。如今,上加合村在外地开拉面馆的就有123户,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的有6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30户,其它拉面馆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一部分村民在外经营拉面馆,一部分村民又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另辟溪径,闯出了一条致富路。2005年底,在格尔木开采昆仑玉的村民,年收入100万元的有7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13户,村民入股分红资金达640多万元。村民马明率先在村里盖起了两层楼房,在格尔木市购置了30间铺面,坐上了奥迪轿车。全村17户农民购买了小轿车,90%的农户盖起了新房,家家有摩托车,但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在致富的大道上仍在不停地飞跑。

  拉扎山下“奶牛村”

  晨曦微露,在化隆县城大街上只见三五成群、头戴黑盖头的撒拉族妇女,身背塑料桶,招呼着过往倒奶子的人,洁白纯净的牛奶从塑料桶里分散出来,走进每家每户,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佳肴。这些送奶人就是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窑隆村里的妇女们。

  窑隆村居住在拉扎山下,是一处纯撒拉族群众居住的村宅。聪明强悍的撒拉人走南闯北,在村党支部书记马德林的带领下,依托本村草山面积大的优势下,着重发展以 犏牛、黑白花、西门塔尔为主的奶牛养殖,全村119户,饲养良种牛420头,其中奶牛270头。出售牛奶年纯收入达到81万多元,出售肉牛收入达45万多元。退耕还林后,致使大量青壮年劳力无事可做,马德林书记积极争取“阳光工程”,集中培训拉面技术,积极向外输送务工。已有20家饭馆在内地落户,每家饭馆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最好的饭馆年收入在12万元,年总收入120多万元。

  同时,村党支部抓住村里石膏、硅石资源优势,组织56名村民常年进行采矿、加工硅沙。村里有8辆货车拉送矿石,每年收入20多万元,石膏远销甘肃临夏等地。村长马青龙带领村民办起硅沙厂,日加工硅石40吨,年收入达70多万元,使30多户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1000多元,猛增加到6161元。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有摩托车,有6辆小轿车,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劲头更大了,马德林书记高兴地说,2006年借党的好政策,再带领15户群众外出开饭馆,使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争取成为全县首个小康村。

  西门泉里油桃香

  外面天寒地冻,棚内桃花争艳,不是亲眼所见,使人难以相信冬季桃花也能在2900米高寒地区化隆展放。每年5月下旬,当你来到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城,看到街上卖的个大色艳的油桃时,热情的农家妇女争先恐后地把篮子推到你的面前,“师傅,先尝一个,不甜不要钱,这是我们西门泉的桃儿。”

  5月份在化隆能吃到油桃,是前辈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但外地的客商偏偏看中了这块地方,从2003年起,县上从辽宁引进油桃种植技术,在谢家滩乡的西门泉村的7个大棚内试种油桃。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当年喜获成功,一座0.4亩的温棚一年的油桃产量达到300公斤,总收入5000元。2005年全村已有20多户农民在37个大棚里种植油桃,总收入达到11万多元。

  寒冬腊月,走进棚内,一股桃花香味扑鼻而来。村民们高兴的说:“如今,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话好,给我们送来了致富的金钥匙,我们的日子就像桃儿一样红着破哩。”(作者 董国兴 徐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