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考“移民生”怕当状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9:54 光明网

  一名河北考生移民青海,历经不准报名、当状元被禁填报志愿,3年后“主动”考低分上大学。

  每年一届的全国“两会”,都与每个人的生活,甚至命运息息相关。

  全国高招应取消地域歧视、建议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应立法禁止性骚扰……在去年
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声音犹在耳边,他们从各个关注的领域出发,表达民意,中肯建言。转眼间,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或重要或轻微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正是听取了代表委员们的铮铮直言。

  民生、民意、民情,如何促成了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而这些议案提案的核心内容又如何被国家决策者考虑,最终又将如何作用于普通百姓。

  从今日起,本报选取去年全国“两会”上部分议案提案进行回顾,并讲述身处其中的人的故事。

  有些议案提案之所以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它关切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有些故事之所以被人们所关注,是因为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我的故事

  李刚(化名),25岁,河北唐山人,曾为了高考而“移民”青海。第一次“移民”,由于对高招政策了解不清,在当地曾被禁止报名。第二次报名后在当地成了高考状元,但却因“树大招风”被取消填报志愿资格。直到第4年参加高考,李刚“主动”考了个低分,饱受心理折磨之后,如愿考入大学。

  “一开始,青海的亲戚和我父母都不了解高考政策,以至于惹了大麻烦。”2月24日,已是东北某著名高校大三学生的李刚,仍为自己“高考移民”去参加青海高考感到后悔。

  第一次:户口转至青海高考被禁报名

  李刚说,他是河北唐山人,他在当地的一所省级高中学习。2000年,他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最重大的事情———高考。

  据李刚回忆,那年他的高考成绩510多分,当时在班里排到10名左右,虽然这个分数刚刚过了本科线,但离重点线还有几十分的差距,在河北只能报考普通大学。为了前途,他决定复读一年。

  巧合的是,当时一个青海的亲戚到李刚家来,听说李刚要复读后,说青海的分数线低,他家的孩子以很低的分数就考上了重点高校,他可以把李刚的户口办到青海。当时,李刚的父母感觉这个方法不错,就同意了。

  不料,这一去,高考的恶梦就开始了。

  李刚说,2001年4月左右,亲戚以李刚投靠亲友的名义,把李刚的户口办到了青海的一个县。5月左右,李刚转学到了当地最好的中学。当时第一次摸底考试时,在老家中学已经复读将近一年的李刚考了600多分,名列全校第一名。

  6月时,开始高考报名了。然而,李刚的班主任从县招办回来告诉李刚,因为户口问题,上面不让李刚报名。

  李刚的亲戚在当地有些关系,开始托人找门路,但得到的信息是,从外地转来的户口,需要满3年,或者已经在当地投资的,才可以在青海参加高考,这是省里定的政策,是铁令,谁都没有办法。无奈之下,情况紧急,亲戚决定把户口再转回唐山,但唐山方面不予接受。

  “这下我、亲戚和父母全傻了。”李刚说,处于这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在确定无法报名之后,他回到了唐山老家。在那黑色7月的3天里,他无所事事。

  第二次:成为县里状元成绩却被取消

  假期过去后,青海的亲戚打来电话说,已经说好了,下回高考肯定能报上名,让李刚赶紧回来上复习班。

  李刚说,听说报名问题已经解决,他开始全力复习。2002年的7月高考,李刚感觉自己发挥出色。几天后,他通过查询得知,自己考了600多分,是县里的状元,全省排40多名。

  李刚说,当年清华和北大在青海总共招生约40人,按照这个排名,除了这两所高校,他去哪儿都十拿九稳。

  他开始向自己亲戚、父母、同学和朋友们报喜,同样的,他也得到了很多的祝贺。

  填报志愿时,他报了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就在他刚把志愿表交上去后,老师的几句话让他不知所措。

  李刚说,那天老师突然打来电话让他过去一下,在老师的房间里,老师说,“县招办说你和县里的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取消了,不得填报志愿”。

  亲戚打听后得知,省里对考试前几名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县里的理科状元和文科状元都是从外地转过来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直接取消了他们的填报志愿资格。

  “树大招风,没想到的事。”说到这件事,李刚叹了口气。

  第三次:高不“成”低不“就”“主动”低分入学

  无法填报志愿后,李刚大病一场,躺在床上输了6天液。大约10天后,他坐火车回到了唐山。

  李刚说,经过这几次风波后,当时他觉得自己特别无助,便有了不再读书的想法,开始琢磨其他的出路。

  但父母还是做李刚的工作,劝他再忍一年,报名已经没有问题了,只要成绩不考太高,别惹人注意就好。

  李刚说,因为高也不行,低也不行,要是成绩太低了,自己也不愿意去上普通学校。他看着父母期望而又无奈的目光,决定最后再考一次,“但心里很没数。”

  2002年夏天到2003年春天,已经没有心思看书的李刚在唐山玩了半年多。春天时到了青海,因为非典,他一直呆到了高考。

  李刚说,他记得很清楚,在考场时,他很小心地估摸着,按照大约500分的标准答题,走出考场时,心里仍很不安,“就怕考高了。”

  忐忑中,李刚查到了自己的分数,470分,排到全县10名左右,他长舒了一口气,但又有一丝后怕,因为县里的最好成绩也就500分,如果真按原来的打算考500分,很可能又是状元。

  这次很顺利,一个月后,他接到了东北某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整整耽误了3年啊,”

  1981年出生的李刚说,现在大学同班的同学一般都是85、86的,同学、老师问他为什么岁数这么大时,他总是以“有点事给耽误了”为由搪塞过去,“你说,我该怎么回答?”

  李刚说,现在,他只能公开说自己的老家是青海,私下说自己的老家是河北。

  由于感觉岁数太大,李刚说,他不准备考研究生,现在他希望的,是赶紧毕业参加工作,淡漠4年高考给他带来的无奈与痛苦。

  报道回顾

  高招指标分配不能地域歧视

  在200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洪可柱则建议改进高考制度,建议30所高校统一分数线,其他高校录取分数线自行划定。

  全国政协委员李文志提交提案,称高考录取名额各省市应大致相当,建议取消地域差别。

  北大、清华、武汉大学等九所高校的负责人发表看法,认为高招指标分配确有地域失衡现象。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朱丽兰表示,实现高招公平需要一个过程,适当时候将对此问题进行调研。

  代表回访

  “高招制度改革步伐有些慢”

  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称,今年将建议实行高考录取分省定额投放听证制度

  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洪可柱建议改进高考制度,建议30所高校统一分数线,其他高校录取分数线自行划定。2月24日,洪可柱说,对于这一议案,教育部在回复中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不存在显著不公平”。洪可柱表示,教育部的回复不是很合适。

  洪可柱说:“近一段时间来,高招制度是有一些好的方面的改革,比如高校子弟照顾取消,委培生制度取消,网上录取透明度加大,绿色通道制度实行,加大助学金发放力度等措施,对高考公平的促进来说,这些改革有进步。但是从基本上来看,与卫生系统的改革步伐相比,有些慢。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不公平的状况,比如对强势群体的照顾,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洪可柱介绍,今年他将再次提出两个相关建议。一是建议逐步取消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建立三十所名校联考的制度。另外一个是建议实行高考录取分省定额投放听证制度,确保高招公平。他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组织,包括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听证委员会,对高考招生人数分省定额投放的规模、结构、办法以及监督保证措施进行听证。

  政策变迁

  大学扩招后指标分配引起关注

  对于高招指标分配方面的政策变化,昨天,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21世纪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作了大体上的梳理。

  他说,建国之初,由于高等教育属于精英化教育,上大学的学生少之又少,是没有这种关于地区的差距,只是有政治上的歧视,很可能因为政治上的出身等不予录取。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录取人数仍是偏少,关于各省的指标分配的差异仍不是社会上的话题。

  他说,高招区域歧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产生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的大学毛入学率是百分之几,到90年代中期,达到10%左右,一直到1999年,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由于大学录取人数的大规模扩大,地区指标分配开始越来越引人注目。

  2001年,青岛3考生状告教育部,称教育部的高校招生计划侵犯了她们的平等受教育权。

  杨东平称,青岛3考生状告教育部事件,使地区歧视终于形成一个社会话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