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巫山惊世大标语揭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2:09 重庆晚报

  

巫山惊世大标语揭秘

  当年负责标语制作的孙祖雄重游故地,指着标语书写地,感慨万千

  故事导读

  一句标语“毛主席万岁!”占地超过6000平方米,相当于15个篮球场那么大。

  1958年,巫山县组织百余人,先后三次(一次是复写)在巫山之颠写下硕大无朋的惊世标语:“高举总路线伟大红旗奋勇前进”、“毛主席万岁!”。

  当年诗人郭沫若乘船路过,被其壮阔磅礴的惊人气势震动,写下诗句咏叹“奇峰十二座,领袖万斯年。”(《过巫峡》五律)他还在诗前的小序中说:“估计字径当逾十米。”

  今天,这些堪称人类迄今制作的无可比拟的大标语,已在日晒雨淋和草木中悄然消失,但已是耄耋之年的标语制作者回忆起当年用饥饿、汗水、信念、毅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标语,仍感慨万千。日前,记者来到巫山,揭秘这段鲜为人知的“惊世大标语”制作史。

  一条标语15公里长

  25日上午,巫峡西口连贯两岸的巫山长江大桥高架云端,滚滚江水已显“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家住南岸区的任成才、任年贵等见证者,及“故地重游”的标语制作者孙祖雄等老人们,望着对面有“尖耸如文笔,关一邑文风”之称的文峰山,依旧感慨万千。

  思绪顿时回溯到那惊心动魄的年代———1958年,掀起了大跃进的狂澜,“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为配合形势,1959年10月,巫山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著名的巫峡南岸13座面向长江的山头(东起杨柳坪、西至下马滩)约15公里的范围内,制作一幅“高举总路线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的超大型标语,一座山峰上只作一个字。

  但在令人望而生畏的巫峡绝壁上执行这项任务,谈何容易?!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一般人不愿干,于是任务落在那些所谓有问题的人身上。他们自告奋勇地参与了制作超大型标语的“光荣任务”。

  该县文化馆馆长吕炎林受命策划书写该标语。为显示巨大气势,吕炎林立即带领有关人员爬上山顶丈量、踏勘,画出山形图,然后根据山形设计好字型和位置;专门负责铲草的“铲草组”人员将写字的山壁上的植被铲除干净,不留一根草;后再拉起长绳,在山壁上放样作字。为观看效果,他创造了“插旗法”,渡到长江对岸用“旗语”勾画出草稿;最后再用石灰浆在山壁上“浇出”大字。

  尽管当时粮食奇缺、劳动强度大、山高路险,但人们个个冒着生命危险,起早贪黑、忍饥受冻、埋头苦干,仅用时一个多月就完成了任务。

  一个字两篮球场大

  当大家历经千辛万苦,在巫峡的群峰之中完成一条旷世大标语后,有人发现“高举总路线伟大红旗奋勇前进”这13个大字拉得实在太远,每字相距1公里以上,用肉眼很难同时看到两个字,且乘船逆江而上,要一个多小时才能把整幅标语看完,在事先不知道内容的情况下,很难明白这一标语的意思。而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乘船顺水而下,这条标语就只能反着念,其中内涵谁也不敢想。

  对此,该县有关方面不安起来,此时又有人建议,在巫峡西口的文峰山上再制作一幅“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垂直排列,乘上水下水轮船的过客都能一目了然。该创意立即得到了县里批准,约一个月后就得以动工实施,先前写字的原班人马又投入到新的“光荣任务”中。

  可屹立在巫峡西口北岸的文峰山(又名驱熊山、箜篌山),为著名的巫山12峰之一,山形巍峨突兀,尖峭如巨笔插天,山体陡峭,坡度多在60度至70度之间,临江一面的绝壁断崖,更如同刀劈斧削,要在上面制作标语的艰苦程度无法预料。

  组织者于是将人员分工,成立“铲草组”、“背石灰组”、“泼浆组”、“后勤组”等多个小组,于1959年12月初背着背包、扛着锄头、冒着严寒入驻文峰山下的梨子坪,像“山顶洞人”一样住下来,与上次一样展开更为紧张的施工。

  直到1960年2月,百多人用生命和鲜血,终于在巫峡之巅完成了这一占地超过6000平方米惊世标语———每个字占地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加上间距和感叹号整幅标语约等于15个篮球场。据统计,该标语使用石灰约10万公斤。

  不少人献出了生命

  李经灿、刘仁佐、叶明松、孙祖雄等数位老人是当年制作标语的参与者,他们谈起昔日情景,仍泪眼汪汪。

  刘仁佐当时是一小学副校长,参与了前两次写标语。他称,当时寒风呼啸、雪花飞舞,所有材料都需要他们自己制作,就连石灰也是自己烧,因此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异常艰苦。

  山上荆棘丛生,草木盘根错节,连根铲除非常艰难,但“铲草组”不知流了多少血汗才将山壁清理出来。

  因山上没有石灰和水,这些都需从两三公里下的长江边运上来,可坡陡路险,身边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后果更不堪设想,但“背浆组”成员还是只得人工用背篼往上背,很多人背得皮肤开裂。

  “泼浆组”同样丝毫不轻松,在山壁上想找一块平地放桶,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只好把灰桶夹在双腿之间,像猴子一样,一只手抓住山壁,一只手用木瓢舀石灰水泼浇。就连设计者吕炎林每天也得往返两岸,多次修改方案,都不知穿烂了多少双鞋。

  劳动强度高、施工危险大以及寒冷,这些他们都不怕,最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饥饿。刚开始,每人还可以依靠少量供应粮勉强维系着生命,可不久他们的口粮减少,很难维持生命,他们不得不找野菜拌上盐充饥,但日子一长野菜被吃光了。一些身体不好的人出现水肿,有一天就死了三人。

  即便如此,人们依然干劲十足。后来,每人增加供应了少量口粮,才完成了标语制作。

  标语一时震惊全国

  标语从山顶竖排而下,5字连缀,可及半山腰,过往行人仰视时会有惊心动魄的感觉,堪称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大手笔”。轮船顺江而下,在10多公里外就可以看到,并可持续看见40多分钟。且站在巫山县城任何一个高地,都能清楚看见。

  1961年9月16日,诗人郭沫若乘船行至该处,忽然看见该标语,也被其气势所震动,当天写下《过巫峡》五律诗咏叹;“奇峰十二座,领袖万斯年。”一时间,该超大型惊世标语成了巫山乃至全国的骄傲。就连今天,记者随机在巫山县城访问当地老人,他们谈起该杰作仍激动不已。

  同年冬天,因风吹雨淋、草木丛生,加之作字并未挖凹槽(是直接将石灰水泼在山壁上),“毛主席万岁!”标语的字样日渐黯淡,50多名所谓有问题的人再次耗时数月复写了该标语。

  企盼建成旅游景点

  涛走云飞,这幅惊世大标语,在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巫峡草木繁荣,雨打风吹,标语日渐暗淡,最终完全消失。虽然其曾客观存在,当年标语的制作者至今仍有多人健在,以及当地人很多中老年人都曾亲眼目睹,并保留下照片至今,但该县志办负责人告之,因诸多原因,这段历史并未在县志上留下蛛丝马迹。

  当年的部分参与者及见证者认为,虽然这些标语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但它确实曾轰动一时,而且是很多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其甚至可以申报吉尼斯记录,因此当地是否可以将其当成一个旅游景点推出。为此,该县相关部门称,因该标语目前已不复存,且复修难度大,目前有关部门暂无这一考虑。

  记者 韩毅 摄影报道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